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角度觀察,雷迪克和塞斯庫裡是如何優化出手提高效率的?

六七年前,自斯蒂芬庫裡橫空出世,投向劃破天空的一記又一記三分球時,人們終於明白了——屬於三分射手的時代馬上就要到來了。

而過去幾年間,越來越多的射手湧現,用他們百步穿楊、出神入化的三分神蹟在震撼聯盟。這讓聯盟迅速掀起了一股“投射熱潮”,甚至連聯盟中的大個子也都擁有了一手三分投射的能力。

而隨著這一時代的不斷推演,光會投三分又顯得不夠了,如何將投射變得更加高效,如何結合有球和無球能力,成了一個新的命題。

雷迪克和塞斯庫裡,一位是成名已久的老牌三分射手,一位是庫裡家族升起的又一新星,他們都擁有絕佳的投射能力,在追求更高效的路上,他們比別的球員顯然更有心得,而他們如何將這個命題解決的如此完美,成了我們探討的話題。

兩個角度觀察,雷迪克和塞斯庫裡是如何優化出手提高效率的?

兩個角度觀察,雷迪克和塞斯庫裡是如何優化出手提高效率的?

改變三分線內不同區域的出手頻次,是兩名球員的“高效公式”

對於雷迪克來說,這已經是他在NBA的第14年,對一名在聯盟已經生存如此之久的球員來說,高效往往很難做到,原因是:1、身體狀態無法支撐多樣的進攻方式,處理球的方式單一,低效成了自然而然的事;2、投籃手感到了生涯後期會有一定程度的下滑,沒人可以永遠保持穩定的投籃手感,尤其是對雷迪克這樣的擁有大量三分出手的射手來說。

然而雷迪克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本賽季到目前為止他的三分命中率為45.2%,這一數據在他14年的NBA生涯裡可以排到第2位並且他的出場時間已經降低到場均26.5分鐘,這是最近十年來他出場時間最低的一次。因此如果單純的來看他本賽季場均只有14.9分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出場時間和次數都大量下滑,失去了得分的最基礎保障。也就是說,雖然雷迪克在本賽季的出手產量減少了,但效率並不受影響,並且不降反升,各項命中率全都高於生涯平均,下圖是他近8年來出場時間和三分命中率的變化趨勢。


兩個角度觀察,雷迪克和塞斯庫裡是如何優化出手提高效率的?

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到鵜鶘後雖然出場時間少了,卻反而支撐了他的三分穩定性,雖然相比在76人場均要減少1.6次的三分出手,但命中率高出的6個百分點卻直接彌補了這一損失;本賽季雷迪克的使用率幾乎和生涯平均持平,來到了20.0%,在這樣的“平均化”進攻資源分配下,

他交出了14年來生涯最高的真實命中率和生涯第二的投籃效率,分別是63.9%和59.0%,有球迷可能有疑問,如果單論三分效率,明明15-16賽季才是最高,為何本賽季整體投籃效率仍然和那個賽季相差無幾呢?

那是因為在三分線內的投籃選擇進行了優化,本賽季至今,雷迪克的遠距兩分和籃下出手佔比都來到了生涯新低的19.9%和7.2%,注意這是出手佔比的變化,那是因為根據近五年的趨勢來看,他自身的籃下命中率和遠距兩分命中率有逐步下滑的趨勢,於是他主動減少了籃下的出手和三分線內一步的投籃選擇,反而將這些出手佔比勻到了三分線外;這樣的改變看似微妙,實質是魔球理論的延伸——對於雷迪克這種籃下衝擊並不強勢的球員來說,提高效率的直接方法就是在三分命中率穩定的時候加大三分出手佔比,用以維繫自身的投籃效率,於是減少三分線內不合理的出手成了必然選擇。

兩個角度觀察,雷迪克和塞斯庫裡是如何優化出手提高效率的?

而這也是塞斯庫裡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就是說優化三分線內的出手是兩位投手提高效率的共同點。

本賽季的塞斯庫裡可謂是迎來了自己的春天,真實命中率和投籃效率雙雙來到60%以上,分別為生涯最高的65.0%和62.8%;最有意思的是他(45.3%)和雷迪克(45.2%)本賽季的三分命中率幾乎相同,在這樣的背景下,兩人同時打出了生涯最高效的一季,也交出了一個最基本的“高效解法”。

優化三分線內的出手是必然的,過去三年裡,塞斯在三分線內命中率最低的區域是遠距離兩分球,生涯平均命中率為42.8%,對於其他球員來說是一個不錯的命中率,但對於塞斯這類高級射手來說顯然不夠滿意,因為他的近距和中距兩分命中率都在五成附近,於是本賽季他將遠距離兩分的出手佔比降到了生涯最低的11.5%,相比前幾個賽季接近20%的佔比是一個大幅的下滑,而在將佔比調整到11.5%後,他還給出了55.7%的超高命中率

,完美的消化了過去在遠距兩分這一項上“效率不足”的情況;

這是他和雷迪克的共同點:降低原本低命中投籃區域的出手,並藉此投出更高的命中率。

而不同於雷迪克的地方是,塞斯的生涯仍在一個極具潛力的上升期,於是在三分線內,他的各項命中率都有不錯的表現,其中56.6%的中距兩分命中率為生涯最高,籃下71.4%的命中率近乎於很多終結型的中鋒;所以對塞斯庫裡來說:改變三分線內出手選擇+球隊更好進攻環境帶來的命中率上升,成了他高投籃效率的保證。以下是他本賽季在三分線內的出手分佈。

兩個角度觀察,雷迪克和塞斯庫裡是如何優化出手提高效率的?

到這我們就不難發現了,對於這些三分射手來說,維持三分命中率並不是一件難事,而通過三分的產量和命中率來改變投籃效率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間接的影響,關係如下:

維持基本的三分產量和命中數→尋找三分線內的“低效區”→降低該區域的出手頻次→多餘的出手次數放到籃下和三分,如果籃下沒有穩定性(比如雷迪克),那就將出手頻次勻到三分線外或者調整到三分線內的“高效區”出手。


從進攻方式的選擇,看出他們的變化

雷迪克是這個聯盟的“無球大師”,最擅長的就是在極為狹窄的縫隙中尋找出手空間,出手快速精準,並且仍能保持著十分標準的投籃姿勢。

上個賽季在76人,他在三分線外接球跳投的頻率是35.1%,這對他來說是不夠的,並且命中率同樣是令人無法就此滿足的42.4%;本賽季來到鵜鶘後,

他在三分線外的接球跳投頻次迅速來到40.3%,在頻率升高的同時將命中率從上賽季的42.4%提升到了47.1%,在他擅長的領域打出高水準的產效結合,雷迪克才得以發揮他的真正實力,這同樣是高投籃效率的一個保證;

除此以外,本賽季他的無球進攻佔據出手次數的26.1%,並且每回合能拿到1.11分,這一項的投籃效率高達55%,並且要比聯盟81.1%的球員都要好,這一數據無論是出手頻次還是效率都遠高於上個賽季;而雷迪克的定點接球每回合也能得到1.09分,要好於聯盟72.1%的球員;對於已經征戰NBA14年的雷迪克來說,在進攻方式上選擇最優解可以達到最實質性的改變。


兩個角度觀察,雷迪克和塞斯庫裡是如何優化出手提高效率的?

而塞斯庫裡同樣在做出改變,只是作為一個仍有很大進步空間的年輕人,他的選擇要更多,但如果需要快速直接的方法來讓自己變得高效,那同樣是從擅長的領域開始,畢竟“一招鮮吃遍天”的道理大家都懂。

塞斯同樣是個catch and shot(接球投)的好手,他在三分線外的接球投頻次(37.6%)不如雷迪克的40.3%,但他的命中率是聯盟頂級的48.4%;雖然都擅長無球,但塞斯顯然在定點接球這一項上更擅長,這個賽季定點接球終結佔據了他出手的34.0%,並且打出了驚人的效率:每回合能拿到1.36分,效率是極為罕見的70.9%,要比聯盟98%的球員都要好,如果將回合數限定在2.5+,那塞斯庫裡就是聯盟第一的定點接球手


兩個角度觀察,雷迪克和塞斯庫裡是如何優化出手提高效率的?

兩個人的終結方式以及優化出手的方式是如此的接近,又在細微處體現各自的特點,他們對於投射的理解顯然要更高於其他人,不然又怎會在“不滿足於大量射手”的聯盟環境下依然保持著高效和卓越;

對於其他球員來說,無疑要學習雷迪克和塞斯庫裡的“高效公式”,畢竟打法層出不窮,戰術潮流快速更新迭代的時代中,高效是永遠領先的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