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了不起的我》3、没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岛——关系攻略



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击上方蓝色标识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解读《了不起的我》3、没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岛——关系攻略


通过本期节目,我将送出10本《了不起的我》,感谢“得到”提供的10本送书,具体如何拿到送书,节目的最后再做交代。


关系中的自我


之前我们聊了行为的改变,以及行为背后的心智模式。今天这期节目我们从人际关系这个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自我的发展与改变。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能够自全,所有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

当我们从个体的角度看待自我的时候,这个自我是独立的,是相对稳定的。所有问题都来自自身。

从关系的角度思考,我们的行为和思想都是在关系中被塑造的,每种关系里的自我其实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和陌生人讲话的时候会脸红,可跟熟人在一起就放的很开。有的人在单位上非常的勤快,可是回到家里就葛优躺,家务活从不沾手。内向、外向、勤快、懒惰,这些都是在不同关系中展现出的不同自我。

一位妈妈正在大声的训斥孩子,突然老师来电话了,妈妈的态度立马改变,话说热情礼貌。不是妈妈的个性突然转变了,而是她处在不同的关系中,调动了不同的语言和情绪表达方式。

再有,一些平时看似无解的问题,在关系中也会得到合理的答案。

陈海贤的一位编辑朋友,觉得自己拖延症很严重。拖延症在个人视角下,被看做是个人的病。但是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他负责的稿子作者是一位知名学者,比较难以相处,他担心作者反驳自己的修改意见,所以一再拖延这件事情。因此拖延不是编辑自己的问题,而是他与作者关系下的产物。

当我们使用关系的视角,把曾经那个顽固的“自我概念”,放到具体的关系和情境中重新审视,我们自然能得到更多改变的空间。


关系的语言


理解关系的语言,是解开人际关系的密码。我们很多时候的交流,表面上是在说事情,其实都是在说关系。认知到这一点,我们能听懂很多原来并不理解的话。

举个例子,一位咨询者,他的朋友老周找他借了20万,他和老周交往多年,关系可靠,就借给他了,之后也如期归还了。

拿到钱之后他就和自己的妻子说起这件事情,没想到妻子听了之后很生气,责怪他怎么把钱借给别人。

“你生什么气啊,人家不是已经把钱还了吗?而且老周很靠谱你是知道的啊。”

“那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我现在不是告诉你了吗?”

你看,这对夫妻再吵什么?表面上是妻子生气丈夫把钱借给别人,而其实是妻子觉得借钱之前怎么不和我商量。在关系中的意思则是我们家里的重要决定,需不需要经过我的同意。妻子在生关系的气。

而丈夫之前不说是担心妻子不同意,之后告诉妻子是觉得不应该隐瞒,自己的诚实收获了妻子的埋怨,丈夫又很委屈。

我们从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就能找到应对关系的回答。丈夫应该这样说:“老婆,我很想告诉你,但是我担心你不同意,我会没有面子。”这就是对关系的回应。

情侣吵架经常有的桥段,男孩说:“好了好了,我错了。”女孩说:“说说看你错在哪了?”这句话中男孩的意思其实是我不想和你说了,而女孩的意思是你不要这么敷衍我。

之后,多半换来的是男孩的沉默,沉默没有内容,但是从关系的沟通上,沉默却可以表达出你不可理喻,我不想和你说话了。

关系中有我们最深的爱和怕,人们只谈事儿,回避谈关系,这是一种本能。而其实无论我们讨论的内容是什么,内容本身都会是关系的一面镜子。回避讨论关系,不仅不能回避矛盾,还会适得其反,令误会加深。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亲人朋友中,是否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尝试着从关系的角度出发,会有新的发现。


角色期待


在关系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角色,是人与人在关系中产生的一种行为期待,也是人们共同达成的隐形契约。啥意思呢?

话说一位刚毕业的学弟向陈海贤请教自己该不该加入一家公司,那家公司是做身心灵运动的,发展的不错。陈海贤说,如果想挣钱可以去,但是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考虑还是算了,这类公司通过兜售虚构的世界,让人们逃离生活中真实的苦难。

正巧过了一段时间,一位记者问陈海贤,最近社会上很多身心灵培训班,用夸张宣传敛财,你怎么看?这时候陈海贤回答说,我不知道。

同样是关于身心灵,为什么他的说法不一样呢?

因为在于学弟的关系中,学弟请教职业规划,期待他作为心理咨询的前辈有所建议。陈海贤接受了这个角色,强调专业发展。而记者对于他的角色期待,是想他作为一个正统心理学的代言人。如果接受了这个角色,他当然应该说身心灵运动不靠谱。但是陈海贤并不想接受这个角色期待,相比于严苛的卫道士,他更愿意扮演一个开放与包容的角色。所以那些话他面对记者就说不出口了。

面对关系中的角色,我们在回应对方的时候,先想想看,对方对我有什么样的角色期待,我愿意接受这个角色吗?

其次,当自己和别人相处时的感到有些不舒服,就需要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角色出现了问题。

话说毕业多年的小艾在北京工作,好朋友小月刚刚研究生毕业,问小艾自己应该留在北京还是回老家。

小艾说:当然留在北京,这里机会多,你可以先住我这里,再慢慢找房子。

于是小月便留了下来,可是找工作的过程不顺利,屡屡碰壁。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摩擦越来越多。

有时小月说,看来真不该留在北京,早知道这样当初就应该回老家进农业局,现在那边招聘都结束了。小艾听了很不舒服,感觉是在抱怨自己。于是反驳说,你要再努力些,你这么懒怎么行?

你看,在这里,小艾就把自己的角色搞错了。他只应该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出建议,而不是把别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小月找不到工作不是小艾的责任,批评说你太懒没做好,是想说我给的建议是对的,这更不是小艾该做的事情。

两个人都没有看到事情背后自己角色的错位,因此矛盾才会越来越深。


解读《了不起的我》3、没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岛——关系攻略


系统塑造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某个关系构成的系统之中,比如家庭、公司,甚至是社会。而系统想要正常运作,就需要分配不同的角色,系统中的人也会慢慢适应这个角色然后固定下来。

举个例子:在某个家庭里。妻子非常的劳累,因为丈夫和孩子从来都不会收拾家。妻子下班还要干家务活到很晚,心中有很多的怨气。

一方面妻子觉得因为丈夫孩子不收拾,所以这些事情自己不得不做,而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妻子会付出,所以丈夫和儿子可以忍着不收拾。这便是妻子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家庭3人共谋的结果。

接下来,妻子心中的怨气进而变成了抱怨与控制欲,这可能让儿子叛逆,丈夫疏离。这时候他们更不愿意为妻子分担家务,而反叛与疏离会引发妻子更多的抱怨。

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我们只会看到一个辛劳的,爱抱怨的母亲和妻子,但是从系统关系的角度出发,我们看到的是这一切都是系统运转的结果。

在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和角色就是一个拼图而已,是他们把彼此都塑造成了现在的样子,为的是共同完成系统这个大拼图。

从系统的角度理解,一个行为的改变仅仅只是开始,最终需要重塑一个系统。改变发生,系统产生一定的混乱,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的阻力。但是混乱之后最终会达成新的平衡,一个有更多可能性的,利于系统中每个人自我发展的平衡。


都是你的错


在关系中,我们经常都会逃避自己的责任,陈海贤称之为“都是你的错”。关系中很多的愤怒与抱怨都是在指责别人的错误。

这类思想的根源竟然也是个体视角这个站位出现了问题。

关系问题,我们从个体视角出发,得到的答案是这是某个人的个性所造成的结果,比如说,妈妈的控制欲很强,所以老公孩子对她很有意见。领导太软弱,所以员工都不听他的话。

似乎这样一说就因果清晰,对错鲜明了。但真实情况绝非如此,在关系中,每个人都是彼此的因与果。关系双方是一种因果循环式的相互加强,每个人最终都沦为关系中的受害者。

用关系的视角,我们不仅关心妈妈做了什么让老公与孩子有意见,还会关注老公孩子做了什么让妈妈如此爱控制。

再仔细想想,关系中真的有对错吗?关系中的对错无非就是“你没有顺我的意”在此之前还有一句话“你对我很重要”,因为你对我很重要,所以你不顺我的意我难以接受。

其实关系中的行为都是相互塑造的,根本没有明确的因果对错。想要改善关系,总要有人做出改变,那如果没有了对错,谁来改变呢?答案很简单:自己。

经常都会有遇到关系问题的夫妻找陈海贤咨询,妻子会责怪丈夫不思进取,丈夫怪妻子不够体贴,吵来吵去其实就是一句话:“都是你的错。”

有人会说:“遇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意思是我能这么做,但是你不能,都是你的错。

有人会说:“我跟别人沟通都没问题,就是和你说不通”意思是都是你的错。

有人会说:“我可以改,但是他也要改。”意思是因为他不改,所以我改不了,都是你的错。

这时候陈海贤会说:“关系中没有对错,也没有好人坏人,只有相互影响。你们已经罗列了太多对方的错误,尝试让对方改变的方法,但并不奏效,现在你们回归到自身,想想自己能做什么让关系改变。”

回到自身,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是突破的最直接办法。

有同学可能会说凭什么是我改?当然,你可以不改,因为关系是可以破裂的,你可以选择结束关系。但是这段关系对你很重要,你需要改变自己去修补它。

如果面对一段关系,我们一边觉得它无比重要,而另一边又不愿意改变自己,反而试图一再的要求对方改变,那这不就正是我们自己的错吗?


都是我的错


“都是你的错”是要求别人负责,逃避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责任,还有一种人想要为别人负责,承担自己不应该承担的责任,让自己生活在不必要的内疚中,陈海贤称之为“都是我的错”。

难道还有这么傻的人吗?是的,而且很普遍,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

有咨询者问陈海贤:“我有一个朋友,一直不开心,我怀疑他得了抑郁症,劝了他很多次,他也不愿意做心理咨询,看着他一天天的消沉下去,作为他的朋友我很内疚。”

陈海贤说:“你已经做了你能做的事情,而最后的决定他只能自己做,如果我是你我也会内疚,但是内疚是我自己的情绪,需要我自己处理好它。”

这里表现出的就是因为我没有帮助他去做心理咨询,所以都是我的错。其中有同情,还有一种假设,觉得自己很重要,重要到能够影响朋友的决定,甚至能够为朋友的人生负责。

在心理咨询中,“边界”是一个很重要的词,它的意思是我们需要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各自只为自己的生命负责,绝不轻易越界。

这就像是两枚鸡蛋,带着自己的壳,无论想要多么亲近,最多也只是一个篮子里的鸡蛋,永远不可能成为同一枚鸡蛋。

我们当然渴望亲近别人,有为至亲的人分担痛苦的愿望,但是我们也需要承认,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爱心和能力不够,而是边界就在那里,我们必须遵守。

有位咨询者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女士,她认为自己很对不起父母。因为他的爸爸很想要一个男孩,可妈妈不想要,在她5岁的时候,爸爸妈妈问他的意见,他恶狠狠的说如果你们给我生个弟弟,我就掐死他。最终家里没要弟弟,后来父母关系不好,她觉得都是自己的错。再后来她读书工作都在外地,她觉得自己如果我能在父母身边,他们的关系也不会那么差。

陈海贤说:“这么重要的决定,是不会交给一个5岁孩子决定的,与其说是你的决定,不如说是你帮妈妈说出了她的想法。如果你在家,你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会更好,但是他们俩的关系你依然无能为力。”

她叹了口气说:“也许是吧,但这让我更难过,原来我还能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够好,才让他们的关系不好,我不想承认对如此重要的事情竟然什么都做不了,相比之下我更希望是我的错。”

这个聪明的女士,其实说出了“都是我的错”的根源:之所以扛起那些不是自己的责任,原因竟然在于我们宁肯忍受内疚和自责,也不想承认,自己无能为力。相比于自责与内疚,无力感更令人难以承受。

“都是你的错”是向外攻击,引发愤怒,“都是我的错”是向内攻击,引发内疚与自责。即便是最近亲的人,我们也需要承认边界的存在,有些困难只能他自己面对,有些选择也只能他自己决定。每个人只能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如果我们经常感到内疚和自责,也许应该提醒下自己:这不是我的错。


解读《了不起的我》3、没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岛——关系攻略


课题分离


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我们在《被讨厌的勇气》介绍的,阿德勒所提出的“课题分离”。人际关系的苦恼就在于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情,什么是自己的事情。要理清人际关系,就是把别人的课题与自己的课题区分开。有一个简单的区分准则,就是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就是谁的课题。

许多令人头疼的人际关系问题使用课题分离的思路就能够化解。

比方说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需求。室友太吵,朋友借钱不还,同事抢了自己的功劳。不表达,是因为总是按照想象中别人的回应,来决定我自己要不要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如果我们曾经遭遇很多的拒绝,那现在想要表达就更为困难。

课题分离,表达是我自己的课题,接受还是拒绝那是别人的课题。我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探测他人需要的敏感雷达,而看不到自己的需求。

再比方说,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总当个老好人。担心别人说自己小气,这么点忙都不愿意帮。正如刚才所说,别人提出请求是他的课题,接受还是拒绝是我自己的课题。别人提出请求应该,我拒绝也自然应该,而拒绝之后别人怎么评价,又是别人的事情了。别人的评价不是我们的行为准则。

课题分离简单清晰,极为实用。处理普通人际关系得心应手,但是面对亲密关系呢?特别是家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原则是一样的,但是因为情感联系更加紧密,我们对于家人的感受也更加敏感,所以使用课题分离也会觉得更有障碍。

有一对母女找陈海贤咨询,父亲在外做生意,妈妈独自带着女儿,把女儿养育成材成为了妈妈唯一的人生目标,她把房子都卖了,在学校旁租房子陪女儿上学。对女儿各种控制,随时打电话追踪,甚至跟着女儿参加同学会。女儿当然对此非常抗拒,两人经常吵架。

妈妈之所以这么做,因为她觉得女儿自我管理能力还不行,心智也还不成熟等等,其实就是想说女儿需要我。可问女儿是否需要妈妈管的时候,女儿拼命的摇头,妈妈黯然神伤。

陈海贤讲了个电影故事,女孩出生在一个封建家庭,她爱了一个男孩,但最终没有突破家庭的束缚,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婚后,有了孩子,她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孩子长大要离开家了,临走时他问妈妈:“妈妈,我走了你会孤单吗?你孤单的时候谁来安慰你呢?”妈妈说:“你走了我会孤单,也找不到人安慰我,但是我不能把自己的苦难,变成束缚你不离开的理由。”

说完这个故事来咨询的妈妈沉默了很久,他说:“我一直觉得我把最好的都给了女儿,现在我知道,原来我自己成了一个负担,我选择退一步。”

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有很多心酸,可是母女二人过于紧密的牵绊,让他们两人都不快乐。

这是讲给父母的故事,如果咨询者是孩子,那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有一个来访者,干着妈妈给他找的工作,好多年了还是和父母住在一起,妈妈每天都照顾着他的生活起居。有一天他想换一座城市工作,可是不知道怎么面对妈妈的失望,他抱怨说自己想要一个懂得放手的妈妈。

陈海贤说,你并非是不想要妈妈的照顾,而是你不仅想要照顾,还想要妈妈主动的离开。可是妈妈总是爱子女的,她并没有错。去别的城市是你的课题,不是你妈妈的课题,你应该主动去争取,而不是埋怨她没有主动的放手。

这两个对称的故事看起来矛盾,但说的道理相同:在感情纠缠中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事情,并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课题分离是没有条件的,不用期待别人做什么,只管完成我们自己的课题。

就像之前节目中我们所说的控制两分法一样,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不要妄想去控制我们不能控制的。课题分离也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控制两分法。如果我们都只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别人的事情留给别人自己去操心,那来自人际关系中的烦恼和羁绊,都不会再困扰着我们。

在懂得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后,你会发现我们不再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上,我们的行为不再取决于他人,同时我们也能够容忍自己与别人的不一样,宽容矛盾与差异。

之前无论是顺从还是反抗都是拘泥于人际关系的陷阱,脱离之后我们获得了独立的自由,把自己与他人分开,能够理解他人,也能尊重自己。

陈海贤有一位朋友,孔武有力,年轻的时候经常在街头和人打架。后来慢慢的弃武从文变成了高级白领。陈海贤说你啥时候觉得自己成熟了?他说,年轻的时候有混混招惹到自己,一定会打一架,而现在,我会拍拍屁股离开。

为什么他把逃避视为成熟呢?因为之前的应对方式虽然英勇,但行为来源只是个混混,现在他有了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动手也可以选择离开,选择的自由就是成熟。

当时陈海贤开玩笑的说:“是你没了血腥,变懦弱了,这可真是中年男人的悲哀啊。”他一点也不生气,笑笑说不值得而已。

可见他真的成熟了,他人的挑衅和“懦弱”的评价都没法影响他,他有自己的行事原则。

“真正的英勇是认清现实以后还能选择热爱。”主导我们行为的,不是他人的态度,而是自己内心的信念,我们就拥有了一种主动的,对自己负责的姿态。


独立的孤独


节目的最后,我们对之前所讲述的内容进行一个反思。一开始我们说,没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岛,但是孤独,也许正是人生中的某种真相。

我们让自己成为一个面对人际关系独立而自由的人。可这也让我们遇到麻烦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也不再对周围的人怀有“理所当然”的期待。我们知道自己可以求助,但是别人是否援手完全是别人的课题。

从独立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失去了抱怨的理由与资格。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对别人的情绪有什么理所当然的责任,因为这是别人的课题。失去了人与人之间习以为常的用控制和期待来维持关系的方式,独立怎么可能不孤独呢?

我们总说,这是我的家人,我的爱人,我的孩子,我最好的朋友,就好像我们拥有某个人似的。拥有其实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幻觉,没有人能拥有另一个人,我们只是在各自的旅程相遇,彼此同行。

而正是因为别人没必要一定对我们好,才有了感恩的理由;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方会不会欺骗我们,我们才追求信任;也正是因为我们能够离开,坚守才显得可贵。

独立并不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因为我们还相信人性的善良,即使没有必须和应该,我们仍然愿意对他人表现出善意,而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不再是害怕别人失望,也不再是为了别人的感激,只是出于对另一个人本能的爱与同情,尽管我们也知道,自己不必这么做……

最后用一个故事作为结尾吧。

一位有名的画家,希望儿子能够子承父业,教他画画并且非常的严格,从小都泡在画室里。青春期儿子叛逆,不想画画了。父亲逼着他报考了艺术院校。结果儿子4年没有拿过画笔,辍学做生意去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父亲只好遗憾的放弃了。

几年之后,父亲病重,临终前和儿子说:“是爸爸不对,我不该逼你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你就原谅爸爸,做你想做的事情去吧。”

父亲去世后,儿子去到了另外一座城市,重新拿起了画笔,在40多岁的时候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画家。

关系就是这么神奇,它让我们迷失,也让我们重新找回自己,也许只有放下对于关系的纠缠,我们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总结


第一,我们把目光从个体视角切换到了关系视角,个体视角中,每个人的自我是稳定不变的,而其实每个人的行为与思想都在被关系所塑造,每种关系中的自我都不一样,关系视角中有够更多改变的空间。

第二、关系的语言是解开人际关系的密码,人们表面上是在谈论事情,其实本质都是在争论关系。从关系的角度去思考,与应对,能轻松化解很多问题。

第三、每个人都在某段关系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我们要知道别人对自己是有角色期待的,而是否愿意接受这个角色需要考虑。如果一段关系令我们不舒服,就需要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角色出了问题。

第四、很多时候,我们的角色是系统分配的,这个系统很可能是家庭或者单位。系统中角色的行为,是系统整体运转的结果。我们需要考虑让系统重塑之后达到一个新的平衡,以此让其中的角色得以释放。

第五、“都是你的错”关系中是没有因果对错的,关注别人的行为,要求别人做出改变于事无补。如果关系对你很重要,想要修补关系它的话,那就请承担起责任,关注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做出改变。

第六、“都是我的错”我们需要承认和尊重人与人之间边界的存在,各自只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当然想要为心爱的人承担更多,也明白无力感比内疚和自责还要糟糕,可是边界无法跨越,我们也无可奈何。

第七、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课题分离”,行为的直接后果谁来承担,这就是谁的课题,只做好自己的课题,别人的课题,留给别人去操心,我不干预。来自人际关系的烦恼和羁绊都将不再困扰我们,他将赋予我们独立的自由。

第八、也许孤独是人生中的某种真相。我们永远都不能拥有某一个人,所有人都只是各自旅程上的同行者。但也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离开的自由,陪伴才弥足珍贵。相信人性中的善良,即便没有了那些应该与期待,我们依然会选择因为爱和同情对别人付出。


送书福利


想要拿到《了不起的我》这本书的同学,需要在微信公众号本期节目下方留言,留言内容是记录下本期节目给您带来的启示与感悟。

我会在4天之后,3月24日,从所有的留言中选出10条留言,回复并索要邮寄地址,然后由“得到”直接将书直接寄给您。

同学们在我的微信公众号“晓店”和喜马拉雅店铺内都可以直接购买《了不起的我》。

再次感谢“得到”提供的10本送书,也感谢同学们的陪伴与守候。

我是晓书童,我在晓书童频道与您不见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