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命、悟命、改命,《了凡四訓》的教誨

知命、悟命、改命,《了凡四訓》的教誨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為教育子孫後代所寫的四篇家訓,文理俱暢,豁人心目。袁了凡生於明朝1535年,本名袁黃,字坤儀。他一生實踐改過積善之法,成為世人行善修德、改造命運的典範。

​知命

早年間,一位得傳邵康節《皇極經世》的孔先生,將袁黃一生命運算定,某年考第幾,某年當貢,某年當選官職,任幾年告歸等,還算他53歲壽終正寢,沒有子嗣。

知命、悟命、改命,《了凡四訓》的教誨

孔先生所算極準,凡事到當年,無不應驗。​

袁黃相信人生在世皆有命定,既然知命,就心灰意懶,淡然無求了。

由於他無所事事,整日呆坐,上級就讓他離京南歸。

路上,他拜訪雲谷禪師,得到了點撥。

雲谷禪師為其開示“命自我立”之學,他領悟自新,遂改別號“學海”為“了凡”。

知命、悟命、改命,《了凡四訓》的教誨

雲谷禪師告訴他,凡人命有定數,只有積善修德才能有所改變,不受命數拘束。

​悟命

雲谷禪師問了凡:你覺得自己應該得功名,應該有子嗣嗎?

了凡回答:不應該。

雲谷禪師問:為什麼不應該呢?

了凡說:科第中人都是有福相的,而我福薄。又不能積功德,積善行,培養厚福的根基。而且,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自尊自大,以才知蓋人,輕言妄談,直心直行。

凡此種種,皆是無福之相,又怎麼能有科第功名呢?

知命、悟命、改命,《了凡四訓》的教誨

雲谷禪師又問:那怎麼不應該有兒子呢?

了凡說: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我有潔癖,這是我沒有子嗣的第一個原因;和氣能育萬物,而我善怒,這是原因之二;仁愛乃生生之本,一味忍心,是不育之根,我常常吝惜自己的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這是原因之三;多言耗氣是其四;我又好飲酒,以至消散精氣,是無子的原因之五;又好徹夜長坐,不懂得保養元氣元神,是原因之六;其餘的,過錯尚多,不能悉數。

知命、悟命、改命,《了凡四訓》的教誨

雲谷禪師深以為然。並說,生子在於修福德,有修百世之福德的人,一定有百世的孝子賢孫,來保持家道不衰;有修十世之福德的人,一定有十世的孝子賢孫,來保持他的家道;有修三世二世之福德的人,一定有三世二世的子孫,來保持他的家道;那沒有後代的,或者出了不肖子孫的,是沒有修福,或者福德很薄的緣故。

不惟科第功名如此,世間能夠享受千金之財的人,一定是千金的人物。

天道,只不過因應其材而順其自然。

既然知道自己福薄與沒有兒子的原因,從今以後要把它改過洗刷,作一個大的改變。務必要積功累德,務必要包容別人的過失,務必要愛惜自己的精神。

知命、悟命、改命,《了凡四訓》的教誨

從前種種的過失,譬如昨日死,從今以後,種種改過自新,譬如今日之再生。這就是義理再生之身。義理之身,能感格天然之道。

改命

天作孽,猶可為;自作孽,不可活。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了凡不登科第,沒有子女,是天作之孽,仍可得而違之。如今擴充德性,努力行善事,多積累陰德,這是自己所造之福,哪裡會有不享福報的道理呢。

易經中講君子謀求趨吉避凶之道。能改過遷善,自然逢凶化吉。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若能一心向善,謙虛改過,努力修德,何愁功名不立,子嗣不得。

知命、悟命、改命,《了凡四訓》的教誨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不但道德仁義自心中求,功名富貴也自心中求。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回頭向心中求,內心有感,外面自然有應。道德仁義如此,功名富貴也如此。如果不從內心去求,就會內外雙失。

若不能反過來向內心反省,而只向外追求,能夠得到的還是原來命中有的,命中沒有的還是得不到。

知命、悟命、改命,《了凡四訓》的教誨

凡是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去感格。孟子談立命之學,說夭壽不二。夭折與長壽,是至二的兩個極端,何以不二呢?當我們不起心不動念,什麼是夭折,什麼是長壽?

這說明外面一切差別對立的現象,都是從我們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所生起。若不起心,不動念,這一切的差別對立,都不存在了。

要立自己的命運,轉變自己的命運,都要從這個地方做起。豐欠不二,可以立貧福之命;夭壽不二,可以立生死之命。如是,一切順逆的境界,也全都包括盡了。

至於修身以俟之,修就是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俟就是我們將以什麼樣的心態來等待,不能有一絲一毫非份之妄念,不能有一絲一毫將迎攀援的妄心。修學達到這個地位,直接造入先天清淨的境界,便是真實的學問。


(文中人物配圖來自陳曉旭投資拍攝的《了凡四訓》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