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洞》:残缺则是终极之美的体现

我住在地洞里,一个我自己造的似乎很成功的地洞,为什么说是“似乎很成功”呢?因为地洞为我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家,地洞用它的安全和温暖拥抱我,给予我日夜不变的宁静和安慰。但是地洞又称不上完美无缺,在大约离这个孔洞一千多步远处的出口处,我只覆盖了一层可掀开的苔藓,只要有人踩到苔藓或把它踩塌,我的地洞就会暴露在敌人面前,这个时候那些在外蠢蠢欲动的敌人就会闯进来。

当然,我也并不是一个无能之辈,对于这些弱势的敌人我是毫不理会的,因为这里毕竟是我的地盘,我谙熟所有的通道和方向,即使哪个盗贼出现在洞口或发现我的通道也会立刻成为我的牺牲品和美餐。所以我真正在意的、惧怕的是土地内部的强敌,我并没有见过它,只是听过关于他的传说:“那是土地内部的生物;连传说也无法描述他们。即便谁已经成了他们的牺牲品了,也几乎没见过他们;他们来了,你听见自己所在的下面的泥土——他们生活的世界——中有他们的爪子抓东西的响声,这时你已经就完了。遇到这种场合,与其说你在自己家中,还不如说你在他们家中。”

《地洞》:残缺则是终极之美的体现

对于这个传说,我坚信不疑,虽然从未有人见过这个具有毁灭性的敌人,但我想每个人都应该熟悉它的名字,它就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逃脱不开的命运,即死亡。当然,我内心真正害怕的并不是死亡降临,我只是不甘心在世俗的享乐中平庸的死去。

拿破仑曾说过:“我们应当努力奋斗,有所作为。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没有虚度年华,并有可能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我们的足迹”。

我承认以前的我肤浅、粗俗,每天都是在虚度年华。以前的我只会用野蛮的方法建造地洞:“没日没夜连续成千上万次地用额头撞击土层,直到撞得头破血流确定墙壁的坚固才罢休”;以前的我只满足于世俗的物质生活:“我会在土堡中满满地贮藏食物,并把这些食物任意铺开,在它们之间漫步,玩弄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大,赏心于其味之杂”。所以,在逝去的那段时光中,我并没有留下任何值得炫耀的作品。

《地洞》:残缺则是终极之美的体现

也许旁人会说:对于我这样一个渐入老龄的人来说,蛰居于这个各方面都安全舒适且不愁吃喝的地洞是人生中一件美不胜收的事。但是,最近我常常从梦中惊醒,我发现我现在所拥有的的一切都是虚假的、毫无意义的。地洞的安宁与物质的满足也只是一种短暂的慰藉罢了!我内心仍旧是空虚、无助的。我的灵魂深处有个声音在呐喊,在为这样粗鄙的生活而发抖。

于是,我试着走出地洞到地面上去,尽管这一过程我需要克服迷津给我造成肉体上的痛苦,但是外界广阔的森林和新的活力有利于我调整心态,更加理性的思考,而当我再次返回洞中后,我已经有了清晰的计划:我将从前的作品推翻,不厌其烦地重新设置、改造地洞内部结构,我按脑子里的狂想加固工程,不断地修补与完善。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挑战的同时还夹杂着自我怀疑,因为每次工作做到一半时,新的疑虑就会冒出来否定这些劳动成果,就这样我陷入了一种边建设、边破坏、边遗弃的无尽循环中。不过,幸运的是,这种疑虑竟然成为了我奋斗的动力,并且在一次又一次的劳动中,我感受到自己活跃的思维和精神的充实。

《地洞》:残缺则是终极之美的体现

有了这些新的改变和收获后,我对世俗的欲望越来越淡薄:“我便想到,我已经很久没吃过任何东西,我便从半填没在泥土中的贮藏品中随便拽出一些并胡乱吞咽起来”。而我对外界的兴趣却越来越大,既然我不愿意在这个封闭、隔离的洞中庸俗的死去,那我除了积极的奋斗之外,还得保持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

这时,我想到了当初建造地洞时留下的那些致命缺陷,当时我还羞于审视这些残缺,但现在它们已经成为了我的希望,与广大的外面世界相联的希望,证明我存在的希望。

特罗耶波尔斯基说:“生活在前进,它之所以前进,是因为有希望在,没有了希望,绝望就会把生命毁掉”。的确,这股神秘的希望促使我在暗黑的地洞中依然能保持创造的激情和活力,使我的思想不至于僵化,肢体不至于颓废。

《地洞》:残缺则是终极之美的体现

现在,我彻底明白了那些无尽的疑虑和怀疑从何而来,原因就在于我一直寻求的并不是这种世俗材料所构建的地洞,而是一个空洞:“我的心爱的计划之一便是使土堡和它四周的泥土分开,这就是说,让土堡墙壁只保留一个大约与我的身高相当的厚度,但在土堡外围造一个大小与墙壁相等的空穴。我曾一直,而且大概不无道理地,把这个空穴设想为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逗留地。”

那么这种空洞到底为何物呢?事实上,这种没有边缘和形状的空穴是看不见的,确切的说它是一种虚无,是一种完全不带世俗痕迹的虚无。但是我又深知这种彻底的虚无并不存在,因为无论是何种艺术都是实实在在的生命体验,都是从生到死的历程。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世俗的考验,每一次的努力的结果都会有残缺。

《地洞》:残缺则是终极之美的体现

不过,现在的我不会再为这种残缺而苦恼,因为残缺暗含着另外一层丰富的意义,那就是残缺可以体现完美。记得安妮宝贝曾说过:“我不喜欢生命过于圆满的人,不喜欢容颜完美无缺的人,不喜欢性格坚不可摧的人。人的生命应该是丰盛而有缺陷的,缺陷是灵魂的出口”。

所以地洞的缺陷恰好是丰盈我内在精神的出口,也是人类对完美和永恒的向往的体现。我知道,死亡终有一天会带走我的肉体,但我的肉体消失后,地洞精神会继续向未知的永恒挺进,地洞这件残缺的作品将会被外界发现,将会向观看者传递人类渴望的终极之美。

《地洞》:残缺则是终极之美的体现

这是卡夫卡所著的一部中篇小说《地洞》,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采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地洞主人——一个小动物拟人化为一个具象的人,借用人的心理独白向读者讲述了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和内心的苦恼与渴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