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水滸傳以後,你們覺得這部電視劇裡面最遺憾的情節是什麼?

阿賓生活錄


從對原著主旨的把握來看,兩個版本的電視劇都有所跑偏。原著的大體主旨是:因為“亂自上作”,世道混亂,人心越發顯惡,大欺小,強凌弱,應該主持公道者無原則、不作為;因此上天特地派遣了108名“魔鬼”下凡作亂,目的就是警告統治者:不要肆意妄為,否則自身難保!

顯然,原著作者既不是是站在統治者角度敘事,也不是完全站在官府對立面的梁山好漢視角。但是,由於小說表面上是圍繞樑山108將的線索去寫的,在塑造梁山好漢性格方面,作者花了大量筆墨,人物性格塑造得飽滿生動,因此就給很多讀者(包括領袖讀者)一種錯覺:水滸傳作者是站在造反者立場,去描寫“一群偉大的英雄是如何英勇反抗反動統治者的”。

電視劇改編的跑偏,最最關鍵的是:他們都把鏡頭敘事的視角,完全放在了梁山好漢身上。實際上原著作者始終是一種置身事外的“上帝視角”。

老版水滸電視劇,由於受到篇幅的限制(實際上是經費的欠缺),不得不刪減、合併了很多情節,成了一種部分忠實於原著、但有的交代有的卻不交代的“選擇性敘事”;當然老版也存在一些現代編導自說自話加進去的情節(指原著中沒有的內容:例如增加了潘金蓮原本挺本分於做家務的內容;增加了宋江把自己的招安想法坦陳給吳用甚至晁蓋的內容)。

新版水滸電視劇,在跑偏方面比老版更嚴重,它無端增加的情節,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例如把原著中根本沒怎麼說話的金翠蓮,設計成單獨主動和魯智深面對面交流;魯智深拔完柳樹後,像一個當代環保主義者那樣,命令眾潑皮再把樹重新安回地裡去。

我認為新版電視劇的製作者,商業目的更明顯,他們就是打算把電視劇拍給沒看過小說也不耐煩看小說原著的年輕人看的,於是就在原著提供的基本情節基礎上,肆無忌憚地按自己的喜好隨意發揮了。

老版電視劇主觀上還是想盡量按照原著的風格去改編,只是實際上很多地方沒做到;新版電視劇則是一開始就沒打算按照原著風格去走,而是下決心在原著軀殼下另起爐灶的。

兩版電視劇問題都不小。老版創作態度固然嚴肅,但是過於強調了政治批判性,集中火力猛轟官府的腐敗和朝廷的虛偽,卻美化了宋江個人;新版完全是商業化娛樂作品風格,古典文學的深沉凝重味道蕩然無存。

有人不同意“老版電視劇美化宋江”的觀點,理由卻很牽強:因為“我”看了電視劇後,恨不得一榔頭砸死害慘兄弟們的宋江。——可是,你如果仔細去觀察整個電視劇的拍攝視角,以及李雪健這個演員自出道以來扮演過的重要角色屬於哪類藝術人物(他有主演過重要的反派角色嗎?我記憶裡是沒有。),就不難發現:宋江只要出場,給予他的主觀鏡頭、特寫、反映他內心活動的鏡頭語言,就特別多,特別豐富。而一個反派主角,是享受不到類似的“優待鏡頭”的。但原著作者筆下的宋江,何時被作者當成了“我”,當成了自己的代言人?根本就沒有。很多原文都是使用第三人稱客觀敘事視角來描寫宋江的。具體例子不舉了,自己去看書。

最重要的證據是:原著裡宋江的接受朝廷招安的打算,是宋江自己的內心活動以及在行動中一點一點的流露(例如第一次流露是在俘獲朝廷將領呼延灼後,而那時晁蓋還健在,但宋江是揹著晁蓋單獨對呼延灼“表忠心”的;第二次就是晁蓋剛死,他立即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宋江根本沒有和身邊任何一個人交過這個底!按照一般的政治評價常識,一個從政的人,為何要隱瞞自己的政治觀點?尤其是在自己的“同志們面前”,也要刻意隱瞞嗎?這個人基本人品正嗎?——這才是作者打算用曲筆告訴讀者們的“作者觀點”啊。

但電視劇對這個環節,進行了根本性的“添加”,無中生有加進了宋江主動和吳用談及招安計劃,並獲得吳用的理解和支持;然後又製造了宋江主動告知晁蓋的情節——而這些情節完全是原著根本沒有的——結果編導無法合理設計晁蓋該有的反應,只好迅速切斷晁蓋的反應鏡頭。模糊化處理了事。

這麼一改編,是不是宋江的人物性格從小說到電視劇就發生了顛覆性變化?

所以,連電視劇在主觀上有意識美化宋江,而原著並沒有美化宋江——這都看不明白的人,我認為不適合從事文藝評論活動。

不得不指出:建國後領袖的個人閱讀體會觀點,以及隨後出現了很多年的文藝界官方附和觀點,都存在一個判斷錯誤,即認為“原著美化了宋江”。實際上根本不是。原著最多是對宋江的性格刻畫比較全面立體,多少帶有一點對宋江“這種有小聰明而無大智慧的小人物力圖從政卻在大流氓面前輸得一敗塗地”的感嘆與同情而已,但終究還是歸結到“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我相信:哪怕是古代的文學家,他可以不懂現代政治理論,但對政治圈子裡的人性善惡,把握還是精準深刻的!

而現代的電視劇編導呢?只不過沾了時代的光,對政治的理論認識水平“與時俱進”了;但對文學人物的性格把握,仍舊配不上古代的高級文學家情商!




曉賀影單


最遺憾的。可能就是幾位好漢的結局太悽慘了。比如魯智深,林沖,武松。

本來可以逍遙自在的男兒,最後卻落得這麼個結局,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負卿城


梁山一百單八將,可謂每個人都經歷了大起大落,從死到生,從官到寇,看完了水滸之後,這幾件事情卻成為了人們最大的遺憾。

看完了水滸傳,這三件事絕對成為讀過之人最大的遺憾

水滸除了後來的一百單八將,之前還有一位天王,便是晁蓋,即使宋江見了都呼聲哥哥,江湖地位,比起孝義黑三郎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雖說是天下一等一之豪傑,不幸中箭而亡,實乃令讀過水滸的人不勝感嘆,堪稱遺憾啊!

若是此人不死,定推翻趙官家

看完了水滸傳,這三件事絕對成為讀過之人最大的遺憾

要說梁山文武雙全之好漢,林沖絕對算一位,人稱豹子頭,本乃八十萬禁軍教頭,不料被高俅陷害,逼的一位一心報國的忠義之士走投無路,雪夜上了梁山,之後火併王倫。這等豪傑,在高俅被抓上梁山之時,竟眼睜睜看著其被宋江放走,其內心的痛苦,不亞於上刀山下火海。

男兒臉刻黃金印,一笑心輕白虎堂。當真是仗義林沖最朴忠。

看完了水滸傳,這三件事絕對成為讀過之人最大的遺憾

梁山為何能聚義?有為何能招安?用宋江話說:皇帝還算聖明,只是奸臣當道。但最後,高俅沒死,蔡京和童貫設計害了盧俊義,之後又害了宋江,奸臣依舊當道,只是可憐了這一腔熱血的梁山好漢。


村裡大聰明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自開始看小說《水滸傳》原著,我就一直有一個願望:想知道書上描寫的那些古代兵器,比如方天畫戟之類,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看了電視劇《水滸傳》,總算看到了那些兵器的形狀,同時也瞭解到了古代打仗時如何排兵佈陣,如何破陣等等。

  電視劇把很多情節和人物拍得非常生動,比如《梁山泊好漢動劫法場 白龍廟英雄小聚義》,場面非常宏大,《武松打虎》、《風雪山神廟》、《醉打蔣門神》等精彩故事都非常生動,讓人看了還想看!

  對比原著,電視劇作了一些改編,象《醉打蔣門神》那一段,書上只是簡單幾句交代武松用“玉環步鴛鴦腳”將蔣門神踢倒,而在電視劇中卻讓武松跟蔣門神打了很久,雙方都用了很多招數,打得非常精彩,這樣可看性更強,才能更吸引人看。而原著中一些描寫公孫聖“作法”之類的迷信活動,電視中就捨棄了,要是完全按原著拍,觀眾一定都不會相信。

  我發現也有一些改編改得不是很好,比如書上講到秦明與呼延灼交戰,大戰五十回合都不分勝敗,而在電視劇中,不到一個回合就被呼延灼一鞭打下馬來。

  我覺得電視劇《水滸傳》總體來說拍得還不錯,遺憾的是,沒有拍到梁山好漢破大遼的部分。






綜藝影視娛樂秀


水滸傳深刻披露了官僚的腐敗,武松被鐵鏈拴住還能突破重圍 英勇十足。氣急之下,把傷害過他的壞人全殺了。雖然我覺得有點殘忍,但不得不說這麼做也是有必要的,如果他醉打蔣門神時就把蔣門神給殺了,也不會有血濺鴛鴦樓的事情。不過,出於人性善良的考慮,武松也不會第一次就把蔣門神給殺了,畢竟蔣門神所犯錯誤並不致死。可壞人就是壞人,你饒他一命他絕對會報仇,所以,善良之人有時候就是會吃虧,如果武松沒有真本事 肯定就被陷害了。

每次看魯智深的結局都忍不住流淚。雖然那麼從容,雖然終得其所。破遼後,唸叨著回五臺山參拜我師的魯智深,已經不再是先前拳打鎮關西,大鬧野豬林,倒拔垂楊柳的魯智深了。水滸好漢一百零八,最終大徹大悟,唯智深一人而已。入雲龍公孫勝於陳橋驛憶起師父羅真人“遇汴而還”之語,灑淚別了眾兄弟,穿上麻鞋,望北登程而去。在薊十餘年,從師學道,侍養老母,直到師父仙去,老母過身。靜極思動,一路南行,後於浦江縣開一武館,傳承羅真人道法。

伴隨著作者流暢的行文走筆和令人歎服的敘事手法,我體驗到了閱讀文學名著的樂趣。“真正好的作品,一定是對人生在比較高的層次上的觀察與領悟。顛覆了以往電視劇評書帶來的漸層認知,我對時代時局、人物性格以及人心善惡有了新的理解,相信這些新的理解,有助於我今後更清醒的看待世界、為人處世、定位自己。

豹子頭林沖故事,林沖屬於被惡官迫害以致家破人亡。林沖謹小慎微,一心想過小市民生活,不惹事也不管別人。林沖其實很無情,他可以不要妻子只求別人放過他。可當這一點小小的苟且的生活都過不成時,林沖殺人隨後性情大變,無奈上了梁山。水滸傳第一集高俅發跡的開頭部分,也就是整個水滸傳電視劇的片頭,一個幾分鐘的北宋東京城街市展示,這部水滸傳拋棄對原著的竄改不談,對於故事場景的處理還是非常到位的,東京城的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完全展示出來,尤其是一些故事情節鏡頭背景省也有熙攘之聲,讓人更覺得根植於市井而非世外桃源。

水滸傳豪傑百八人,歌川國芳,日本江戶浮世繪歌川派晚期大師。開始創作戱畫,但生意不佳,幾年後不得不以修理榻榻米為生。後偶遇歌川國貞,覺得自己的才能其實高過對方,於是刻苦努力,創作著名的水滸傳系列以及大量的美人繪和武者繪。象最深刻的卻是王婆的計謀開始籌劃實施,藉口是請潘金蓮為自己做壽衣,然後故事裡的三個人,果然就此走向死亡,那“一匹白綾一匹藍綢一匹白絹,十兩好眠,就如同舞臺的背景佈置,徐徐展開,充溢著神秘、不詳的氣息,強烈地暗示著宿命的結局,這一筆設計極到位,雖三人為反角不值得同情,但看來依舊背上生寒。





剪短愛好者


最遺憾的莫過於晁蓋之死:

1.晁蓋重義氣

義薄雲天晁天王,如果他不英年早逝,整個水泊梁山的命運走向可能截然不同。

2.晁蓋威望高,穩坐第一把交椅

在晁蓋死之前,他的威望超過宋江,且力壓水泊梁山原班人馬,不管是從威望還是從實力上,都可能坐第一把交椅。

3.以晁蓋的性格,不會被朝廷招安

相比於宋江的一心招安,晁蓋屬於江湖人士,對朝廷並沒有敬畏之心,很有可能會堅持抵抗到底。


遺憾的源頭在於晁蓋之死,如果梁山由他帶領,至少很多人不會死的這麼憋屈。

  • 來自雨哥有料,歡迎各位看官老爺關注,點撥


雨哥有料


老規矩,先說結論——最遺憾的情節是扈三娘這個人物的存在!她的存在就是一個大寫的悲劇!

扈三娘第一次出場是在第四十八回裡,書中原文是:霧鬢雲鬟嬌女將,鳳頭鞋寶鐙科踏。黃金堅甲襯紅紗,獅蠻帶柳腰端跨。霜刀把雄兵亂砍,玉纖手將猛將生拿。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當先出馬。

一個美貌英武的女中豪傑形象躍然紙上。

扈三娘第一戰生擒了“矮腳虎”王英,之後又戰敗了歐鵬、馬麟。歸順梁山之後,也曾於戰場上生擒呼延灼的先鋒彭玘、關勝的副將郝思文,可見其武藝之高,當真是巾幗不讓鬚眉。(後來梁山排座次的時候這些手下敗將都排在她前面)

然而這樣一個威風凜凜的女英雄居然嫁給了王矮虎,還是在自己全家被滅門之際被強行指婚。

原本扈三娘是許給祝彪的,兩個人也算郎才女貌,門當戶對。宋江三打祝家莊,祝彪被殺。扈太公一家本來已經投降的,卻還是被李逵“砍得手順”,一家老小殺的乾乾淨淨。扈三娘被俘之後由宋江做主下嫁了王矮虎。

《水滸》塑造了農民起義的幾個女英雄形象,她們馳騁沙場,才能和功勳常常壓倒自己的丈夫,表現了作者卓異的膽識。但是,她們的感情世界常被忽略了。宋江等殺了扈三孃的一家,又命令她立即嫁給矮腳虎,把她當作俘虜並不奇怪;奇怪的是,她被任意擺佈,卻沒有激起任何一點情感的漣漪。這才是古代封建社會可怕的地方!曾經我看到這裡的時候很是不解,甚至義憤於扈三孃的冷漠和無情。自己的父親全家無辜被殺,她居然一句話都沒有,都沒有去和李逵或是宋江討個說法,就這麼算了,息事寧人了。宋江把她許配給她曾經的手下敗將王矮虎,兩人一點都不般配,可她也什麼都沒說就“拜謝”了。這就是古代男權社會下女性的悲哀!

現在再回頭看,其實也沒什麼可不解的。她還能說什麼呢?她能討到什麼說法嗎?她除了同意、“拜謝”,還能怎樣呢?她已經沒有選擇的權利了。

扈三孃的最終結局也是莫名其妙,為了救王英被鄭魔君用銅磚打死了。死的真是不值!委身於手下敗將,躋身於一眾殺父仇人之中,始終默然無語的扈三娘內心裡,想必也是痛苦而又無助的吧。

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可憐!可嘆!可悲!


歷史課代表張大同


我覺得沒有什麼遺憾的地方,方宋等流只過不是意氣用事,沒有政權的湊攏班子而已,某些方面來說是大義凜然,是壯舉,但是任何起事不是以名族大義,救民水火為己任的,從一定方面來說都是烏合之眾!

梁山好漢108將,入選門檻極低,可以說是社會各流派。開黑點,打家劫舍,賭徒,黑社會,很多都是社會底層角色,一個義字能將這些人的心牢牢的栓在一起,不離不棄,鬼都不信,何來能夠建立政權?

後來的招安,其實是梁山事業的一個非常好的轉型機會,他可以從暗到明,從非法到合法的一個非常好的轉變期,無奈過程是艱難的,結果也很悲慘,但是此事也為梁山好漢名垂千古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招安,最終被剿滅,梁山好漢可能真的被扣上一個賊名了!


青石影探


看了《水滸傳》最遺憾的是:唐斌沒能上梁山,最終錯過樑山108將的大排名。

  • 從唐斌在水滸中的經歷來看,顯然是一位被宋江錯失的好漢!且從關勝的兩位副將,宣贊和郝思文的排位來分析,這兩人一個位居第四十,一個是四十一,唐斌若能上梁山,其排位應在這倆之下,但決不會低過前五十。
  • 因為宣贊是關勝的推薦人,有恩於關勝,而郝思文跟唐斌一樣,是關勝的結義兄弟,但郝思文卻不離關勝左右,唐斌卻因殺死仇家逃亡,所以他絕不會高於郝思文。但可惜,唐斌終究未上梁山,錯過了梁山108將的大排名,最終只能算一個“編外好漢”,雖武功高強屢立戰功,卻毫無知名度,連段景住都比不過。

兩圓說電影


最遺憾的就是招安之後,每天都能看見自己的仇人在眼前晃卻不能殺掉,林沖才是真正的有苦說出,為了招安宋江也是絞盡了腦汁,招安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就是為朝廷效力不在是草寇了,但這些好漢的自由也被束縛了,其實我覺得還是不被招安的好,在哪之前他們活的是真的瀟灑

在被招安之後他們臉上的笑容就少了許多

遺憾的是林沖沒有報仇,李逵最聽哥哥的話了,到死還是相信宋江

水滸傳諷刺的是官場之事,看完確實很有感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