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而不害:老子的“道商”思想,受益匪淺!

老子是哲學思想家,但是他的真知來源於生活實踐。儘管老子從商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他對商業經營和經濟發展有著深入透徹的理解。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老子談到的“良賈”,就是“道商”雛形。


老子不但研究了商業與商人,他還進行了諸如製造業、加工業、建築業等跨行業研究。


《道德經》第十一章言:“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對車輛製造、陶器加工、建築居室修造等諸多行業領域有著廣博認知的老子。


老子把“道”看做是宇宙的本原,萬事萬物演變的總規律。社會發展的有序和無序,其產生根源分別是“天下有道”和“天下無道”。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講:“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在他看來,天下之所以會出現“有道”之治和“無道”之亂,主要在於“無慾”和“有欲”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利而不害:老子的“道商”思想,受益匪淺!


老子站在人生的邊緣,他以帶著超越現實的“不欲”眼光,審視著人生理想與現實的荒謬和矛盾,批判人類自身理智的淺薄和愚蠢,以“道”的觀點來看世界,得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無為”的結論。


自然無為,就是讓事物依照自身的狀況去自由發展,而不要以外在的力量去幹預它、約束它。


這是道學思想的本質,也是老子提供給統治者的為政方略基本原則,和留給社會大眾人生處世的基本方法。


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的春秋亂世,是天運更是人禍。


這種人禍的釀成和放大,源於人心的貪婪和不公,是殷、周之時“嗜慾達於物,聰明誘於外,性命失其真”的惡果。


老子認為,“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社會經濟的不健康發展,貧富差距的拉大失衡,就在於統治者與民奪利,過分地剝奪和傷害了社會大眾的利益,正是由於統治者太多的人為干預,限制和左右了社會發展規律和經濟演變規律,社會才會出現動盪不安。


20世紀最重要的自由主義理論家,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被尊為當代自由經濟鼻祖的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他於1966年9月在東京作《自由主義社會秩序諸原則》的演講,談到自發秩序理論時,激動的反問道:“難道這一切不正是《老子》第57章的一句: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嗎?”奉老子為“思想教父”的哈耶克,對老子道學思想的熟悉達到了信手拈來的地步。


老子通過對天道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這些自然現象的綜合觀察和成熟思考,他得出了“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的整體認識。


利而不害:老子的“道商”思想,受益匪淺!


要想實現天下富強,首先要“去甚、去奢、去泰”,減損自己的佔有慾望。其次保持“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的良好心態,擺正自己的位置。


第三要以“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的原則,降低政府對於市場過分的人為干預,不輕易發號施令,以免破壞和影響“微觀”市場的自發自律。


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用好“中和”的原理,進行貧富與有無的宏觀調控,“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只有在“天之道,利而不害”的最高原則指導下,萬物才會因為得到“利”這個“一”,而得以蓬勃發展,呈現出生生不息之新意。


在老子看來,如果侯王能夠謹守和把握好上述原則,天下將自賓,萬物將自化,五湖四海的財源將會滾滾而來,自動歸順臣服,社會亦將和諧穩定,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老子一方面對“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的物質資源開發利用提出批評,同時又拋出了吸引消費需求的“樂與餌,過客之”策略。


對於稀缺性的轉化和價格波動規律,老子認為“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他提出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的逆向思維觀點,他認為“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


為了防止陰陽矛盾走向反面,背道而馳,老子告誡世人,我們應該“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知足者富”。


利而不害:老子的“道商”思想,受益匪淺!


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稱:“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財富的學問,同時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中問我們:“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到底是虛名重要還是身體重要?


到底是身體值錢還是財貨值錢?到底是擁有後產生的問題隱患多,還是失去後產生的麻煩問題多?


過份地貴重愛惜名利地位者,必有無辜的恥辱和大破費;過多地收集珍藏資金財物者,必有慘重的損失和大災難。


當我們每個人都學會算這一筆賬後,就自然會明白“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就會“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並最終恍然大悟——“知足之足,常足矣!”唯有身體的健康和心靈的快樂才是人生最大的財富,只有懂得知足知止者,身體生命和事業才會長久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