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影視劇特效如此滯後,究竟有哪些因素在掣肘?

前言:

2018年玄幻小說《鬥破蒼穹》改編電視劇上映,因為開篇就是鬥氣化馬,大帝強者騎馬趕來,恐怖如斯,毛絨玩具扮的妖獸,成為了玄幻改編劇上的一個梗,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2019年9月13日,電影《誅仙》上映,電影首日票房過億,但特效卻慘遭觀眾吐槽。

普智和尚和黑衣人的相互鬥法,怎麼看都讓人有種九十年代的香港武俠風格,絲毫看不出"仙俠"風。

2020年的今天,《遮天》的真人版還未出片,已經被大多數粉絲極力唱衰。這些並不是個例,甚至可以說是中國特效影視劇的普遍現象。

與其說是觀眾已經對國產特效影視劇失去了信心,不如說是極度差勁的“五毛錢特效”的輪番轟炸下,澆滅了觀眾那僅存的希望。

時至今日,中國影視劇特效的發展如此滯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也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讀。

成本投入不夠

這裡的成本不僅僅指的是資金成本,更重要的還有時間成本。

  • 先看國外的電影製作成本:

《復聯三》,2018年5月11日上映,總投入近3億美元,全球票房20.45億美元;

《復聯四》,2019年4月24日上映,總投入近7億美元,全球票房27.98億美元;

據漫威總裁凱文透露,從2012年上映《復聯一》之後,就開始著手準備這兩部電影的拍攝。

《阿麗塔2》,2019年2月22日上映,總投入近1.7億美元,全球票房8.7億美元,前後歷時兩年製作。

《復聯四》中,復仇者們穿越時空尋找寶石這個鏡頭,除了人是真的以外,其他全是電腦後期製作,據漫威官方透露,僅這一個特效鏡頭,花費近200萬dollar,摺合成人民幣1300多萬了,可以拍攝一部小成本電影了。

還有最燒錢的古一法師了,揮一兩下手,就帶走了幾十萬的經費。

詳解 | 國產影視劇特效如此滯後,究竟有哪些因素在掣肘?

所以國外的特效給人的感覺往往都很震撼,因為人家捨得花錢啊。

在好萊塢是三個人做一件事情,而在國內,是一個人做三個人的事。

拍電影花錢,找演員花錢,找特效團隊也花錢,沒多少導演願意做這樣的賠本買賣,所以這些特效在網友口中成了"五毛錢特效,一分都不能多"。

  • 接著來看國內:

《爵跡》,2016年9月30日上映,總投入2億人民幣,票房3.8億元,從準備到完成不到一年;

《誅仙1》,2019年9月12日上映,總投入不到5000萬人民幣,票房4億元,共拍攝88天。

看吧,數據是真實而無可辯駁的,現在這個年代,早已煥然一新,你想來圈錢,OK,可以,但前提是你最起碼得拍出來一些好的作品吧。

神話劇中五顏六色的燈光特效"慘不忍睹",武俠劇中的劍氣就是"動感光波",把長著獠牙的狗熊充當神獸。

中國特效公司收費可以便宜到1000元/分鐘,甚至10萬/集,而在美國,特效價格是以"幀"為單位計算的。

什麼是幀?解釋下

人眼所能承受的靜態頻率是24次/秒,也就是說當靜態畫面跳動的足夠快,你所感覺到的畫面就好像是動態的一樣,而這樣的一張靜態圖畫就稱為一幀。

  • 外包和層層剋扣

經濟全球化,也同樣衝擊著電影特效產業,投資方投入一定資本,片方在考慮了演員和拍攝成本後。最後留給後期特效製作團隊的可能僅僅只有總費用的10%左右,再經層層外包和剋扣,真正用在刀刃上的可能僅僅只有5%—6%。

於是特效製作團隊只能草草了事,只追求量而忽略了質,你給我5毛錢卻想要1塊錢的質量,不好意思我做不出來。

最終拍出來一部爛片,觀眾不買賬,票房低,投資方元氣大傷,如此惡性循環,特效產業始終低迷。

在這方面,《流浪地球》製作方做法值得追捧,該部電影總投入近3億,其中後期特效製作公司主要是More公司和橙視覺公司,導演郭帆也是直接對接公司,省去中間很多環節,真正做到把所有費用都花在刀刃上。

影視產業大IP的崛起和輻射

在這部電影之前的幾十年間,中國影視產業模式普遍為大投資+大IP+流量的組合,這一模式也是屢試不爽啊,直到《上海堡壘》的撲街才壓制住了這股歪風。

詳解 | 國產影視劇特效如此滯後,究竟有哪些因素在掣肘?

  • 什麼是大IP呢?

解釋一下,IP其實就是知識產權,更通俗講,假如你寫了一本小說,火爆全網,那麼這本小說就是大IP。

詳解 | 國產影視劇特效如此滯後,究竟有哪些因素在掣肘?

而《誅仙》可能帶來一種新的產業模式,中小投資+大IP+新人流量+低成本製作,《誅仙》投資僅五千萬,這在很多電影中可能連宣傳費都不止這麼多。

  • 特效的地位

在舊的產業模式下,劇組拿到IP後,首先考慮的是演員薪酬,而這往往會佔據總費用很大一部分,然後再考慮拍攝,最後再去考慮後期特效製作。

在大多數拍攝人心中,後期特效就是一個"補鍋俠",前期拍攝做不到的,就交由後期特效完成。

而這種新的產業模式出現,至少演員片酬較舊產業模式比例會下降一部分,那麼留給後期特效的預期費用也會較以往有所提高。

在大多數好萊塢製片人心中,特效非常重要,所以特效往往佔拍攝總費用的很大一部分。

電影工業系統不夠完善

在國外,有一套很嚴格的東西來衡量你的鏡頭完成度,這樣就可以保證你在確定的時間可以做出好東西,而在國內,成本和時間都不允許。

在好萊塢的電影體系中,從導演,拍攝,到服裝,美術,製作特效等,都有一套完整的,成熟的工業化體系,而且特效製作團隊的基本上都是從電影準備階段就參與研發。

影視業協作高效全面

《復聯四》導演喬•羅素先前接受採訪時也透露,在復聯四開始準備期間,特效製作公司工業光魔就已經參與研發,從準備到拍攝再到後期,特效製作公司也一直都全程參與,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特效本身也是講述故事的一部分。

一部好萊塢電影的製作,可能全球的特效公司都參與進來。

而在國內,一部電影的製作,對於特效的定位就是"補鍋俠",前期拍攝做不到的,就全交給後期特效製作,還冷冷的說一句:"你們後期特效不是萬能的嘛?"

也許,這就是在認知方面的天差地別。

事實上,做特效其實跟做菜是一樣的,從選材,切菜,到調料,這都需要有一定的體系的,需要一步一步慢慢來,一鍵成品是不存在的。

那麼國外的特效主要領先在哪裡呢?

特效技術領先

全球特效製作公司ILM,也就是工業光魔,1975年成立,最初成立的目標就是為了一部電影服務的,是的,就是《星球大戰》。

1991年為《終結者2•審判日》創作的T1000成為了影史上第一個電腦生產的主角;

詳解 | 國產影視劇特效如此滯後,究竟有哪些因素在掣肘?

1994年的《侏羅紀公園》,影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由數字技術製作的,會呼吸的,有真實皮膚和肌肉質感的角色。

列舉這些,其實,國外在20世紀末就已經開始做特效了,而那個時候中國還沒開始呢。

中國特效起步本來就晚,在技術上我們很難超越外國,可如果我們還是在這條過於商業化的電影道路上越走越遠的話,那這五毛錢特效可能會越出越多,觀眾的吐槽也只會只多不少。

時間投資巨大

前面我已經說過,在國外特效製作都是用幀來計量的,特效製作本來就是一個技術活,需要慢工出細活,只有給出一定的時間還有資金,才能夠製作出來導演腦中所想的畫面。

好萊塢拍攝電影大多都投資巨大。

可是又有問題了,中國有錢人也不比外國少啊,為什麼不能投這麼大資本呢?

假設一個導演計劃連續拍三部電影,經層層融資,第一部正式開拍,然後後期處理,最後上映,假設反映強烈。

那麼在開拍第二部時候便會有更多人願意投資,進而可供使用的拍攝成本也會更多,開拍的困難也會小的多,如果第二部拍攝成功後又是反映很強烈,那麼可以肯定的是在拍攝第三部時候可供導演使用的資金成本會更多更多。

這就是一個良性循環,你只有拍攝出好作品,觀眾願意買賬,才會有更多的資金融入,而有了更多的資金融入後,你才可以有可能拍攝出更好的作品。

面臨困境,該如何突出重圍

或許應該從短期和長期兩個方面來考慮。

首先在短期方面:

需要增強人們對特效的重視,讓特效團隊從電影準備期間就參與預算、拍攝等關鍵點,規劃好特效所佔的費用比例,還要儘量縮短外包的流程。

總結一句話,就是要給特效製作團隊足夠的時間和資金成本,把錢花在刀刃上。

從長期來看:

要建立良性競爭的模式,各個特效製作團隊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特效技術能力,而不是一味壓低價格。

還要努力建立一套完善的特效工業系統,通俗講,就是從底層特效軟件研究開發,到渲染和圖像合成都要有對應的人才和評價指標。

影視業也應當有工匠精神

有個故事

"我想要一個凶神惡煞的神獸。"這是導演的要求;

"我不要聽這些,照我說的做,我要一個身上佈滿毛的神獸。"這是一個資深製片人說的話;

"我知道這個片子的質量,但我針對的就是三四線的城市。"這是一個年入千萬的製片人的豪言;

"幫個忙我們沒預算了。"一個給二十萬卻想要八十萬質量的投資方說;

"你管我怎麼拍,你們後期特效不是萬能的嘛。"一個拍了十多年的執行導演說;

"這部電影我們時間很緊,只能給你們三個月時間。"一個十分敬業的優質片方說。

於是特效公司最終做出了一個長著兩個獠牙的看似狗熊的神獸。

不可複製的大師

在這個信息、科技都日漸發達的時代,電影層出不窮,所謂大師也不斷增加,那麼與以前那些為數不多的大師相比,現代的這些大師到底真的在一個層次上。還是濫竽充數呢?

《戰狼》的導演吳京也說:"現在圈子裡大師太多了,好像會拍電影的都能稱之為大師。"

可我們需要明白,能成為大師,是因為他們是不可複製的。

你可以一遍一遍地翻拍他們電影裡的故事,卻無法複製他們獨特的氣質和特有的內在精神,因為大師的藝術風格,達到了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西遊記》被翻拍成無數個版本,卻只有82版的最讓人難忘,並不是說拍的有多好,甚至裡面有很多穿幫鏡頭,而是因為82版的,每個動作,每個畫面都能切實打動觀眾,讓觀眾產生共鳴。

詳解 | 國產影視劇特效如此滯後,究竟有哪些因素在掣肘?

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是可以直擊觀眾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的,真正觸動他們的心靈,而這也是一部電影最核心的部分。

那麼怎樣才能達到這種精神層面呢?

作為電影是一種高深的藝術,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把人腦中的畫面和人的感情,這種抽象的事物通過電影這種載體表現出來。

脫離精神層面,一味單純追求畫面感是拍不出好電影的。

所以,當導演想要傳達一種思想,一種感情時,應該用他自己個性化的拍攝風格,要儘量通過畫面和劇情讓觀眾切實感受到你所想要表達的,可這並不意味著向觀眾傳達那些膚淺的現象和情節。

結語

1998年,國內出現了第一部大量使用電腦特效的電視——《風雲•雄霸天下》,20年前,當我們看到鬼畜般的無影手時,以及五顏六色的武打特效時,可能會直呼:"哇塞,太厲害了吧!"

20多年後,那個隨便一搞就可以糊弄觀眾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觀眾也開始帶著更高的眼光去看待電影特效。

任何一部電影,只有真正熱愛,用心對待每一個鏡頭,對技術的虔誠,和對觀眾負責的態度,才能做出觀眾熱愛的好電影。

我們從來不怕沒有特效電影,但我們害怕從此國人對中國特效喪失了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