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地名探析

摘 要:吉林作為地方建置名和城名、地名 ,最早始於康熙十二年 (1673年 )。吉林城得名于吉林江 ,即今松花江。傳統觀點認為“吉林”一詞意為“沿”或“靠近” ,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其正確含義是“帶”或“一帶”。

關鍵詞:吉林;松花江 ;船廠

“吉林”作為一城、一廳、一府、一縣、一市、一省的冠名 ,沿用至今 ,足以說明它的重要。這是吉林省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關於“吉林”命名的緣由,包括其詞的釋義、命名的時限 ,自道光七年 (1827)薩英額《吉林外紀》、光緒二十六年 (1900)《吉林通志》問世以來 ,幾乎成為定說。不過 ,它並非萬里晴空 ,一目瞭然 ,而是雲霧重重 ,迷團朵朵。

“吉林”,有些文獻記載,又書寫為“幾林”、“吉臨”、“雞林”、“吉陵”、“雞陵”。吉林,全稱吉林烏拉。對該詞的釋義,始作俑者是吉林堂主事薩英額。他在其所著的《吉林外紀》一書中說: “國語 ,吉林 ,沿也;烏拉,江也。以軍民居住沿江一帶也。康熙二十四、五年間 ,諭旨內謂幾林烏喇 ,舊志又謂吉臨烏喇。曰幾與吉,臨與林 ,漢字音同也。今通稱吉林 ,從漢語之訛,省文也。然與國語不相屬焉。” 《吉林通志》亦因循其說: “國語 ,吉林為沿 ,烏拉謂江。其曰吉林省者 ,從漢文而省也。” 嗣後 ,大凡論說吉林史志者 ,皆沿用此說。另外,也有人認為“吉林”一詞解釋“沿”外 ,也有“靠近”的意思。我認為這兩種解釋 ,都不準確 ,不符合“吉林”命名時的原意。

所謂“國語” ,指滿語。熟悉滿語的人都知道 ,“沿”是個動詞 ,動詞的詞尾要加mbi。滿語的“沿” ,謂biturembi,它的現代式謂bitureme。“沿江” ,滿語謂ula biturembi。至於“靠近”一詞,在滿語裡也專有詞組,謂 nanci latuambi,或 nikembi。

“吉林”是個名詞 ,標音為 giren。正確的釋義為“帶” ,或“一帶” ,即指地方、區域。其根據有以下三點:

1.《吉林通志》在沿用薩氏之說的同時,另有一種解釋。如給吉林窩集作注時指出: “吉林 ,一帶之謂也 "。

2.《漢錫簡明對照詞典》註釋: 吉林 ( giren) ,謂“帶” ; em u giren,謂“一帶”。吉林(giren)一詞,在《清文總彙》、《清文匯書》、《五體清文鑑》中是查不到的。只有它的引伸詞組:giren i boo。i,漢語謂“的”是個介詞。boo,漢語謂“成員”、“家”或“房子”。qiren i boo, 《清文總彙》註釋為“門面房” ,臨街房子。錫伯族是在清代滿語的基礎上形成的本民族語言。清代“國語”的詞彙,大都保存在錫伯族語言之中。錫語中的“吉林”,也是滿語“吉林” ,其解釋是可信的。

3.從眾多以“吉林”命名的地方 ,也可窺見其正確的涵義。如:

吉林窩集 ,《吉林通志》載: “吉林(一帶之謂也)窩集,吉林城北二千一百里”。《吉林志略》(原名《吉林省志略》)亦謂“距城二千一百里”。

吉林山 ,《吉林通志》載: “吉林山 ,在三姓界 ,距吉林城東北二千一百里。”《吉林志略》亦載 ,“距城二千一百里”。

霍吞吉林屯 ,《吉林通志》載: “在富克錦城正東七里 ,混同江南岸。” “霍吞” ,滿語謂“城”。該屯在富替新(弗提斤)古城,即明代弗提衛所在地。以上三地皆在古城富替新一帶 ,故以“吉林 "命名之。

聖音吉林峰 ,《吉林通志》載: “聖音 ,山崖也。吉林 ,沿也。”“城 (指吉林城 )南三百七十里 ,高一百步 , 週一裡 ,上有輝發城。” 在此處 ,又將“吉林”誤釋為“沿”。輝發城是明代輝發部 (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之一)的都城 ,建築在輝發山上 ,位於輝南縣城 (朝陽鎮)東北17.5公里。輝發山平地拔起 ,城址三面環水 ,輝發河繞城西牆、北牆向東北流去。黃泥河經城的南牆注入輝發河。山的東南部是陡峭的山崖 ,臨近輝發河,輝發城的東北部即憑藉山崖為城垣 ,形勢險要。輝發山因山崖而又有滿語名稱。

此外 ,在寧古塔西有吉林峰 ,在永吉、樺甸交界處有吉林哈達嶺。茲不贅述。

吉林 , 因時又有不同的稱謂。

吉林 ,在清代視為“本朝發祥聖地”、“本朝肇基之地”。元時 ,吉林為建州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朱棣率軍徵海西女真西陽哈時,招撫了胡裡改部。隨後 ,胡裡改部阿哈出率部沿渤海時期的營州道 ,即後來的納丹府東北陸路 ,定居在鳳州(奉州、坊州) ,即納丹府(樺甸縣城東的蘇密古城)。1411年,斡朵裡部猛哥帖木兒部也率部由阿木河與胡裡改部會聚。永樂元年(1403)設置建州衛 ,就是因為居住建州附近而起名的。在建州女真南遷的同時,海西女真由呼蘭河流域南下 ,塔山前衛速黑忒遷往開原東部時 ,其兄庫堆朱顏之子太慄,由於蒙古的襲擾 ,“避居烏拉河濱” ,至太欒子補煙時 ,“盡收兀喇諸部 ,率眾至兀喇洪尼處築城稱王。” 史稱烏拉部。烏拉城 ,即今吉林市西北七十里的烏拉街滿族鎮舊街村。烏拉部,於1613年滅於努爾哈赤。有清一代,此處一直視為重鎮。天聰三年(1629) ,清太宗皇太極首次設置行政機構— — 噶珊 ,任命邁圖為噶珊達。

順治十四年(1658) ,將邁圖放為烏拉總管 ,設烏拉總管衙門 ,專事採捕事宜 ,直隸內務府。吉林在未設鎮之前 ,兩地同稱烏拉 ,前者稱大烏拉虞村 ,後者稱小烏拉虞村 ,亦稱大烏拉與小烏拉。清順治十八年(1661) ,為徵羅剎(俄羅斯) ,造船於小烏拉 ,故有“船廠”之名。地在今吉林城西門外 , 松花江北岸。康熙十年(1671) ,移寧古塔副都統安珠瑚(護) ,駐烏拉 ,主要是督理造船事 ,亦負責建城 ,十二年始峻。十五年 ,寧古塔將軍移鎮於此。康熙十六年玄燁命內大臣覺羅武默訥探查長白山時,稱寧古塔將軍駐地為“鎮守烏拉將軍處”稱“烏拉地方”。(康熙十六年九月丙子、三月庚申)

吉林木城建成後 ,稱吉林烏拉 ,大烏拉稱打牲烏拉。從吉林城的地理環境,可以清晰地認清吉林命名的緣由。新建的吉林木城,西與船廠相接。城北有玄天嶺 ,南有朱雀山 ,東有龍潭山 ,西有小白山 ,松花江縱貫其中。松花江的流向,自距城二十里的長屯子,轉北折 ,至近城馬家屯 ,更折而東 ,如一個弓形,環城東南流 ,“儼為襟帶”。成榮泰《成氏家譜》序亦曰: “江如帶,山如礪。” 張縉彥所著《寧古塔山水記》載:兀剌“在吉陵江畔”。這足以說明 ,松花江流經烏拉地方 ,這條如帶的江 ,當時人們已稱其為吉林烏拉了。因此 ,吉林烏拉城的命名不是因沿江而名 ,而是以吉林江的名稱而名之。

關於吉林烏拉 ,又稱烏拉吉林 ,又如何解釋呢?

烏拉吉林 ,始見於康熙二十一年東巡紀事。《清聖祖實錄》載: “癸酉 (1682年5月2日),上至吉林烏 拉地方”,“是日,上駐蹕吉林烏拉軍屯地方。”玄燁去大烏拉回鑾後 ,又稱“駐蹕烏拉吉林地方。” (康熙二十一年三月癸酉、辛已 )高士奇是扈從東巡者 ,他在《扈從東巡日錄》中稱: “甲戌 ,雨 ,駐蹕烏喇雞陵。”返程後 ,亦稱駐蹕烏拉雞陵。烏拉吉林、烏喇雞陵 ,同音異寫 ,其意是烏拉地方。兩者實指一地 ,只是變換了一種稱謂。

第二個要商討的 ,是吉林城命名的時限問題。

迄今,關於“吉林”命名的時間 ,有四種說法。一是順治十五年 ,二是康熙十年 ,三是康熙十五年 ,四是唐元朔三年 (663)。第一種意見 ,見於佟冬主編的《中國東北史》。該書說:吉林烏拉城又稱船廠。清代吉林船廠始設年代為順治十四(1657)。據順治十五年(1658)參加抗擊沙俄戰鬥的朝鮮軍官記載,在松花江上見到清軍

使用的船隻。於是說: “可見船隻修造竣工後 ,於順治十五年即設立了吉林水師營。清代吉林烏拉城的興起,與船廠的開工,吉林水師營的建立密切相關。” 從上文可以看出 ,其認為順治十五年設立了吉林水師營 ,該地已稱為吉林了。

據文獻記載 ,吉林水師營是設置在康熙十三年。設置船廠時 ,派往的是舟念匠 ,水手 ,是移寧古塔、烏拉和京師的漢人流人充當 ,由寧古塔派出的二個章京督理,尚未有營制的設置。因此 ,“吉林”命名出現 在順治十五年之說 ,是不可取的。

第二種意見 ,見於田志和《吉林省沿革史略》。該書說: “康熙十年 (1671) ,清廷遣發`流人’ 數千戶 ,到船廠(滿語稱吉林烏拉)地方造船 ,令寧古塔副都統一員 ,徙駐船廠監督 ,進行抗擊沙俄入侵的準備。” 船廠 ,“滿語稱吉林烏拉” ,這個註釋是不準確的。如果指船廠即吉林烏拉則可,若船廠,滿語稱吉林烏拉則不可。船廠 ,滿語謂jinudai g ungcang。事實上設船廠與命名“吉林”不是同一時期 ,“先有船廠 ,後 有吉林” ,流傳至今的這句佳話 ,是有歷史依據的 ,足以否定了這個看法。

第三種意見 ,首見於薩英額《吉林外紀》。他在書中說: 吉林原名船廠 ,“嗣置省會 ,移置將軍 ,改名吉林烏拉。” 1930年榮原在重印《吉林通志》“序”中 ,也因循薩氏之說 ,謂: “吉林新名 ,定於鎮守之設。” 薩氏所說的“置省會” , 榮氏所說的“鎮守之設” , 都是指康熙十五年鎮守寧古塔將軍遷居吉林。此說 也是百餘年來的一個傳統看法。“吉林”命名是為建城而起 ,而不是緣於“鎮守之設”。相反 ,將軍的名稱倒是以城名而變更。我在閱讀《清實錄》時 ,發現在康雍年間 ,將軍的名稱是不統一的。有時稱寧古塔將軍,有時稱烏拉將軍、吉林烏拉將軍、船廠將軍。雍正年間更多稱船廠將軍。乾隆十五年(1750) ,將軍的印信 ,一律“改用船廠字樣。” (乾隆十五年十二月戊子) ,乾隆二十二年(1751)最後確定將吉林將軍印信內漢書“船廠”二字 ,“改為'吉林'並書清字”。(乾隆二十二年二月乙酉 )從此 ,所有印信一律稱鎮守吉林烏拉等處將軍。

第四種意見,見於劉信君主編的《吉林邊疆歷史知識》。該書在緒論中說: “吉林省名源於吉林市名。據文獻資料記載: '吉林'二字最早見於《舊唐書》之《白居易傳》: '雞林賈人求市頗切 ,自雲: 本國宰相每 一金換一篇 ,其偽者 ,宰相輒能辨別之'。'雞林'的'雞'字是'吉'的音轉。這則史料反映了吉林商人購買白居易詩的情景。中唐詩人劉禹錫也有'口傳天語到雞林' 的詩句。為什麼叫'雞林'呢? 相傳很久以前 , 這裡森林茂盛 ,人跡罕至 , 野雞甚多 ,故稱野雞林子 , 簡稱'雞林'。” 同時 ,他又說 ,“吉林”系滿語“吉林 烏拉”的簡稱 ,並因襲《吉林通志》對“吉林烏拉”的解釋。在這裡 ,我不禁要問: 既然同意“吉林”系滿語 ,為 何用漢文字義“稱野雞林子” ,並最早見於《舊唐書》之《白居易傳》呢?

作者所說的“雞林賈人”的“雞林”,是唐朝在新羅國設置的雞林州。《舊唐書》: “龍朔三年 ,詔以其國 為雞林州都督府 ,授其王金髮敏為都督。”雞林原為新羅古傳說中的地名與國號 ,唐以此作為在新羅設置 都督府的名稱。國王是新羅國的國君 ,也是唐設都督府的都督。在歷史上 ,一說“雞林” ,即指新羅。就因為吉林又稱“雞林” ,把新羅賈人說成是吉林賈人 ,是毫無道理的。吉林的山川地名多系滿語 ,用漢文去解釋 ,不可避免地出現錯誤。對此類問題的出現 ,道光年間薩英額 ,包括吉林將軍富俊早有察覺。薩英額在《吉林外記》自序中說: 吉林地名多系國語 ,“以漢文字音求解 ,鮮不豕亥”。一語擊中問題的要害。

在前面 , 我說過 , 松花江流經烏拉地方,這一段江別稱吉林江,即吉林烏拉。吉林城是以大江的名稱命名的。以大川大江起名 ,這是歷史上的通例。其實例 ,不勝枚舉。吉林城建成於康熙十二年 (1673)。有城才有名。正如古人所云: “名者實之賓也”。勿庸置疑 ,吉林烏拉作為城鎮之名 ,應是在康熙十二年。

吉林烏拉作為江名 ,比作為城鎮名更早一些。根據張縉彥寫作《寧古塔山水記》的時間 ,可以略知一二,李興盛先生在點校《寧古塔山水記》的前言中 ,有較詳細的論說。張縉彥是清著名學者,字坦公,河南新鄉人,明崇禎四年 (1631)進士 ,曾官知縣、戶部主事、編修 ,兵科都給事中,累官至兵部尚書。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時被俘,後逃歸故里。順治三年降清。初授山東右布政使 ,尋改浙江左佈政史 ,十五年為工部右侍郎。十七年以刻有《無聲戲》二集 ,“以煽惑人心” ,坐罪 ,流放寧古塔。這部書是張縉彥 流放寧古塔時 ,親自訪察 ,所見所聞 ,於康熙二年至康熙十年間寫成的。當時松花江稱“吉陵江”已在人民 中間流傳開來 ,它不是張縉彥的杜撰。因此 ,它完全可以佐證: 康熙十二年建成的木城 ,就命名為吉林烏拉城。

來源:《史學集刊》2005年4月第2期

選稿:常宏宇

校對:耿曈

審訂:劉聰

QQ推薦加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