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五十:當代日本佛教1


佛教之五十:當代日本佛教1

佛教之五十:當代日本佛教1


  戰後日本一度處於美軍佔領之下,美國政府出於亞洲各國(包括)人民剷除日本軍國主義的強烈要求、亦出於本國利益,在日本實施了一系列以" 非軍事化" 與" 民主化" 為中心的改革措施,其中宗教政策的改革不僅使日本的宗教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而且對當代日本佛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確立政教分離原則


  戰後日本宗教政策改革的基本內容概括為:以政教分離,廢除軍國主義超國家思想,確立信教自由為三大準則,包括取締國家神道,否定天皇的神性與神權,廢除限制、壓制宗教自由的舊法,制定新的宗教法規等多項內容。


  日本的國家神道是1868年明治維新以來形成的以" 神皇一體" 、" 祭政一致" 的神社神道為國教,國家給予神社以" 超宗教" 的特殊地位、財政支持和政治保護的一種神權政治體制。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國家神道與軍國主義相結合,通過對人民進行敬神愛國、崇祖忠皇的所謂" 忠君愛國" 教育,通過宣揚以日本為世界中心的" 神國思想" 而促發狹隘的民族主義和狂熱的軍事擴張主義。


  1945年11月,美國佔領軍總部發表《廢除對政治、民權及信教自由的限制》指令,12月又發佈《關於廢除政府保障、援助、保全、監督及弘布國家神道、神社神道的文件》,即所謂《神道指令》。其基本內容,一是禁止日本政府給予神社神道任何經濟上、政治上的支持以及同神社神道發生任何官方關係;二是禁止神社神道或其他任何宗教宣傳法西斯軍國主義;三是廢除關於原各級官辦神社之宗教儀式的官方指令;四是廢除一切研究、傳播神道,訓練神官的公立教育機構;五是除全部由私人出資的教育機構外,禁止一切教育機構傳播神道教義,從教材中刪除一切神道教義,並不得參拜神社或參加有關神道的儀式。完全私立的教育機構雖可以研究和傳播神道、訓練神官,但不得接受國家資助,不得宣傳完全法西斯軍國主義;六是除完全為私人所有的設施外,從一切其他設施中除去神龕和一切神道的有表象徵物;七是對所有公民不得因信仰或不信仰宗教而加以歧視;八是政府工作人員不得以官方身份參拜神社或參加有關神道的其他儀式。


  在1946年底頒佈的新憲法中,政教分離原則對政府與宗教界二個方面都做了明確的約束。一方面,國家在保障公民信教自由的同時不得參與宗教教育或其他宗教活動,更不得以公款資助宗教組織或宗教活動;另一方面,一切宗教團體不論其教義如何,都可以按法律程序申請成為宗教法人,但任何宗教團體都不得謀取政治特權,更不得強制任何人參與宗教儀式等活動。


  在將日本神社神道改造為與國家無直接關聯的民間宗教的同時,日本天皇的神性也遭到否定。1946年元旦,裕仁天皇發表了《關於建設新日本》的詔書,即所謂《人間宣言》,承認天皇制神話是虛構的觀念,以委婉的方式否定自身具有神性的特殊身份。


  


(2)傳統佛教寺院經濟的變化與佛教的統一


  戰後初期日本佛教處於低谷。侵略戰爭最終給日本人民帶來的是各種災難,由於日本傳統佛教在戰爭中扮演了助紂為虐的角色,人們對神社神道與佛教由信任轉變為懷疑、甚至反感;加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實施,以往民眾與佛教寺院所結成的那種具有強制性人身依附關係的寺檀制度漸趨瓦解;而各教團之間原有的" 本末關係" 則在經濟危機和民主改革的衝擊下分崩離析。這些變化直接導致信教人口銳減,1946年信教人口為56.4%,不信教者達43.6%;檀寺制度瓦解使寺院經濟緊張,住持和僧侶兼做教員、公務員或經營其他事業的現象比較多見;各寺院紛紛與本山脫離關係,成為獨立的宗教法人,1946年3 月,日蓮宗大本山中山法華經寺脫離日蓮宗成立中山妙宗,7 月又有120 座寺院脫離高野山真言宗創立空海宗,一時間日本的佛教宗派由戰前的13宗56派演變為270 教團。


  ①體制改革


針對佛教所面臨的危機,一部分有識有志的僧侶或信徒呼籲佛教改革其不適應新時代的舊體制,經過一個時期的醞釀,日本佛教各宗的以青年佛教徒為骨幹的改革團體,於1949年聯合成立了全國佛教革新同盟,並廣泛吸收在家信徒參加宗政機關,推進改革的進程。但是日本佛教的改革進程比較緩慢,直到60年代才有了一些實質性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變革是改變佛教依存於" 家" 的形式,而成為基於個人信仰、不受家庭左右的佛教。


  這一時期佛教界的重大改革措施有廢除宗教代表者與行政負責人一元化的舊體制,大多改為法主(廳主)與宗務總長(宗教行政負責人)分立;強化寺院與信徒的關係,擴大在家信徒對教團的發言權,並吸收信徒參加決議管理機關,實行僧俗一體的管理體制;注重社會實踐,積極利用多種渠道傳教等。如淨土真宗大谷派的" 同朋運動" 順應注重個性的社會潮流,以在家信徒為主結合成諸多"同朋教團" 並以此構成教區的組織細胞,無論住持、僧侶,還是信徒,均稱為會員,活動於寺院。本願寺派的" 門信徒運動" 則致力於加強本山與信徒大眾的同心同德,傳教對象注重流入城市的人口,傳教方式以人格接觸方主,其第23代門主大谷光紹在位49年主動廢除終身制、讓位於年僅31歲的大谷光真。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