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依說一】北京、臺北雙城記

這不是一篇遊記。

我經常去臺灣訪友旅行,因為文化的同源同宗,所以倍感親切。從臺北飛回北京的三個多小時中,我寫完了這篇文章。


開篇強調了,這不是一篇遊記。我想分享三件旅程中的小事,我覺得在臺灣人待人接物的細節中,才能感受到社會文化的浸潤與差異。

【有依說一】北京、臺北雙城記

大稻埕碼頭。臺北開市之象徵,承載了太多歷史。


我在臺北時住在忠孝東路, 臺北的老牌商圈,吃喝玩樂應有盡有。尤其到了週末更是熱鬧非凡,堵車也是常見的。我在一個十字路口等待紅綠燈過馬路,這時候我垂直方向是綠燈,但是路口堵車,前面的車已經堵停在路口當中了,這時候後面的車很自覺的停在原地等待,儘管是綠燈,是可以進入路口的。做為司機我當然明白,這是後車司機擔心把路口堵死,為了這個等待,這個後車司機多等了兩個紅燈。我在想,假如是我開車,大概率可能會按照在北京的開車習慣衝進路口。因為在北京 ,堵車要比臺北嚴重的多,這種十字路口被交叉方向的車堵死的情況也常見。我遇到這種情況,別無選擇,必須衝進路口。一是如果我不進路口,我可能會很久過不去,因為我知道垂直方向的車絕對不可能讓我,這個路口最後一定會被堵死,所以我必須在還沒有完全堵死之前衝進去,搶佔有利位置;二是如果我膽敢在綠燈時停在原地等待,我後面的車一定會用喇叭滴死我,然後把我罵成**。但是同樣的情況在臺北 ,沒有喇叭聲,沒有爭執,只有安靜的等待。

【有依說一】北京、臺北雙城記

桃園慈湖陵寢。老蔣安眠之地。


從臺北到慈湖,公共交通不是很方便,需要捷運火車汽車一起上。我早上八點半出酒店,將近折騰了三個小時才到慈湖,為了拜謁老蔣與小蔣,我也真是拼了。下午返程時被大雨困在了大溪老街的一個日式拉麵館裡,當時是下午兩點半,店裡只有我一位客人。我正發愁怎麼出去,拉麵館的女主人很熱情的遞給我一把雨傘,用國語夾雜著閩南語對我說:傘拿去用啦,如果你不方便還回來,就帶走好啦,沒關係的啦。我覺得這比我剛剛吃的那碗拉麵還溫暖。相比在北京 ,大多數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冷漠,開口求人幫忙很不易,更何況人家主動來幫你,就更少見了。 北京市常住人口,幾乎等於全臺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基礎,因為很多不能言說的事情,變得很薄弱。“不要與陌生人說話”實際上社會文化刻在思想裡的印記。

【有依說一】北京、臺北雙城記

桃園大溪陵寢,小蔣安眠之地。與慈湖相鄰不遠。

從桃園機場托運行李返程時,因為買的經濟艙的票,所以就在經濟艙的通道里排隊。突然被臺灣妹子溫柔的指示:麻煩請到這邊櫃檯辦理哦。原來因為頭等艙櫃檯暫時沒有旅客辦理託運,所以從經濟艙隊伍中分流了一些人,減少了我的等待時間。如果在北京呢?可能就算頭等艙櫃檯閒著,也不會主動分流辦理經濟艙業務吧。這就跟之前大家吐槽銀行櫃檯一樣,排好幾十號,只有兩個窗口辦業務,還有一個VIP窗口。按規矩辦事當然沒問題,但規矩是死的,沒有人願意為一點點變通負責,哪怕這種變通是既提高工作效率,又方便他人的雙贏。
雖然兩岸文化同源同宗,但是經過若干年的演化,以及一些不言而喻的影響,已經面目全非。雖然是北京、臺北雙城記,實際上映射的是大陸與臺灣巨大的文化差異。而這種差異,已經漸行漸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