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教訓李鴻章,欲成大事先低頭


在晚清時代,雖然官場凋零,很多人只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出仕,並沒有把國家利益放在心上,但依然出現了幾位名臣,其中左宗棠、李鴻章等人,都與曾國藩有密切的聯繫。

李鴻章和曾國藩之間淵源頗為深厚,李鴻章對曾國藩也非常敬重。因為李鴻章的父親和曾國藩屬於同年,兩人同是戊戌年間的進士,而曾國藩最為看重同事關係,每到逢年過節,他都會親自去拜訪李鴻章的父親,從而與李父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而李父對於曾國藩的才學也非常欣賞,在李鴻章入朝為官之後,便常教導他要多向曾國藩請教為官之道,並讓他與哥哥一起投奔在曾國藩的門下,學習八股文和“義理經世之學”。在曾府學習期間,李鴻章得到了曾國藩的悉心教導。後來,他也參加了科舉考試,雖然沒有高中,但對曾國藩還是心懷感激。

曾國藩教訓李鴻章,欲成大事先低頭

在太平軍大肆擴張的時候,李鴻章也曾經離開曾府,前往安徽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通過參與戰爭,李鴻章認識到了戰場和書本的大不同,在戰場上,每一個抉擇都有可能導致自己粉身碎骨。由於沒有太多的經驗,李鴻章在安徽總是被動挨打,他搞不清自己究竟錯在什麼地方,為什麼總是遭遇失敗。沒有多久,李鴻章就放棄了安徽團練的職務,憤然離開了安徽。這一段時間,因為受到的打擊過於頻繁,致使他變得頹廢潦倒,常常用“書劍飄零舊酒徒”來自嘲。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忽然想起了老師曾國藩,當時的曾國藩手握重兵,是朝廷的寵臣,如果可以得到他的提攜,自己很有可能東山再起。於是,李鴻章決定投奔曾國藩。

李鴻章眼裡的曾國藩是一個非常和藹的長輩,他平易近人,總是耐心地教導大家,而且做事謙虛謹慎,說話也溫文爾雅。這一印象是李鴻章當年在曾府學習時留存的。但此時來投奔曾府,卻隱隱感覺曾國藩與當年有些不一樣了。

到了曾府之後,李鴻章沒能立刻見到曾國藩,而是被安排住下來,很長時間曾國藩都以公務繁忙為藉口,不接見他。受到如此冷遇,李鴻章感到非常鬱悶,但又無可奈何,只好一直等下去。好不容易等到曾國藩的近侍前來傳喚,李鴻章急忙滿懷期待地去參見。

到了曾國藩的內室,李鴻章見曾國藩正在洗腳,絲毫沒有將他放在眼中。在深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的士子們眼中,洗腳的時候是不能接見客人的,因為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其中充滿了對客人的鄙夷。李鴻章眼見此情此景,深覺自己受到了侮辱,年少氣盛的他臉色鐵青,但礙於曾國藩的身份地位也不敢爆發出來,只好強忍著心頭的怒氣寒暄了幾句,而曾國藩則一副冷冰冰的樣子,愛答不理。最終李鴻章只好起身告辭了。

滿腹怨恨的李鴻章回到自己的房中,本來想舒緩一下情緒,卻看到下人正在收拾自己的行李,忙上前詢問,才被告知:曾大人有令,不許再收留您了。此時李鴻章怒不可遏,他對於自己的出身、學問等向來自傲,從未有人如此對待過他。氣憤的李鴻章看到曾國藩這麼不留情面,便立刻牽起馬要離開曾府。

落魄飄零的李鴻章其實並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去,更何況此時已經入夜,他一面氣惱曾國藩如此對待自己,一面感嘆自己的失意,對前途也深感渺茫。當他牽馬到了城門的時候,忽然看見曾國藩的近侍正在那裡等著他,並一再延請他回去見曾國藩,向他辭行。僅管心中有百般不情願,李鴻章還是想到他和自己畢竟有師生名分,不能就此不辭而別,於是跟著近侍又回到曾府。

這一次重回到曾府和上次大不相同,只見門口張燈結綵,大門洞開,曾國藩站在門口歡迎李鴻章的到來。大感詫異的李鴻章不知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急忙向曾國藩請教,曾國藩告訴他:你自從做了官之後,就開始驕傲了,總是不把別人放在眼中,在安徽的時候一直兵敗,據我看來也正是這個原因。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先要戒除自己的傲氣,因為傲氣不能幫你成就任何事,只會讓你雙眼矇蔽看不到正確的道路。這一次你來投奔我,一定不是為了一餐一飯,而是為了更為長久的打算,但想要有好的前途,就必須先丟棄你的傲氣,欲成大事先低頭。所以我這麼對待你,讓你不斷受到冷遇,就是為了殺一殺你的傲氣,滅一滅你的威風,讓你記得做人先要有氣量,然後才能成功。

李鴻章聽了這一番教誨,深受震動,而自己在遭受冷遇時的滿腹埋怨也頓時煙消雲散。他羞愧不已,心悅誠服地接受了恩師的教誨,從此也將欲成大事先低頭記在心上。此後,在曾國藩的推薦之下,李鴻章又擔任了湘軍的重要職務,指揮湘軍參與了多起反擊太平軍的戰役,取得了不少功績,為他後來得到清廷統治者的信任打下了基礎,也為他日後成為清廷名臣做了鋪墊。

後來曾國藩病逝,李鴻章非常悲痛地撰寫了輓聯:“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從中可以看出他對曾國藩的敬重,把曾國藩的教誨時刻謹記在心。

的確,一個人光有才華是不足以成大事的,欲成大事還要學會低頭。低頭代表謙虛、謹慎,也代表隨時向別人請教和學習,還代表著眼中要容得下別人,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如果一個人總是高傲地以為自己是正確的,聽不進別人的勸告,就會做出一些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的事,時間久了,自然會導致失敗。

(石順江摘自《做人曾國藩 做事胡雪巖》武漢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