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日本求學,寫了一篇文章,結果引起日本廣泛關注,收入課本

魯迅在日本求學,寫了一篇文章,結果引起日本廣泛關注,收入課本

在我們的印象裡面,魯迅先生是一個“煙鬼”,那一張拿煙的照片至今都是奉為經典,尤其是那個拿煙的姿勢,多少人的紛紛效仿,可就是學不到精髓,徒有形而無力。

魯迅在日本求學,寫了一篇文章,結果引起日本廣泛關注,收入課本

1904年,魯迅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現日本東北大學),可在一堂課上,親眼目睹了細菌學的恐怖之處,對於此原來一心救國人於病苦之中的想法瞬間全無(那一堂課上,投放的是一個全身麻木中國人的影像,用於細菌研究),看著同胞的慘狀,魯迅明白了及時將那些病人救活了,讓他們有了強健體魄,那終究也只是一副軀殼,終究不能讓中國人擺脫列強的欺辱,所以只能喚醒他們,讓他們有堅定的鬥志抵抗侵略者。於是“棄醫從文”成了一道曲線救國的路徑。

魯迅在日本求學,寫了一篇文章,結果引起日本廣泛關注,收入課本

《藤野先生》便是這一背景下落筆而成。《藤野先生》的原型就是魯迅的老師藤野嚴九郎,文中將恩師的一個治學嚴謹待人友善態度端寫出來,對於恩師看待中國女人裹足的態度,以及汙衊魯迅是被洩題才考高分,還有言及中國是弱國,如果分數在六十分以上,那就不是自己的能力這一類的敘事都記錄下來了,但恩師卻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都是平等對待,這讓魯迅為此記憶猶新,一次藤野先生才得以出版。

魯迅在日本求學,寫了一篇文章,結果引起日本廣泛關注,收入課本

這一篇文章是魯迅對於恩師的“回饋”也是“回憶”,之所以會引起日本廣泛關注,之後收入課本,第一是因為這是一箇中國人編寫一片讚美日本人的一篇文章,再就是該文章對於日本教學態度的嚴謹以及藤野先生對待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這種方式,其次就是魯迅的身份,這三點結合起來,對於日本而言,無疑就是一個溢美之詞,所以會引起廣泛關注,而收入課本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魯迅在日本求學,寫了一篇文章,結果引起日本廣泛關注,收入課本

其實這個真正的“透過現象看本質”,並不只是如文中所言的一種教學態度,而是魯迅看到當時之中國的處境,猶如溫水煮青蛙,這將漸漸永遠沉睡下去,需要有人來喚醒,更是魯迅看到了當時一個嚴重的問題,一名日本人都能夠平等的去對待一名比自己國家還弱小的人,這是一種高尚還是一種職業道德?這才是背後真正的本質,日本之所以能夠強大,也是日本看清了現狀,積極求學而成,而並非像當時的大清國自以為是,閉關鎖國,需要的就是去學習先進的東西,武裝自己,這才是硬實力,這才是強國的一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