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欽鬆:奮筆馳援 藝術戰疫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一句古偈語所傳遞的深邃、寥廓之大愛意境如何在八尺對開的條幅上呈現?《風月同天》體現了許欽松山水畫創作的哪些新突破?通過訪談,許主席給我們娓娓道來。目前,許主席正在為衝刺今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作準備工作,他還分享了其在創作的三個探索方向:空間、暢神和通感。


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許主席好!春回大地,各地也開始有序地復工了,您現在最希望做的是什麼?

許欽松:在過去幾年,我已做“吞吐大荒”、“欽若蒼穹”兩個大型巡迴個人展覽。最近,我開始著手整理我過去的作品,在整理過程中,也是梳理整合自己藝術理念的過程。同時,這也是使我融匯新舊觀念,併為將其付諸於實踐,創作了一批新的作品。這是今年衝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展覽準備工作之一。也為春回大地,有序復工後,能有強大的積累去做這件事。

許欽松:奮筆馳援 藝術戰疫

《風月同天》 中國畫 248cm×62cm 許欽松

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從疫情肆虐到逐步得到控制,這段時間您有什麼所思所悟?

許欽松:在此次疫情中,從肆虐到逐步得到控制,離不開的是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以及人類互幫互助的大愛本能。在最近的很多報道中提到一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正是映照這一點,山川或許會阻隔人與人之間的地理距離,卻無法分割在困難面前人與人之間的同心對抗。但同時,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我們能知道山川永遠為人類所依偎,日月始終映照著大地,也由此,我繼續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自然,它是我們的棲息之地,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每一份鮮活的生命,都是它重要組成部分,維護生態的平衡,也正是在保留人們心中那份永恆純淨。這也是我在山水畫創作中始終所堅持的一點。

許欽松:奮筆馳援 藝術戰疫

《風月同天 》 中國畫 248cm×62cm 許欽松 (局部)

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最近有沒有讀到什麼好書,或有意思的電影、音樂、人物?

許欽松:最近在讀的是朱良志先生的《南畫十六觀》。這本書主要從16位藝術家的事蹟及風格入手,講述文人畫的真性問題,即討論文人畫中的生命真實。在我看來,繪畫創作不應僅停留在技術上層面的探索或是僅繪畫理論的閱讀。在我看來,藝術的價值更多地是引領人對自我的反思。

許欽松:奮筆馳援 藝術戰疫

《風月同天 》 中國畫 248cm×62cm 許欽松 (局部)

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最近這兩個月創作了什麼新作品?

許欽松:這兩個月由於武漢肺炎的關係,自我隔離在家,心也一直牽掛著疫情的動態。作為一位藝術工作者,情感的抒發更多地是通過作品來傳遞。這段時間,聽到最多的詩句之一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結合這種詩意以及當下的感受,我創作了作品《風月同天》。

許欽松:奮筆馳援 藝術戰疫

《煙波萬里圖》中國畫 1100cmx145cm 許欽松

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覺得新作最滿意或最特別的地方有哪些?

許欽松:此次新作品最特別的有兩點。其一是,在有限的尺幅裡探索構圖擴展的可能性。狹長的條幅是我們山水畫構圖中最常見的規格,而要這種尺幅下,去展現博大的、開闊的場景,實際上是有較大的難度。此次新作品《風月同天》是一張八尺對開的條幅。我採用了一種站在高處往下看海以及從山川向著海洋、向著夜空、向著明月自下而上的瞭望方式。那麼,在海岸線白色的波浪形式的曲折,彎彎曲曲的曲線到天幕上面的圓體,月亮,以及神秘而開闊的海平線,形成平面構成的點線面的分割和安排,它是一個極度的概括和濃縮。點線面組合,非常有概括性的安排,形成構圖的獨特性。從一個窄長的條幅,能夠表現出一個開闊的視覺,就是要讓人們在觀看這個條幅的時候,把上下左右的邊界打破,讓我們視覺的想象延伸到畫幅之外,使天地更為遼闊,場景更為開闊;其二是,單一意象在作品中的意境營造。在這幅作品中,我著墨於通過“明月”這一意象對整幅作品的意境營造。夜空當中,這輪明月是一個圓點,這輪明月的光體以及灰暗的夜空,和周圍的光暈,這三個不同層次形成了不同的亮度。加上天幕當中,月亮當中有絲絲的雲飄過,造成一種非常神秘的感覺。月華清朗,投射在海面上恰似跳躍的音符,賦予了整幅畫面神秘、朦朧的美,喚起對親人的思念,對戰鬥獲勝的期待,對人類大愛的歌詠。

許欽松:奮筆馳援 藝術戰疫

《煙波萬里圖》中國畫 1100cmx145cm 許欽松(局部)

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在創作方面您有何新的想法和計劃嗎?

許欽松:在創作方面,最近思考的有三個方向:第一是,空間。創作者本身對大自然的體悟、自我思想的考量後,通過一個畫面來展示時,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便是空間意識。一方面,我尋求畫幅的向外擴張,即求突破以求突破中國畫畫面的限制,找尋“畫外之景”、“畫外之意”。觀者被未盡畫面喚起思考,從而通過想象畫面之外的一切,以達到拓展畫面空間的目的。另一方面,向裡容納。創作者將大篇幅自然容納入畫面,爾後隨著畫面觀賞移動設置若干個最佳的視點,以求將精彩部分安排在不同的地方,亮點分層,使畫面的大篇幅不會被一覽無遺。觀者的目光被吸引不斷轉移,從而通過影響視覺轉移,達到拓展想象空間的目的。第二,暢神。總結過去的自己常常為形所累,在梳理了多年寫生、創作、古畫研究的心得,以及保持了音樂與繪畫多藝術相聯結的習慣後,我正逐漸將創作核心轉為由“神御形”,使我的表達顯得更為自由。第三,通感。希望我的作品不僅停留在從視覺層面去體悟自然,還將容納聽覺、嗅覺多層面,並將這種思考賦予實踐,例如對墨色的一些實驗,包括打開墨色本身的屬性,如將濃墨變得靈動,將淡墨變得厚重,如光照下的山體,淡墨同樣傳遞了一種力量。這種屬性的突破,更突顯出一種廣闊的空間,裡面有氤氳幽奧的氣息左右著你。我想能由此找尋到大自然中一些神秘的東西。

許欽松:奮筆馳援 藝術戰疫

《煙波萬里圖》中國畫 1100cmx145cm 許欽松(局部)

藝術家簡介——

許欽松: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


文以載道,藝以弘德。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攜手文藝工作者,共同行動,抗擊疫情。茲特闢“奮筆馳援 藝術戰疫”系列專 題,記錄時代,彰勵人心。

在這場抗擊疫情的戰鬥中, 藝術家們紛紛奮筆創作,以筆代槍,投入到這場可歌可泣的戰“疫 ”中。為醫護人員捨己救人 的大醫精神謳歌;為軍民同心協力共克難關的無畏精神禮讚;為八方有難萬方馳援的大愛精神 頌揚.....

我們正密切關注和 收集在這場藝術戰“疫”中湧現出來的精品力作,並分批刊登,也請廣大藝術家積極參與,作 品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來稿請註明:作品題目、作品尺寸、作品材質、題跋(或書法)釋文、作者、聯繫方式 。羊城晚報藝術 研究院將在適當時機,集中展覽、編輯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