康復教育因疫情中斷 誰來守護“星星的孩子”

疫情之下,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患兒這個特殊的群體正面臨著比常人更加嚴峻的挑戰。孩子們無法參與持續已久的線下康復訓練,有些孩子正面臨功能退化困境,有些孩子因在家中待的時間過長而情緒波動,家長也疲憊不堪。

2020年4月2日,是第13個世界自閉症日,今年的主題是“格外關心格外關注”。為讓更多人瞭解、接納和支持他們,記者走進德州新語特教學校,瞭解這個特殊群體在特殊時期下的現狀和困難。

目前,自閉症的病因尚不明確,但可以肯定的是和遺傳因素有關,屬於先天性發育障礙,以男性多見,起病於嬰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這些患有自閉症的孩子不能正常表達自己和理解別人,有些甚至存在問題行為、情緒不穩定的情況。“自閉症沒有特效藥,也無法通過手術得到改善,康復訓練是針對自閉症患兒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德州新語特教學校辦公室主任於娟介紹,所謂的康復訓練,主要是以康復教育和訓練為主,從行為上改變孩子的狀態,比如語言理解、表達等,力求讓孩子在生活上具備一定的獨立能力。比如,電教課以遊戲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將其手部的控制和眼部的視覺關聯起來,緩解孩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狀態。感覺統合課中跳球則練習孩子的前庭平衡能力,繪畫課則練習孩子手部小肌肉的控制能力從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據瞭解,程度較低、康復效果較好的孩子,可以在6歲時正常上小學。

24小時看護讓家長力不從心

在疫情影響下,家長如果不想讓孩子的康復之路中斷,孩子出現行為倒退的情況,就勢必需要尋找新的方法來保證孩子的日常訓練。在這種情況下,家庭干預無疑是最安全、最便捷的選擇。

作為一名自閉症男孩的母親,葛女士便承擔起了輔導兒子的任務。她的兒子奕卓今年16歲,屬於情緒較為穩定的孩子,但因接受康復訓練時間較短,注意力和手眼協調能力始終較差。停課的兩個月裡,為了不讓兒子之前的訓練成果付之東流,葛女士要求兒子保持上學時的作息習慣,並儘量模仿老師平時的方法對他進行訓練。

但葛女士發現,兒子面對不感興趣的訓練時會鬧情緒,不僅不配合還不允許更換訓練項目。手足無措時,葛女士只能以忽視的方式緩和兒子的情緒,但長此以往對奕卓行為的輔助效果並不好。她告訴記者,雖然自己全天陪同兒子,傾注了所有的精力,但因為訓練方法不得當,兒子的進步十分緩慢,這也給她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一度產生焦慮情緒。“自閉症家庭面對孩子停課時,家長的壓力要比普通家長更大,極易引發負面情緒波及孩子。”于娟告訴記者,自閉症兒童的自我防護意識薄弱,在居家隔離期間又無法理解外界發生的變化,因此家長所面臨的壓力極大。老師們時常接到家長的求助電話,有家長稱孩子哭鬧著要出門,出門又不肯戴口罩;有的孩子鬧著上學,在家裡喊同學的名字,需要老師每日通過視頻安撫。

線上教學遇阻,教師另闢蹊徑

自閉症兒童的康復訓練不同於普通學校的課程,非常不適合通過線上進行。于娟介紹,在康復訓練中每個孩子的情況和反應不同,老師無法通過線上把控突發狀況。因此,老師們只能錄製有限的教學視頻、佈置少量的作業,讓家長們根據情況自願完成,並適時幫助家長學習自閉症家庭干預的方法。

疫情期間,新語特教學校的老師們和各學生家庭進行連線,瞭解學生們的健康和情緒狀況,並給予三戶貧困家庭資金幫助。“見不到孩子們,我們很擔心他們現在的情況。”于娟說。為此,老師們另闢蹊徑,將從下週開始,在家長自願的前提下,以朋友的身份邀約談心,藉此瞭解家長的訴求和學生的具體情況。

同時,為了緩解家長們的焦慮情緒,老師們將針對17歲以上的學生家庭開展“家長喘息活動”,在短時間內解放家長,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

從事自閉症康復教學十五年,于娟親身體會到了自閉症從不為人知到逐漸被人關注的轉變。但她希望,有朝一日,這些孩子也能夠“走出去”享受到普通化的教育。即使課程學習的難度較大,也將對他們的整體素養提升大有裨益。

公益性教學因疫情遇資金難題

據瞭解,德州新語特教培訓學校是我市唯一一家專業進行自閉症康復教育的學校,目前學校教師以幼師、特殊教育專業的老師為主。

為減輕自閉症患者的家庭負擔,保證患者長期接受康復教育,該校在不向學生收取費用的基礎上,依靠殘聯和教育部門的支持,幫助17週歲以下的學生申請到每年15000元的康復救助項目;6至15週歲的學生申領每年8000元的教育補助資金用於他們的康復教育;17週歲以上的學生則通過申請“陽光家園”項目,每年領取2000元就業扶助金,用於接受技能培訓。

如今,德州新語特教學校三個校區共計400餘名學生,由七十餘名老師執教,平均每天需上九節課,師生比例達到1∶5。由於教學資金來源較為單一,疫情停課期間,仍要保證教師們的工資和保險繳納,學校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資金困境。可對於老師們來說,開學的遙遙無期更讓他們感到擔憂,“線下干預的長時間中斷不利於孩子們的康復效果,對他們來說時間真的不等人。”于娟說。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