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1分|矛盾文學獎獲得者的又一力作,推薦給你

心有雷霆,面若靜湖。這是人生的厚度,滄桑的歲月積累。

——《人生海海》

豆瓣8.1分|矛盾文學獎獲得者的又一力作,推薦給你

麥家的作品,我只讀過這麼一本。因為喜好問題,或者是截止到目前為止的喜好問題,對《風聲》《暗算》這樣的諜戰題材,我只有敬而遠之的份兒。但我覺得,見識和知識的廣度,是一個慢慢被打開的過程,所以,當下的牴觸不代表未來的不嘗試。

對麥家的瞭解,因此停留在《朗讀者》裡,他給兒子聲情並茂的那封信上,以及網上查到的關於他寫給已逝父親的信。通過影像,小說,和信,我卻篤定,他是這樣地難以在父子關係上進行釋懷,但好在,他始終努力去嘗試釋懷,並試圖達成自我和解。

從《人生海海》中,我們恰恰看到了麥家的某種內心映射。當然,我首先是被腰封上的這句話吸引的:“我要另立山頭,回到童年,回去故鄉,去破譯人心和人性的密碼。”

書名“人生海海”取自閩南方言,意為“人生像大海一樣變幻不定、起落浮沉,但總還是要好好地活下去。”麥家對這個詞的解讀又深了一層:“既然每個人都跑不掉逃不開,那不如去愛上生活。”這句話頗有種:“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的意味”。

小說圍繞一個叫“上校”的矛盾人物。有人叫他“上校”有人卻喚他“太監”。他參加過抗日戰爭,做過軍醫,當過間諜。他當過國民黨的上校,卻也救過解放軍的命。他回村之後不勞作,但卻比村裡誰家吃的都好著呢。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慘遭毒手,深受其害。因為曾當過間諜,他的小腹被日本女人刻上了字,成為了心頭的恥辱。最後也因為迫於遭批鬥時被要求脫褲子害怕暴露這些字,情急之下,人卻瘋了。

麥家的《人生海海》,首先是一部寫給故鄉,寫給父親的書。

故鄉的味道,不僅是兒時的記憶,更是日後的牽掛。

豆瓣8.1分|矛盾文學獎獲得者的又一力作,推薦給你

麥家說:“一個作家,他的寫作是怎麼也逃離不了童年和故鄉的”。因此,父子情怨,原生家庭的不幸,與故鄉熱土的眷戀,成就了麥家,也成就了《人生海海》裡發生的故事。

麥家寫的是童年,是故鄉,也是農村。

在這個老式的江南山村,靠山貼水,屋密人稠。

這裡一方面滋養了麥家的童年,另一方面卻也給童年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正如文中的“我”。

“我”喜歡聽故事。爺爺講的,上校講的,甚至是老保長講的。然而最後,我卻迷失在上校的故事裡,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家因為與上校之間的糾葛,一點點破敗,甚至被迫背井離鄉。

農村天地遼闊,人內心卻閉塞封建。

小瞎子的母親硬是被小瞎子騙來跟一個瞎子成婚的,最後生米煮成熟飯,無奈生下了小瞎子。隨後,小瞎子的母親與來村裡賣貨的人私通,離開這裡,從此消失的無影無蹤。

與小瞎子母親棄之不管的態度正相反的是上校的母親,上校胎位不正,靠觀德寺的和尚送的半支人參補足了一口氣才生下來。他母親去謝和尚,和尚說是觀音菩薩顯靈救的,這句話叫她母親一輩子迷信觀音菩薩,把觀音請到家供在堂前,天天燒香敬拜。

在農村這種人與人之間相互窺探和緊密相連的環境下,人們往往聚集在一起製作各種流言蜚語。

爺爺,原本最會講道理的老人,平時大道理不斷,卻沒能把自己活明白,愣是被無端的猜疑和自己內心的魔鬼摧毀,轉而選擇摧毀“上校”。

而“上校”和“老保長”卻是曾跳出農村天地,從而走出內心逼仄空間的人,因而有更通達的一面。

農村社會結構相對單純,因此相對城市,農村較好地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傳統。

那些“寺廟”“祠堂”在文中的隱喻可窺一斑。觀德寺廟在當年日本鬼子打進村時,日本佬把村莊糟蹋個便,上山準備糟蹋觀德寺,鬼子小隊長知道老和尚有武功,同他約定好,比武贏了,鬼子就不進廟,否則燒掉廟。那老和尚三下五除二把小鬼子大洋刀奪下,小隊長服輸,放過了觀德寺。觀德寺因此名聲響,香火旺。

然而這樣一座廟卻被紅衛兵的小青年砸毀了,佛像、經書、楹聯,燒的燒,砸的砸。這樣的場面暗示了傳統道德文化即便面對外來勁敵也沒有遭到破壞,卻自毀在了無知、盲目的青年手中。不難看出,麥家的高度人文主義關懷。

記得之前讀一部散文集《在薄情的世界裡深情的活著》時,作家雪小禪曾寫道:

一個人一段鄉村記憶,是這樣敦厚、誠懇,甚至那些髒亂差,都成了日後的豐沛與溫度,格局與氣象。這一切,天註定。

麥家寫的是童年,是故鄉,是農村,也是原生家庭。

很久之前,高圓圓曾在一檔讀書節目中吐露:“母親生前,很內向,母親死後,我發現,原來,我越來越像她。我和媽媽一樣有很深的法令紋,這讓我能時常想起她。真好”。

每個人都深受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裡說:“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看到《朗讀者》裡的麥家,你很難去表達,原生家庭,尤其是父親,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不知道是不是父親帶給他的痛苦與自己無法與父親成功和解的遺憾,使他加倍地想付諸於兒子身上,他耐心對待自己兒子的青春期叛逆,因為他不想成為從前的那個“他”。

麥家在《人生海海》裡對兩代人的父子情怨,也寫的深刻,引起很多人共鳴。因為,對大多數農村人來說,裡面的父子之情,就是自己親身經歷。那種流淌在尋常日子裡無言的譬護,卻造就了彼此的隔閡。

爺爺不歡喜父親和“太監”往來,後來“太監”被小瞎子誣陷為“雞姦犯”之後,爺爺對小瞎子的所作所為卻弄巧成拙,中了小瞎子的計。再到後來為了洗清自己兒子不是“雞姦犯”的名聲,不惜毀掉了“上校”。這種盲目的,自我的父子之愛,是缺乏溝通的表現。

而父親,將我送到異國他鄉,卻一個人死守“鬼屋”,怕我受連累,硬是連我妻子的骨灰都不讓埋在祖墳裡,父親同樣是盲目的,封建的,卻依然是愛我的。

麥家深受小說中“我”的同樣煩惱,他家庭成分不好,被人欺負,不被同齡人接受,但在這樣的委屈時候,父親給到的不是關懷,而是兩個令他措手不及的耳光,這兩個耳光,深深種在了麥家心裡,成為日後折磨他的心魔。

而《人生海海》裡對於父子關係的抒寫,是他給父親,給自己的一個和解。

正如博爾赫斯說的:“我寫作不是為了名聲,有時侯也不是為了讀者,只是為時光流逝,使我心安”。

麥家的《人生海海》,其次是一部關於“英雄主義”的故事。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豆瓣8.1分|矛盾文學獎獲得者的又一力作,推薦給你

麥家不靠文采斐然取勝,而是勝在他寫故事的能力。

《人生海海》就是一部關於“英雄主義”的故事。

什麼是英雄主義?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如果從這個層面分析,我覺得“上校”和敘事主人公“我的妻子”都符合“英雄主義”的特點。

尤其是“上校”。他歷經人生百態,和戰場錘鍊,原本可以成為醫院的一把手,卻被栽贓陷害。然而回到鄉村後卻仍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從容淡定。

這個人身上的英雄主義色彩十分濃烈。原本木匠生意做的起勁兒的他被挑選當兵上了戰場,在戰場上表現出色,他一路被提拔為上校,一次偶然負傷,讓他學會了醫生的行當,並且成了妙手回春的軍醫,他各方面的技藝都超群,然而在一個不可描述的地方,印刻著他荒唐屈辱的歷史,使他不能改變。

小說中,他因為這個不可描述的地方刻有的屈辱,拒絕了林阿姨的愛,也是因為這個不可描述的地方即將被人揭穿的時候,“上校”瘋了。

哪有什麼真正的英雄主義,真正的英雄主義都是在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但英雄也有無法觸及的痛,無論受到多少傷害,只要別斷了他心中回家的路,他就可以繼續做一個英雄。

我想起,西西弗的故事,日復一日地將滾落的巨石再推上去。人生就是這樣,英雄主義的誕生,就是一次次去將命運的巨石推向山頂。

然而,上校雖然具有英雄主義,他卻是悲劇性的。因為,他賦予了英雄主義的能力和力量,甚至情懷,但他遭受過的苦難和信仰卻被踐踏,他曾為之犧牲的東西卻反過來汙衊他,傷害他。

讓他成為在心底裡徹底找不到“家”的人。

“我”的家雖然回不去了,但是異國他鄉,我遇到了給我“家”的人。

小說中的“我”作為敘事者和見證者,在家庭遭遇全村的排斥後,幾經輾轉來到了異國他鄉,在巴塞羅那,“我”作為偷渡客,大白天都不敢上街,聽到警笛就發抖。

偷渡客都是這樣,像陰溝裡的老鼠,只能苟且活著,能找到一條陰溝賣命就是最好的活路。

在鞋廠工作整整六年的,“我”一分錢沒有領到,都被“龍頭”收走了。在我遇到委屈被工頭打了之後,卻被一個女人攔住了。這個人就是後來“我”的妻子。

她原本是教授的女兒,卻因文化大革命家庭收到迫害,一家人,只有她逃了出來,最後走投無路,用年輕身子抵了出頭費,逃了出來。

“我”和她同吃同工3年後,她離開鞋廠租下小鋪子,炸改良了的油條賣。等我付清龍頭的錢,她的生意越做越好,我離開鞋廠,來給她幫忙。

我和她終於在一起了,她為了遠離“龍頭”,和我一起搬離馬德里,然而新的地方,卻生意慘淡,為了節約成本,她跑到百公里外的農場進貨,買了一輛破貨車,有一次我們剛上完貨,車子剎車不靈,有孕在身的妻子,不幸死了。

然而,妻子留給“我”的話卻是讓我好好活著。

“記住,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正是這句話,給了她勇氣,讓她一隻含著屈辱和仇恨活著,卻對生活依然充滿嚮往,單槍匹馬闖生意,創生活。

“我”也在看過了英雄主義,認清了生活的本質之後,依然繼續熱愛著生活。

麥家的《人生海海》,最後是一部解讀人心與人性的密碼。

報紙上說,人要學會放下,放下是一種饒人的善良,也是饒過自己的智慧。

豆瓣8.1分|矛盾文學獎獲得者的又一力作,推薦給你

人心惟危,趨利避害是天性,但是無德必亡。麥家在《人生海海》裡塑造的角色,恰恰是複雜多變的,麥家掌握了人心和人性的密碼,在英雄的神性和人性之間,麥家這一次更多是選擇是還原後者。

老保長,爺爺,父親,小瞎子,林阿姨,麥家這次書中寫盡了平凡人物。

人心是複雜的,其複雜不只是體現在到底人性本善還是本惡上面,而是體現在多方面的。麥家致力於複雜人心的剖析,使得人物驟然立體起來。

《人生海海》中塑造了多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為人處事風格,由此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人生命運。

老保長

老保長是活得最明白的人。

“人這一輩子圖啥?要我說啊,就是灑脫暢快!”

他是及時行樂的代表,不分場合開黃腔,風光過也落魄過,不忌憚會不會有下一輩子。

他審時度勢,也黑白分明,以一個漢奸的姿態奉承著鬼子,卻愛戴尊敬打鬼子有功的上校。

他的特點是好色貪賭,因這個特點他與上校結識,併成為村裡跟上校接觸最多的人,也是知道上校秘密最多的人。

然而,“老保長”做人非常有底線,儘管因賭博傾家蕩產,他也未將上校的秘密洩露絲毫,在關鍵的時候,他還幫助上校,幫助爺爺。

雖然他沒兒沒女,放任自流,但卻是老保長是小說中上老一輩有善歸的人,親自挑選了墳地和柏樹,一年以後壽終就寢。

爺爺:

“我“的爺爺,他是一個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通,無所不曉的人物,可是由於他的告密,使得上校被抓進去,這成為他一生最大的過錯,永遠也洗刷不掉,因此抱憾離去。

爺爺一輩子講大道理,他告密的初衷是為了維護一家人的面子和尊嚴。但命運既如此捉弄人,一個人最想守護的東西卻因為過度在意,從而深陷其中,做出不該做的事情,損失了一生的聲譽。

“我”是從小聽著上校故事長大的,正是因為我們家與上校有著緊密聯繫,所以才改變了“我”的一生。

爺爺這個人的矛盾性,正說明了,一個懂得講道理的人,未必能說服自己,也未必活的通達。

小瞎子:

一個人在幼年時的遭遇,會塑造他的性格,而他的性格,又將會影響著他未來的遭遇。小瞎子這個角色的人生軌跡就巧妙地契合了這條因果鏈。小瞎子悲慘的家庭狀況,給了他扭曲的性格。而他性格里的扭曲,又再一次給他的人生帶來了慘痛的悲劇。

“小瞎子靠喝羊奶長大,卻成了一隻披著羊皮的狼。”

偷窺女生上廁所,對女老師說下流話,在學校幹小偷小摸的勾當,所有無恥的事情他都做。

他為了打探上校褲襠裡的秘密,就不擇一切手段地揭露上校的隱私,無止盡地將惡意釋放在“上校”身上。

當他受到了上校的懲罰時,又為了洩憤,惡意編造了上校和“我”父親之間的曖昧關係。他用謠言,讓“一個力敗氣衰的老頭,一個世事不諳的少年,承受著世間最羞的辱、最沉的重。”

沒有被溫暖過的人生,很容易走入歧途,最終害人又害己。

《人生海海》裡還有更多的精彩人物,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我想正因為人心與人性的複雜性,才有了完善自己的機會,而完善自己,不就是那條通往“家”的路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