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貧困戶 共結“利益鏈”

一項利益聯結機制,讓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東團堡鄉西團堡村的任會文在去年成功脫貧。

“村裡的致富能手張福俐手把手教我種植中藥材,閒下來還可以去種植大戶的基地打工。”今年67歲的任會文曾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學會種植技術後,他也嘗試種植了2畝多板藍根,村裡還為他提供了公益崗位,加上村集體發展的養雞、養豬和光伏產業分紅,2019年,任會文的種植收入、務工工資加上村裡的分紅超過1萬元。

任會文的收入鏈,也是一條由村集體、致富能手和貧困戶共同組建的產業利益鏈。為了讓貧困戶穩定脫貧不返貧,目前西團堡村確定了“多條腿”走路的產業格局,形成了以村級光伏電站、入股六旺川養雞合作社、玖興養雞、寶迪養豬、中草藥種植與土豆種植為主的多個產業項目。

“村集體去年又建了2個玖興養雞3萬隻規模雞舍和2棟寶迪養豬1000頭規模豬舍,並已投入使用,按照當前的價格行情,村裡這兩項每年就有近300萬元的收入。”河北省社會科學院駐淶源縣西團堡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謝強介紹,隨著產業發展,貧困戶能夠享受更多的分紅。

西團堡村是保定市建立產業利益聯結機制、確保群眾穩定增收的縮影。2019年,保定市新建光伏扶貧電站130個,家庭手工業加工點2600個;創新科技扶貧路徑的“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達到50家,涵蓋蔬菜、果品、食用菌等10大類35項特色農業產業,帶動貧困戶2.1萬戶,戶均增收1.2萬元;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35家,建成現代農業園區113個,覆蓋貧困人口13.98萬人。目前,保定市所有具備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全部實現兩個以上產業覆蓋,2019年戶均增收3571元,同比增長38.16%。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保定市緊盯剩餘的3047戶5893名貧困人口,對每戶貧困戶建立起以“一名領導幹部包聯、一名責任人幫扶、一名家庭醫生服務、一個工商戶扶助、一個防貧保險保障、一個綜合社保政策兜底、一項產業利益聯結機制”為內容的“七個一”幫扶機制,把扶貧政策、脫貧措施、服務保障落實到地頭、人頭。

通過建立產業利益聯結機制,保定市將幫助有勞動能力的剩餘貧困人口全部參與到扶貧產業中或安排就業,半勞動力落實公益崗位,無勞動力的享受資產收益分紅,確保每戶貧困戶至少有2項以上的產業就業收入來源(不含政策性收入),今年上半年人均收入將達到4000元以上。(經濟日報記者 陳發明 通訊員 姚 琳 張 潔)

本文源自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