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二戰各國步兵的反裝甲神器-反坦克手榴彈,日軍的最奇葩

反坦克手榴彈,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用於攻擊坦克和裝甲車輛的手榴彈。自打坦克出現,步兵用反坦克武器也隨之出現。早期的步兵用反坦克武器很簡單,反坦克步槍、反坦克地雷和反坦克手榴彈等,最簡陋的還有炸藥包。當然,最方便攜帶的還是反坦克手榴彈,畢竟體積小,方便攜帶,也不佔編制,於是乎便成了反坦克武器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員之一。

最早的反坦克手榴彈誕生在德國,不過這個手榴彈是半路出家的——不是專門研製的武器,而是用六枚將手柄拆下來的24式手榴彈的彈頭綁在1枚沒有拆手柄的手榴彈上,組合成集束手榴彈。不過當時的坦克裝甲普遍都不厚,這玩意還能湊合著用。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坦克也在進步,用集束手榴彈來對付坦克已經漸漸顯得力不從心了。再說集束手榴彈那個重量實在是太大,投擲者至少要有運動員的身板,否則光是爆炸後產生的衝擊波和破片都能把投擲者給一起報銷了。

盤點二戰各國步兵的反裝甲神器-反坦克手榴彈,日軍的最奇葩

最早的反坦克手榴彈——集束手榴彈

二戰是反坦克手榴彈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的反坦克手榴彈種類繁多,性能也頗為優異,德國、日本、英國、蘇聯等都開發出許多不同類型的反坦克手榴彈。以下對它們一一介紹。

盤點二戰各國步兵的反裝甲神器-反坦克手榴彈,日軍的最奇葩

盤點二戰各國步兵的反裝甲神器-反坦克手榴彈,日軍的最奇葩

PzHM 3磁性反坦克手榴彈

話說這德國人還真是挺有創意的,他們發現坦克裝甲會被磁鐵吸附(廢話,連小朋友都知道),於是冒出了用帶磁鐵的反坦克手榴彈去對付坦克的想法。以德國人的工業實力,這個目標很容易就實現了。於是,PzHM 3磁性反坦克手榴彈便誕生了,此物酷似酒瓶子,在底座上裝有強力磁鐵。使用前將手榴彈吸附在目標之上,然後拉開拉發引信,延期一定時間後就爆炸摧毀坦克。不過PzHM 3磁性反坦克手榴彈在實戰中也暴露出了固有的缺點,首先,磁鐵的磁性不夠,要是坦克一顛簸,手榴彈很容易脫落。其次,威力稍小了點,對付裝有厚重裝甲的坦克不夠給力。德國人隨後改進了這種手榴彈,加大磁鐵吸力和戰鬥部威力後,稱為PzHM 4反坦克手榴彈。這兩種手榴彈都在1942年裝備德軍。不過,矛和盾的鬥爭總是在不斷升級的,隨著坦克裝甲厚度的增加,PzHM 3和PzHM 4反坦克手榴彈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於是德國人又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反坦克手榴彈——HHL-3磁性反坦克手榴彈。HHL-3磁性反坦克手榴彈長得跟個漏斗似地,最小的部分是手柄,手柄內裝有摩擦發火引信和雷管,中間的部分是890g炸藥和藥形罩,一旦爆炸,足以擊穿140mm厚的裝甲,對當時的絕大部分坦克都是致命的。手榴彈的最下端是個六邊形的底座,底座上用螺釘固定有三組強力磁鐵,以來吸附在坦克裝甲上。使用方法與前兩種手榴彈相似:利用地形接近敵方坦克,然後將手榴彈吸附在坦克要害部位的裝甲上,拉開引信後士兵迅速脫離,隨即手榴彈爆炸。這種磁性反坦克手榴彈的優點是可以選擇性的對坦克較為薄弱的地方下手,比起投擲式反坦克手榴彈要精準,但是士兵必須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衝過去,如果敵方的步兵配合較好的話,反坦克兵估計沒機會活著接近坦克。後期德國還對這種手榴彈進行過改進,裝藥量增加到1.09kg,並改進了其藥型罩,使穿甲厚度增加到180mm,德軍共裝備了五十餘萬枚。

盤點二戰各國步兵的反裝甲神器-反坦克手榴彈,日軍的最奇葩

盤點二戰各國步兵的反裝甲神器-反坦克手榴彈,日軍的最奇葩

HHL-3磁性反坦克手榴彈

全彈高:108mm

彈徑:150mm

裝藥量:890g(1.09kg)

全彈重:3kg(3.5kg)

性能:穿甲厚度為140mm(180mm)

盤點二戰各國步兵的反裝甲神器-反坦克手榴彈,日軍的最奇葩

HHL-3磁性反坦克手榴彈的使用方法

盤點二戰各國步兵的反裝甲神器-反坦克手榴彈,日軍的最奇葩

提著HHL-3磁性反坦克手榴彈衝鋒的德軍士兵

由於磁性反坦克手榴彈有必須接近坦克才能使用的缺點,德國也開發出碰炸型反坦克手榴彈用來補充其不足,PWM反坦克手榴彈就是典型的代表。PWM反坦克手榴彈是一種比較經典的碰炸型反坦克手榴彈,其結構後來也被其他國家所借鑑,如蘇制的反坦克手榴彈。該彈外形酷似一個拉長的三角燒瓶,頭部的半圓形風帽保證了投擲方向的準確性,而手柄上有一個傘形的穩定尾翼,進一步保證了其飛行過程中的穩定性。PWM反坦克手榴彈結構相對簡單,頭部是裝藥和藥型罩,而手柄內則裝有碰炸引信。使用前將保險帽取出,隨即傘形的穩定尾翼張開,同時解除了對擊針的限制。當手榴彈撞擊目標後,在慣性的作用下擊針向前擠壓隔離簧,隨即打擊火帽並引爆雷管和炸藥殺傷目標。PWM反坦克手榴彈對投擲者的專業技能也就是投擲的精度有較高的要求,加上由於人的體能有限,彈藥質量不能過大,導致其威力略嫌不足,主要作為磁性反坦克手榴彈的補充。

盤點二戰各國步兵的反裝甲神器-反坦克手榴彈,日軍的最奇葩

早期的PWM反坦克手榴彈使用布條作為穩定尾翼

盤點二戰各國步兵的反裝甲神器-反坦克手榴彈,日軍的最奇葩

德軍士兵在投擲PWM反坦克手榴彈

盤點二戰各國步兵的反裝甲神器-反坦克手榴彈,日軍的最奇葩

美軍士兵在試用PWM反坦克手榴彈

同為法西斯陣營的日本造的反坦克手榴彈看起來就像是簡陋的山寨貨了,也分為磁性和碰炸型反坦克手榴彈。日本的磁性反坦克手榴彈代表作是99式磁性反坦克手榴彈,看起來有幾分類似多了四條腿的軍用水壺。這種手榴彈的設計不是很成功,首先它沒有采用空心裝藥等較為先進的設計。其次,裝藥量也偏少,對裝甲厚度較大的坦克幾乎沒有破壞能力。該彈內裝680g黑索今和梯恩梯混合炸藥,全重僅有956g,比較適合身材不甚高大的日本士兵。該彈彈體直徑120.5mm,厚38.1mm,全彈高134mm,擊針發火延期引信,延期時間約為8~10秒。彈體上的圓柱型部分為引信,而彈體上的四條腿則是磁鐵,用以吸附在坦克裝甲上,也可將幾枚吸附在一起使用。99式磁性反坦克手榴彈配有一個帆布製成的攜行包,平時引信與彈體分開,使用前才安裝上。該彈的使用方法與傳統的日本手榴彈一樣,使用前先拔出保險銷,然後將引信頭部在硬物上撞擊一下,然後把手榴彈吸附在坦克上,人員旋即離開等待手榴彈爆炸。

盤點二戰各國步兵的反裝甲神器-反坦克手榴彈,日軍的最奇葩

盤點二戰各國步兵的反裝甲神器-反坦克手榴彈,日軍的最奇葩

三式反坦克手榴彈則是一種碰炸型反坦克手榴彈,與99式磁性反坦克手榴彈相比,該雷性能上更為優良。由於採用了空心裝藥技術,所以破甲威力要超過99式磁性反坦克手榴彈,達到70mm厚的水平,但與其他國家生產的反坦克手榴彈相比還是有較大的差距。該雷外形酷似三角燒瓶,彈體內裝有853g黑/梯混合炸藥,彈體外包裹著麻布。而在彈尾上的一圈小孔上扎著一圈麻繩,麻繩起到穩定尾翼的作用,保證彈體能準確的飛向目標。為了方便攜帶,日常情況下麻繩是紮在一起的,使用前需解開麻繩並整理整齊,否則起不到穩定的作用。碰炸引信位於彈體尾部,攜帶時與彈體分離,在使用前將引信旋進彈體。三式反坦克手榴彈使用前必須拔出保險銷,然後將彈尾的麻繩解開,然後握住彈尾的麻繩,像投擲鏈球一樣,對準目標並用力投出。由於彈尾麻繩的穩定作用,彈體頭部會朝著目標飛行,直到彈體撞擊目標。隨著撞擊產生的慣性,擊針會壓縮隔離簧並打擊火帽,並最終引爆雷管和炸藥,產生的金屬射流會擊穿坦克的裝甲。三式反坦克手榴彈雖然比99式要先進,但是使用上仍然不是很方便,特別是投擲方法對士兵的基礎技能有較高的要求,命中率不是很高。加上二戰中後期的坦克裝甲已經大大加厚了,以三式能擊穿70mm厚裝甲的水平,已經不能對盟軍的坦克構成威脅了,以至於日軍提出了“十個人換一輛坦克”的口號。

盤點二戰各國步兵的反裝甲神器-反坦克手榴彈,日軍的最奇葩

盤點二戰各國步兵的反裝甲神器-反坦克手榴彈,日軍的最奇葩

日軍的反坦克作戰示意圖

蘇聯的反坦克手榴彈性能較為先進,大概也跟蘇聯必須面對德國的坦克集群有關。蘇聯的反坦克手榴彈代表作有RPG-43和RKG-3兩種,均為碰炸型反坦克手榴彈。

早期蘇聯主要使用RPG-43式反坦克手榴彈,該彈是一種結構很複雜的武器,採用碰炸引信和聚能破甲原理,生產成本也較高。全彈可分為彈體、引信、空心裝藥、布尾和手柄等幾個部分,利用布尾來保證飛行過程中的穩定性。該彈彈體由薄鐵皮卷制咬合壓成,,外形酷似一個拉長的漏斗,上半部是平頭的圓柱體,而到彈體下方則是一個錐形罩,最下方則是手柄。在手榴彈的內部包裹著612gTNT炸藥,在炸藥下方還有少量的傳爆藥,傳爆藥中間開有一個小孔,擊發裝置就位於這個小孔中。錐形罩內除了引信之外,還有提供其穩定飛行的布尾和布尾簧等部件。布尾由帆布帶製成,一端固定在手柄上,另一頭固定在錐形罩上,平時布尾卷在錐形罩內。布尾簧套在手柄上並靠錐形罩壓縮固定,而錐形罩本身靠手柄上的保險握片卡住。木製手柄前部連接有金屬套管和一個小錐形杯。金屬套管前部的螺紋與引信室螺紋相配合,將彈體和手柄牢固的結合在一起。手柄上還裝有一個薄鐵皮衝壓成的半圓弧狀保險片,上面有一個折彎的突起,用來卡住錐形罩,而保險片平時由一個帶拉環的保險銷固定住。保險片上槽狀部分與木製手柄上的一個突起相配合,以利於投擲後解脫保險片。

盤點二戰各國步兵的反裝甲神器-反坦克手榴彈,日軍的最奇葩

盤點二戰各國步兵的反裝甲神器-反坦克手榴彈,日軍的最奇葩

RPG-43式反坦克手榴彈

RPG-43式反坦克手榴彈使用方法與一般手榴彈沒有太大的區別,使用前必須先拔出保險銷,然後對準目標用力投出。手榴彈出手後,錐形罩內部的布尾簧在彈簧力的作用下將錐形罩和保險片向下推出,直至保險片解脫並脫離手柄。此時錐形罩也隨即脫離手柄,並將兩根布尾拉直,布尾與拖在後面的錐形罩起到了穩定尾翼的作用,保證彈體飛行過程中的穩定性,並保證手榴彈頭部先碰撞目標。。當錐形罩和布尾拉伸開以後,引信上的脫離式保險銷則脫離引信並解除對擊針的限制,從而使手榴彈進入戰鬥狀態。當手榴彈的頭部撞擊目標時,由於慣性的作用,引信體向前撞擊擊針,使擊針打擊雷管並引爆傳爆藥,繼而引爆彈體內的TNT炸藥,形成射流,穿透目標。由於其巨大的裝藥量,反-43式反坦克手榴彈可垂直穿透75mm厚的鋼板或100mm碳鋼,也可殺傷其爆炸半徑內20m的有生目標。

RPG-43式反坦克手榴彈的缺點在於:其一、體積和重量過大,對投擲距離有很大的影響,通常不會超過20米,如此近的距離容易被手榴彈爆炸後的衝擊波和破片殺傷。其二、藥型罩設計不甚合理,導致其穿透力不足,只能依靠大裝藥量來保證其穿透威力。其三、碰炸引信設計有缺陷,如果不能保證手榴彈頭部以一定的角度撞擊目標時,會出現不發火的故障。新中國也仿製過這種手榴彈,並命名為“反43式手榴彈”。

盤點二戰各國步兵的反裝甲神器-反坦克手榴彈,日軍的最奇葩

由於RPG-43式反坦克手榴彈存在的種種缺點,在二戰結束後,蘇聯人很快用更為先進的RKG-3式反坦克手榴彈將其取代。RKG-3式反坦克手榴彈結構上要比RPG-43式反坦克手榴彈複雜得多,但是其破甲威力和安全性也比RPG-43式要好。特別是保險機構較RPG-43式完善,例如設計了多重保險機構等,大大提高了使用安全性。該彈也採用薄鐵皮衝壓的彈體,彈體頭部是一個圓柱型的風帽,加上細長的彈體,既能減少投擲時的空氣阻力,同時也能保證炸高。風帽與彈體以衝壓鉚接在一起,彈體下半部分則是空心裝藥,裝藥上方是薄鋼板衝壓成的錐形藥型罩。最下方的空心金屬手柄則是整個手榴彈最複雜的部件,裡面裝有碰炸引信、保險機構和穩定傘的零件,通過彈體下一個螺紋套牢固的連接。手柄外側是一個金屬保險片,通過外插保險銷固定在手柄一個凸耳上。

自打敦刻爾克大撤退後,英國人損失了大部分的重武器裝備,對德軍有可能進行的大規模登陸作戰,英軍心裡還真是沒底。面對有可能登陸的德軍裝甲洪流,英軍大力開發各種反坦克武器,包括步兵使用的反坦克手榴彈。英國第一防衛司提出了一種及其怪異的構想:製造一種在拋出後會粘附上敵方坦克的手榴彈,於是第一防衛司的米利斯·傑弗里斯少校和史圖瓦·麥克雷少校便著手進行新型反坦克手榴彈的設計。經過多次的反覆試驗,他們最終設計出一種反坦克手榴彈,並被命名為“74號反坦克手榴彈”。該彈的怪異之處在於:它是通過彈體上的黏膠粘在敵人的坦克上,最終將坦克擊毀。74號反坦克手榴彈,外形為球體,下方有一個手柄,手柄內裝有針刺發火延期引信。彈體外部有一個薄鋼板衝壓成的外殼,可分成兩半。在彈體內部有一個盛有600g硝化甘油炸藥的玻璃球體,玻璃球體的外部被一層彈力織物包著,彈力織物外層還塗上一層強力膠水,所以也被稱為“粘性炸彈”。手榴彈使用前,首先必須拔出第一個保險銷,彈體外部的鋼板外殼會分成兩半,露出塗了膠水的內彈體。然後士兵衝上去將手榴彈粘在坦克上,再拔出第二個保險銷,保險握片彈出,解除對擊針和擊針簧的限制,最後擊針擊發火帽並點燃導火索,延時五秒後爆炸。當然,也可以在拔出第二個保險銷後講手榴彈投擲到敵方的坦克上。不過英國軍隊對這種手榴彈評價不高,因為在實驗中發現,它不能粘附佈滿灰塵和泥土的坦克。最後在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干涉下,英軍勉強接受了這種怪異的武器,不過,主要分給國土警衛隊使用。1940年到1943年,其生產商,凱氏兄弟公司大約生產了250萬個74號反坦克手榴彈。除國土警衛隊外,在北非的英國和英聯邦軍隊亦有使用,澳大利亞陸軍和法國游擊隊也使用過這種武器。國土警衛隊在訓練使用這種武器訓練的時候還出過一次很搞笑的意外:在進行投擲訓練的時候,一名士兵不小心被手榴彈粘在褲子上,他只得緊緊的握住保險握片,防止手榴彈的引信被擊發。其他士兵則手忙腳亂的脫下他的褲子,然後連褲子帶手榴彈都丟到遠處,這才保住了他的小命。雖然這種手榴彈使用上不是很方便,但對於缺乏反坦克武器的英軍而言還算是基本合格的,除了應付坦克,還能用來對付敵方的工事和碉堡。

盤點二戰各國步兵的反裝甲神器-反坦克手榴彈,日軍的最奇葩

盤點二戰各國步兵的反裝甲神器-反坦克手榴彈,日軍的最奇葩

英軍在訓練中使用74號反坦克手榴彈

二次大戰結束了,隨著反坦克火箭筒的出現,加上反坦克手榴彈的先天不足,這種武器逐漸的淡出了軍隊的裝備序列。除了中國和蘇聯少量設計過幾種反坦克手榴彈外,基本上已經沒有國家再研製和生產這種過時的武器。不過作為反坦克武器家族中的一員,反坦克手榴彈在歷史上留下了它濃重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