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投資困境:不差錢和難賺錢

物以稀為貴。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都是充滿悖論的:市場上很差錢的時候,資金成本很貴,但賺錢的渠道相對多點;市場上不差錢的時候,資金成本很便宜,但賺錢的渠道相對多一些。

疫情下,一方面由於全球財政、貨幣政策雙寬鬆,流動性氾濫;另一方面,各類投資產品的收益率都大幅下滑,安全的投資品種變成稀缺資源。

2008年,次貸危機發生後,股市樓市大跌、經濟下行、失業率飆升,為了挽救經濟,除了財政、貨幣政策大幅寬鬆外,還定調“房地產作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以一國之力大手筆加槓桿,將國內外經濟帶出泥潭。

2013年,由於“錢荒”出現,市場上的資金成本很貴,國債逆回購利率大幅飆升,但無論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投資機會都有不少。此後,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甚至迎來了將近7個月左右的牛市。

2020年,疫情對全球經濟帶來史無前例的衝擊後,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經濟下滑壓力,各國政府都不得已推出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刺激經濟運行。

換言之,又是一個新的流動性氾濫的節點到來了。

和之前的次貸危機不一樣的是,即便是有各國政府大手筆的救市措施,但在實體經濟受到影響看不見底的情況下,各類投資品種的資產收益率都在持續下滑。

從國內的情況來看,除了樓市之外,股市、匯市、原油市場、大宗商品市場和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市場都出現大幅波動,賺錢難度係數大幅增加。

“住房不炒”的基調下,由於市場需求因為疫情而中斷,樓市成交金額大幅下滑,一線樓市的房子價格似乎也出現了鬆動。

嚴格意義上來說,樓市是國內管制最為嚴厲的領域,由於長期“土地財政+金融”的發展模式,“看得見的手”干預太多,限價、限購、限制銀行貸款、各類的限制措施層出不窮,市場的力量在其中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在樓價的博弈上,地方政府、金融機構、持有多套房產的人,認為房價一直會漲,而沒有上車的投資者,則永遠會認為房價大跌隨時會到來。博弈力量失衡的情況下,疫情是否會激發市場的力量讓樓市出現大幅調整,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90年代海南房地產泡沫受益者之一的潘石屹,在這輪行情中選擇了清倉SOHO出局。

由於2016年以來的一系列去槓桿政策以及“亡羊補牢”的防疫工作成果不錯,相對於美股大漲大落刺激人群心臟的表現,A股市場今年以來的波動並不算大,甚至春節過後還出現階段性的賺錢效應。究竟根本,由於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有限,國內資本市場和樓市相對於全球資本市場一定程度上是脫鉤的。但一些參與全球化分工的企業卻不得不承受打擊,較為典型的就是消費電子產業鏈。

歐美失業率大幅攀升、收入預期下滑的情況下,靠海外市場消費驅動經濟發展的模式開始遇到問題了。以蘋果產品為例,蘋果公司產品設計雖然在美國,但手機殼、電池、音響等諸多零部件都在中國製造。需求端下滑導致了很多國內的消費電子產業鏈上市公司近期股價開始下滑。長盈精密、德賽電池等股票近期股價出現大幅下滑,就是市場提前消化負面預期所致。

比特幣為首的數字貨幣,在疫情之下露出了真實的面目。除了區塊鏈有現實的產業應用外,數字貨幣成為了網絡黑市交易的籌碼,還是沒有辦法融入真實的經濟運行體系。

海外原油市場基本已經跌穿了俄羅斯、歐佩克等的生產成本線,進一步下跌的空間和概率都非常有限。讓人感嘆的是,國際油價100多的時候,和現在國際油價20多的時候,國內油價都相差無幾。中間的錢就是壟斷的國企賺走了呢?還是其他人賺走了呢?次貸危機以來,這一直是個神秘的問題。即便如此,“兩桶油”還常常虧錢,並被爆出一些提供劣質油的問題。真相究竟是什麼?

大宗商品市場,各種農產品的價格出現大幅波動,期貨商品的市場要比資本市場對於農產品價格的波動會更為明顯一些,但從產糧大國美國的農產品價格來看,目前反而是下跌的,而國內和農產品有關的股票,卻在大量關於海外國家禁止兩市出口的新聞報道下,開始節節攀升。

由於疫情看不到頭,實體經濟運行受到的衝擊波及到資本市場還在延續,全球化產業鏈分工的波動也深刻影響到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業績、期貨市場的波動等,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有全球政府“大放水”的政策對沖,但這種技術活獲利的往往是收“鑄幣稅”的美國,對於99%的投資者來說,終究要面對的還是“市場不差錢,但賺錢難”的情況。

這樣的悖論會持續多久,現在沒有人知道。但有些不錯的投資機會正在開始浮現,卻已經是大概率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