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馬上讀一年級了,現在都在家,家長怎樣幫助孩子做好幼小銜接?

多知事


幼小銜接是什麼?

幼小銜接就是提前學習小學的知識嗎?當然不是。

由於外在環境、教育內容、學習時間、學習方式等因素的不同,註定了幼兒園和小學之間本質的不同。

孩子需要做好心理、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準備來適應完全不同的小學生活。

而家長也需要做好過渡期間的準備:

調整好心態 ,調整教育方法,提前安排好接送人員,加強對孩子安全意識的培養。


幼兒園 VS 小學

家長們最想知道的,想必就是幼兒園與小學在學習及生活上有什麼不同吧,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幼兒園和小學都有什麼不同!


幼小銜接在家中怎麼做?

一、生活習慣培養

小學和幼兒園相比,比較大的變化是每班孩子數量增多,教師數量減少,一些簡單的事情必須孩子自己去做,不能總指望老師,這就要求孩子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作為爸爸媽媽,我們可以在家這樣做:

1、在日常生活中重視培養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習慣,逐漸減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顧。 例如:教給孩子有關學校生活的常規知識,要求孩子愛護和整理書包、繪本、文具和玩具;學會使用剪刀、鉛筆刀、橡皮和其他工具,並能製作簡單的手工、玩具等。


2、要求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學會簡單的勞動技能。例如:掃地、抹桌椅,在活動、遊戲或開飯前後,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圖書和其他用具等。


3、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在學習生活中,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例如:明白一分鐘、十分鐘、半個小時等時間段有多長,可以做哪些事情。有意識地安排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些事情,比如上廁所、喝水或準備後續活動需要的用品等。


4、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家長和孩子每天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生活,除了運動、遊戲、閱讀外,我們還要安排自理時間、家務時間、照顧動植物時間等,引導孩子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對事物好奇的好品質,做生活的小主人。


二、行為習慣培養

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非常重要,就象蓋高樓大廈一樣,如果地基打不好,高樓是蓋不好的,孩子的思維敏捷,聰明伶俐固然重要,但從小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其一生的影響都很大,不可忽視和放鬆。

1、養成良好的坐姿習慣。

一個人的坐姿顯示出這個人的精神狀態和個人修養,而且良好的坐姿對自己的身體有益處,孩子在家時間長了,有可能經常趴在地板上、窩在沙發上,我們要隨時提醒孩子們做正、坐直,做手工的時候、吃飯時走路時儘量保持良好的身體姿勢。


2、做好活動前準備工作。

例如:養成做事有準備的習慣,從活動前準備工作開始培養。疫情期間,各個幼兒園也都給孩子們推薦了豐富的線上活動,爸爸媽媽可以在進行活動前,給孩子十分鐘的準備時間,讓孩子做喝水、上廁所、拿取工具等準備工作,當活動開始後,就需要要求孩子專注且投入地進行活動。


三、學習習慣培養

1、良好的傾聽習慣。


想要孩子在學業上走的長遠,就必須培養孩子上課認真聽講的好習慣,這是所有好習慣中的基礎,重中之重。我們可以和孩子多玩一些傾聽的遊戲,比如數字復讀機的遊戲,跟孩子說5個數字,讓孩子複述出來,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在說這5個數字的時候每個數字之間有1秒鐘的停頓。隨著玩的次數的增多我們可以增加數字的個數還可以擴展到詞語、成語等,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2、正確的書寫姿勢。

進入大班後,相信爸爸媽媽們一定非常重視寶貝們的書寫習慣。在讀書寫字的過程中,寶貝們的坐姿、握筆姿勢一定要規範哦!


其次家長要了解,孩子手部小肌肉發展的成熟程度決定了孩子將來能不能把字寫好看,能不能寫作業時間長了不累。那麼,在這段宅家時光就要多讓孩子們做些手工活動,比如摺紙、剪紙、捏橡皮泥、手工製作、使用筷子吃飯等,目的就是鍛鍊我們的手部肌肉,促進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為升入一年級寫字打下良好的生理基礎。

3、培養良好的專注力。

我們發現有的孩子上課做不住,上一會兒課就東看西瞧,摸摸這兒摳摳那兒,老師反映出來的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在家裡做手工時有的孩子做著做著一會兒就跑了,愁壞了家長。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首先要給孩子一個可以專注的環境。有的家長孩子一活動就拍照,一邊讓孩子看照相機一邊讓孩子擺拍動作,實際上這嚴重影響了孩子的活動。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讓我們和孩子珍惜”宅”在家裡的時光,一起行動起來,為幼小銜接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吧!


李老師淘寶貝


當看到這個問題時,像是說中了心底的心思。我也是一個幼小銜接孩子的家長,眼看就要上小學了,而目前還未開學,在家閒著都焦慮了。 估計孩子也快被焦慮的媽媽逼瘋了吧,網上也是有不少同學喊話“快點開學吧,我快被我媽給逼瘋了。”


於是,開始自我反思。以下是我反思的幾點,希望能對問題有所解答。


家長要先成為你想要孩子的模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我的理解是:我們這個老師呢,是要以身作則為孩子起到影響作用。不是常說“你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你就要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家長的行為習慣直接影響到了孩子


1.孩子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

家長都知道:正確的寫作姿勢,會保護孩子的視力,還能保護孩子脊椎的發育。那家長自己是不是經常躺著、斜著或趴著寫字呢,可能只是看書或看手機,畢竟現在書寫的時刻真的不太多,大部分在電腦和手機上操作。

那如果,家長在用電腦或手機處理事件時,也能保持好的姿勢。孩子會看在眼裡,在你提醒他的時候,他會想“媽媽也是那樣的”,而不是跟你頂嘴“你不是老是躺著看手機嗎?"



2.孩子喜歡閱讀

之前看過海清的一篇報道:海清說丹尼爾之所以有那麼好的閱讀習慣,是因為她無時不刻在看劇本,連陪丹尼爾上游泳課時,她都會帶著劇本。直到丹尼爾上完課她若還未看完,還要丹尼爾等她一會。試問,這樣潛心專研的媽媽,怎麼會養不成一個熱愛閱讀、有專注力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優秀,是有道理的。


  • 家裡是否有閱讀的區域,固定的書架,放滿了各類書籍。如果家長直接都不愛閱讀,那麼請不要強制要求孩子喜歡了。因為你毫無說服力。

  • 睡前是否會跟孩子進行親子閱讀呢,各類權威不都說,睡前對培養孩子的閱讀力,起了決定性作用。

3.良好的作息時間

不知道你家的作息時間是什麼時候,我說的可是全家熄燈就寢。

我們家全員就寢時間是10:30前,孩子小的時候更早,睡前講完故事就熄燈睡覺,立馬就能聽到小孩均勻的呼吸聲。良好的睡眠會讓人第二天有足夠精氣神。

如果你讓小孩睡覺,房間外各種嘈雜的聲音一片接一片。若此時躺在床上的是你,會不會也輾轉難眠。


習慣是核心,養成良好的習慣,後期上小學,問題雖然不能完全避免,但也不會太難解決。



長情的陪伴和讚美是對孩子最好幫助


  • 身邊有這樣一位全職媽媽,她兼職了各種行業,每日活躍在各種微信群。女兒還養得特別好,鋼琴、書法、學習都是拔尖的那列。

有次就像她討教育兒經,她說的是:其實也沒做什麼,就是在小學前,幫助女兒養成各種好的習慣,陪她讀書、寫字、彈琴,習慣養成後就放手讓她自己做決定,不橫加干涉只做適當的引導就好。

她還說,女兒每次取得了進步,她渾身的細胞都在表示著讚美。女兒也是越來越自信,還總跟她說“媽媽,你是我最好的媽媽,也是我最好的朋友。”


  • 不是所有的陪伴都是良性的,也不是所有的讚美都有用。同樣有這樣一位全職媽媽,沒有雖然都在照顧孩子,但孩子膽小、木訥,媽媽也每日蓬頭垢面,面如死灰。 一日看她帶著孩子在公園裡玩,孩子在草地裡趴著認真的用草編著一個環,這個媽媽看見後馬上劈頭蓋臉地揪起孩子罵了一頓,地上髒如此而已。這個媽媽,根本沒有看見孩子手裡攥著的小 草環,也許那是給媽媽編的呢,沒有得到任何認可和理解。
    陪伴而不懂得關心、欣賞孩子的成長點滴,是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的


最後,幼小銜接不是關鍵點。在此期間,培養好孩子的優良習慣才是重中之重。家長放平心態,不焦慮,努力提升自己就是在給孩子做好榜樣。學習的路很長,並不是錯過了一個部分,就會落後於人;也不是抓住了一個部分,後面就萬事大吉。


我是歡脫娃的安靜媽,這是我的觀點,歡迎點評!


歡脫娃的安靜媽


今年受疫情影響,或許到時直接讀一年級了。作為家長只能自己有意識地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幫助孩子更順利更快適應小學學習生活。以下幾點我自己也在做的與家有馬上讀一年級的家長一起分享探討:

1.作息時間的調整。幼兒園和小學在作息時間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果孩子作息時間不是很規律,現在就要開始培養孩子的作息時間,早睡早起。

2.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在家裡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到一些事情讓孩子自己做。適當的勞動可以鍛鍊孩子手指靈活度和力度,使孩子入學後更快進入寫字狀態,字寫得不會過於輕、浮。

3.看書坐姿端正,以及愛護書本和學習用品的習慣。正確的坐姿應該是:身子上半部坐直、頭部端正,目視前方,兩手隨意放在身體兩側,兩腿平放,胸膛挺起。告訴他們,不要趴在桌上,或者翹腳架腿。因為良好的坐姿有利於骨骼生長,有利於身體健康。

4.教孩子正確的握筆姿勢,大拇指和食指夾住筆桿,其餘三指托住,筆桿向後稍斜,靠在虎口處。這個非常關鍵,剛開始握筆姿勢不對,以後糾正過來很難,我之前看到一個初一學生的握筆姿勢還是錯的,後來讓他糾正,很難改過來。我自己孩子之前因為在幼兒園畫畫時握畫筆都隨便抓著,當時沒在意,現在握筆姿勢一直在糾正。

5.可以多讓孩子認些字。這個我從大班上學期就開始有意識地教孩子認些字。當然不是拿起書本死認,比如在故事中認字,或者平常在玩的時候看到一些廣告牌上的字也可以教孩子認,孩子認字的興致還是很高的。

6.還有就是一些簡單知識的學習。比如數字,拼音之類,但拼音一定要發音準確,否則到時糾正又非常累。這點,我個人很頭疼,我不是很想教孩子這些,但現在很多小學入學前都有一個測試分班,所以不得不讓孩子提前學些這些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