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選拔人才制度,促進了世家豪門的形成

說起來,如果項羽是“近古未有”,劉邦簡直就是逆天了——畢竟項羽還有個貴族的名頭,可以一呼百應。劉邦就是個平民出身,造反之前名不見經傳,大家憑什麼跟你混啊!所以劉邦起事之初,拉的都是老家沛縣的老鄉——比如蕭何、曹參、樊噲之流。這幫人說起來也都是平民,充其量算個土豪,頂天也不過是“精英”平民罷了。

這些人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還算個人物,但放在全國影響力就不行了。不過,這些人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可以再通過他們拉到更多的人。劉邦深知自己出身低的短板,所以非常重視建立統一戰線,結果他的朋友圈就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最終壓過了項羽。

漢朝的選拔人才制度,促進了世家豪門的形成

期封建貴族消亡留下的巨大的權力真空,自然會由這些在劉邦成為至尊道路上出過力的人所填補,而他們就此成為了所謂的“世家”。這些新貴和過去的貴族們比起來,往往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過往——說白了就是“暴發戶”。先秦的那幫諸侯,幾乎都可以上溯到三皇五帝或者夏商,而且擺起家譜來底氣十足;漢朝的世家們就沒這底氣了,比如劉邦本人發達後就自吹是堯的後裔劉累之後——不過壓根也沒人信,所以連他自己後來都不怎麼提這茬。

而且這些世家之間一般也沒有血緣關係,所以為了加強聯繫,往往通過聯姻、交友、師生之類的途徑,以結合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比如劉邦起兵之初從老丈人呂家得到不少支持,後來又把小姨子嫁給樊噲。如果說周以封建立國,秦以法治立國,漢就是以世家豪強立國,這點從有漢一朝外戚的強勢就可見一斑。漢家天子,往往從世家豪門中選立皇后;即使由於某些原因,皇后出身較低,皇帝也會有意識地扶持皇后的孃家,這和唐宋以後皇帝刻意壓制外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漢朝的選拔人才制度,促進了世家豪門的形成

除了聯姻之類的手段,由於漢朝的選拔人才制度,更促進了世家豪門的形成。當時可沒有科舉,選拔官員都是靠推舉。那麼具體由誰來推舉呢?——自然是現任的官員啦!越高級的官員,他們推舉的人起點自然就越高。比如一郡太守推舉的人上來可能是個縣裡的科員,丞相推舉的人可能一開始就能進中央。被推舉者往往會視自己為推舉人的門生,天然就與推舉人成為一黨——此所謂門生故吏。所以袁紹才會總吹自己家四世三公——三公可是最高的官,家裡四代人位列三公,那門生故吏還不遍天下?

然而,漢以世家豪強為統治基礎,這也必然成為漢家的七寸。正是由於是基石,所以即使出現了問題也不敢輕動,以致最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周亡於封建,秦亡於法治,而兩漢均亡於外戚,不能不承認這並不是偶然。藉助此時的有利條件,這些世家宗族的勢力在兩漢四百年中越來越強,於是在東漢末年趁黃巾之亂掌握兵權後,遂形成了一個綿延近八百年的怪物——門閥。門閥的勢力,在兩晉南北朝時達到頂峰,甚至能夠左右皇帝廢立,可謂尾大不掉。

——不過,此乃後話,此時的高帝,是不需要操心這些問題的。

漢朝的選拔人才制度,促進了世家豪門的形成

既然說到了推舉、三公,這裡就有必要大概說說漢朝的政治制度。漢制基本是在秦制上有所損益。以中樞而論,皇帝自然是最高統治者,之下就是三公。三公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名稱、權力都有變化,在漢初時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總百揆”,相當於國務院總理,理論上什麼都能管,實際中主要偏內政。太尉掌管軍事,尤其是“外兵”,也就是皇家禁衛之外的野戰軍、地方戍兵。御史大夫在秦時主管監察,漢初時又加上了最高法官的職務。

這三位就是漢初百官的一二三把手。丞相管得最雜最多,所以其之下又有九卿,漢初時為奉常(祭祀)、郎中令(禁衛軍)、衛尉(皇宮衛戍)、太僕(皇帝車馬)、少府(皇家財政)、廷尉(司法)、典客(外交)、治粟內史(國家糧食財政)、宗正(皇家家族事務)。這三公九卿,就是漢朝時的權力中樞,而且這一制度對後世亦影響深遠,直到明清時仍有孑遺。

漢朝的選拔人才制度,促進了世家豪門的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後世鼎鼎大名的“尚書”在此時就已經存在——不過只是隸屬於少府的一個辦事機構,職能類似於辦公室,從其名字就可以看出來最初也沒什麼權力,尚書尚書,管理圖書文籍而已——這倒與後世的“書記”一職有異曲同工之妙。

漢朝的選拔人才制度,促進了世家豪門的形成

估計是貴族時代的慣性,漢初三公的權力相當大,尤其是丞相,隱隱可以和皇帝分庭抗禮。而且三公可是能開府,也就是能自行招募僚屬的——這可是人事權啊!怪不得連皇帝也要讓三分。

以上說的是中樞,而對地方來說,某種程度上就是縮水版的朝廷。漢初採用兩級地方行政機構。第一級是郡和王國,第二級是縣與侯國。和封爵有關的國暫且放到一邊,先說說中央直屬的郡縣。郡、縣的長官分別是守、令,相當於郡縣的“丞相”,他們之下自然也有類似於太尉、御史大夫之類的官員,當然權力與中央不可同日而語,比如人事權就歸中央管。

而在縣以下,以古代中國的行政能力,鄉村一級的行政單位已經無力直接管轄,所以多是靠與本地的宗族土豪合作管理,即所謂“鄉黨”。所以鄉長、村長之類的,嚴格來說已經不能算官員了。

漢朝的選拔人才制度,促進了世家豪門的形成

至於封爵,漢初沿襲了秦朝的封侯制度,又加設了王爵。漢初諸侯王封疆廣大,往往據有數郡甚至數十郡之地。諸侯王們是可以自治其國的,中央只派遣一個太傅,級別相當於郡守;其他所有官員,包括三公九卿都由諸侯王自己設置。而侯爵自然也有封地,往往是一縣之地甚至更少,比如留侯封地就是留縣。侯國的官吏設置就是小一號的諸侯國,除了中央指派的“相”,其他官員都由侯們自己選擇。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是,漢時往往以官員的俸祿來指代級別,如二千石、中二千石之類。古時硬通貨是糧食,郡守一年收入換算成糧食重量有二千石,即月俸一百二十斛,所以往往用二千石指代郡守,比如漢宣帝曾說過“與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這個有點另類的習慣直到晉朝以後才慢慢消失。

漢朝的選拔人才制度,促進了世家豪門的形成

從上面所說的可以發現,高帝剛登基時,各諸侯國的勢力其實非常強大。當時天下共六十郡,八個諸侯王國就佔了四十五個郡。所以漢朝建立之初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怎麼處理這些諸侯國。

打天下難,坐天下更難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