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姬:女流中的黠慧者

“女流中的黠慧者”,是南宋黃昇在《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中對宋代著名詞人吳淑姬的點評。“黠慧”二字,生動傳神,盡顯風流,從此,這位女詞人便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風格獨具的鮮活形象。究竟如何黠慧?且從故事說起。

吳淑姬:女流中的黠慧者

吳淑姬出生于山川秀麗的浙江湖洲,她的父親是一個滿腹才學未入仕途的秀才,聰慧美麗的吳淑姬從小接受家教薰陶,寫得一手絕妙詩詞。還在很小的年齡,父母之命將她許配給了鄰村的一個秀才。這個秀才才華一般,但忠厚老實,知書達理,家境也比較富裕。等到吳淑姬16歲上,兩家便開始張羅婚事。

吳淑姬:女流中的黠慧者

自古美女易多情。情竇初開的吳淑姬喜歡濃妝淡抹,對鏡自賞。看著鏡中人兒嫵媚俏麗,想到馬上身旁將有人為己容而悅,兩片紅霞便飛上了雙頰。她左手綰起秀髮,右手拿起玉簪,正要插戴,卻沒想到手一滑,玉簪落地,斷為兩節。剛還沉浸在幸福幻想裡的人兒,一種不祥之感隱隱襲上心來。不幾日,未婚夫家來告,秀才病重,再不久,竟不治而亡。

吳淑姬:女流中的黠慧者

第一次婚姻就這樣不幸夭折,吳淑姬內心油生一種莫名的惆悵。雖說還沒有拜堂成親,談不到伉儷情深,可對年輕純淨、憧憬愛情的少女來說,畢竟是一次不小的打擊。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吳淑姬鬱鬱寡歡,她填寫《祝英臺近 春恨》一詞,來排解心中憂愁:

粉痕消,芳信斷,好夢又無據。病酒無聊,倚枕聽春雨。斷腸曲曲屏山,溫溫沉水,都是舊來看承人處。 久離阻,應念一點芳心,閒愁知幾許?偷照菱花,清瘦自羞覷。可堪梅子酸時,揚花飛絮,亂鶯啼,吹將春去。

吳淑姬:女流中的黠慧者

題為春恨,意在嘆春。待字閨中的吳淑姬,倚枕聽雨, 偷照菱花,想到山水盎然的暮春景,再看形容清瘦的鏡中人,心中漸生無限惆悵,又恰逢這楊花飛舞,黃鶯亂鳴,令人分外傷心。一旦春光逝去,芳華不再,自己將何以堪?

過了一年,父母又為吳淑姬說了一門親,男方是一個富家子弟。誰知過門後,嚮往幸福婚姻生活的吳淑姬大失所望,彷彿被猛潑了一盆冷水。她發現丈夫缺乏教養,紈絝做派,成日拈花惹草不說,還對她輕則罵,重則打。想到自己從小隨父吟詩作詞,以風雅為榮,卻不料嫁了這樣個俗不可耐的人,自命不凡的吳淑姬,卻在終身大事上,糊塗答應,真是追悔莫及。

吳淑姬:女流中的黠慧者

一天晚上,心事重重的吳淑姬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便悄悄披衣來到院中,微風輕撫,月色如水 ,頓覺俗氣盡消,心曠神怡。突然,酒氣熏天的丈夫從外面歸來,見吳淑姬獨坐賞月,便又破口大罵。婚前的幸福暢想,婚後的灰色生活,巨大反差提醒了不甘失敗的吳淑姬。他反問自己,難道當年的美好願望就此破滅了嗎?難道這一生就這樣度過嗎?不,要起而抗爭,找回幸福。於是吳淑姬鼓起勇氣,提出離婚。被老婆拋棄實在是揚醜天下的事,何況妻子才貌雙全,可遇而不可求。於是丈夫軟硬兼施,堅決不同意離。然而吳淑姬心意已決,再不回頭。被夫家關了起來後,吳淑姬忍無可忍,在忠僕的幫助下逃跑,卻又被夫家抓回。事情越鬧越大,夫家看婚姻無望,於是以不守婦道為由,將吳淑姬告上官府。事已至此,一心要掙脫不幸婚姻的吳淑姬,索性將罪名一概承擔。

吳淑姬:女流中的黠慧者

當時主政湖州的太守是王十朋,這是歷史上的著名政治家、詩人,也是南宋治世名臣。當他看到吳淑姬眉宇間盡是清雅之氣,而那富家子弟卻粗俗不堪,便感覺判吳淑姬入獄應是冤案一樁,但又不明就裡。於是王太守設一小計,便將她無罪釋放。王十朋安排僚屬到牢房裡面見吳淑姬,瞭解實情。獄卒為她打開枷鎖,邀與大家一起暢飲。席間自然談起案情緣由。當時正值冬末春初,積雪未融,梅花正吐,吳淑姬目視窗外,酒意微醺,提筆立成宋詞經典名篇《長相思》:

煙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從何處回?醉眼開,睡眼開,疏影橫斜安在哉?從教塞管催。

吳淑姬:女流中的黠慧者

第二天,僚屬將案情原委如實報告王十朋,並將吳淑姬詞稿遞上。王十朋聽完來龍去脈,再讀詞句,不由擊節讚賞。他怎能讀不懂吳淑姬的暗喻?惡劣的天氣下,無情的雨雪正摧殘著不幸的梅花。可她所向往的春天,會在何時到來?其實就是在指責自己未曾審理明白,就讓女子蒙冤受屈。暗香疏影的梅花在霜雪欺凌下依然傲放,儘管羌笛聲聲想要將它催落,可毫無所懼。梅花有著傲霜鬥雪的精神,有著無比高潔的靈魂。絕妙之筆,婉約之情,構成一幅含冤受屈圖。王十朋實情在握,為之動容,立刻升堂再審,當機立斷,判決離婚。

吳淑姬:女流中的黠慧者

吳淑姬得脫藩籬,痛定思痛,下決心非如意郎君不再談婚論嫁。她回家後對父母說:“除非斷簪複合,否則不再嫁”。父母有愧,不敢相逼。於是她收好閨房,邀約舊日好友,琴棋詩畫,好不愜意。  

轉眼又是暮春,一天有個要好姐妹來訪,看到書案上一闕剛寫完的新詞《小重山》:

謝了荼蘼春事休。無多花片子,綴枝頭。庭槐影碎被風揉。鶯雖老,聲帶尚嬌羞。 獨自倚妝摟。一川菸草浪,襯雲浮。不知歸去下簾鉤。心兒小,難著許多愁。

吳淑姬:女流中的黠慧者

荼蘼花謝,春意闌珊。雖為“花片子”,卻還“綴枝頭”;看那 “鶯雖老”,但“聲尚帶嬌羞”,將逝未逝的青春,無奈愁思恰如連天草浪,滾滾襲來。《古今詞統》眉批雲:“竹浪、柳浪、麥浪與草浪而四”,吳淑姬所創“草浪”,直可與前人所創“竹浪、柳浪、麥浪”相媲美。南宋黃昇在《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中,專門點評吳淑姬自創新詞“花片子”“草浪”等,曾不惜使用“佳處不減李易安”的詞句為之點贊。

韶華將逝,那人何在?愁緒無形而凌亂,卻又誰知思婦的心事?好友讀完,不禁黯然。幾天後再來時,好友手上卻多了一疊詩稿,請吳淑姬賞閱。淑姬細閱詩稿,喜出望外,大誇好友詩藝精進。好友大笑,說:“非我能也,實為楊公子書。”又告訴她楊公子名子治,是自己的遠房表親。再一次,好友把所謂的遠房表親帶了過來。詩如其人,楊子治確是一個文采風流的儒雅後生。在詩社裡,吳淑姬和楊子治談詩論詞,你唱我和,一來二往,愛由心生,便雙雙暗定了終身。待時機成熟,吳淑姬便稟告父母,說玉簪已合,想必姻緣將至。父母深知女兒婚事玉成,自然大喜。不久,楊家登門求親,父母一口應允。

吳淑姬:女流中的黠慧者

新婚之夜,小夫妻說起玉簪斷合之事。楊子治問道:“第一次結婚前,玉簪摔斷,婚姻未成,這次玉簪竟然為咱兩個再合,豈不是天意嗎?”吳淑姬回答說:“玉簪為我斷,難道就不能為我合?”說完,狡黠一笑。楊子治心領神會,開懷大笑。從此夫婦二人鸞鳳合鳴,恩愛到白頭。

作為宋代四大女詞人之一,吳淑姬留下來的《陽春白雪集》五卷,作品還算不少;作為一個浪漫多情的精緻女子,可惜正史記載的太少,連生卒年月也不知道,我們只能從野史逸聞中,片斷式地感知她的性情,她的才識,她的妙趣橫生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