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淺淺一句話但卻很沉重的歷史?

王山而同學


我覺得有必要來談談這個問題,因為本人在有些時候看書的時候常常因為其中某一句話不由自主的淚目。

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 ——中國銀聯廣告

往事越千年。

公元640年,唐朝大將侯君集奉帝命滅高昌,在交河城設立安西都護府。

公元661年,唐高宗龍朔元年,安西都護府的管轄區擴張到最大,下轄安西四鎮,蒙池、昆陵都護府,昭武九姓,吐火羅乃至波斯都督府。相當於現代的新疆+中亞五國+阿富汗的總和。

在此之後的百十年間,吐蕃和大唐在這片土地上廝殺了無數次,大唐鐵血將士捍衛了大唐領土的完整,維護了大唐帝國的尊嚴。

公元755年,大唐爆發安史之亂,從安西都護府抽調精銳回援長安。吐蕃趁勢作亂,切斷了安西都護府與中原的聯繫。

公元760年,左武衛大將軍郭昕奉命巡撫安西都護府,大將李元忠堅守北庭都護府。誰知道,這一去,便沒有了回來。

自安史之亂後,大唐喪失了對帝國疆域的控制,加上吐蕃切斷了大唐政府和安西的聯繫,郭昕率領一幫老弱之兵,開始了堅守安西,這一守,就是四十八年。

堅守安西的郭昕等人不知道,大唐朝廷已經完全忘記了他們這一批人的存在,忘記了無數漢家兒郎灑血的西域。在堅守二十一年之時,郭昕借道回鶻聯繫上了大唐王朝,這個時候的大唐,皇帝已經更換了兩個,並且政府已經無力戡亂,只能寥寥幾語安慰一下這幫安西士兵。很快,朝廷的支援到了,只不過,是口頭支援。升郭昕為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並冊封為武威郡王。升李元忠為北庭大都護,並詔令所有士兵,破格提拔七級。但這又有什麼用呢?

之後,北庭都護府在吐蕃的鐵蹄之下陷落,原北庭大都護李元忠攜全部士兵戰死北庭,郭昕所率領的安西都護府,徹徹底底的成為了一支孤軍。

直到武威郡王再次堅守了二十七年後,公元808年,安西四鎮最後一鎮龜茲城陷入吐蕃包圍,這支堅守了四十八年的大唐安西軍,從長官到士兵,皆已經白髮蒼蒼,再也無法豎起大唐的旗幟。城門破時,這支孤軍奮戰四十八年的大唐安西軍,在武威郡王郭昕的率領下,全部血染沙場。

萬里孤城一支菸,滿城皆是白髮兵。

在中國銀聯的廣告——《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中,有一個情節特別打動人,在兩名士兵前往龜茲城時,路過的那個酒館,不小心將軍費撒到了地上,兩名士兵緊忙收齊銅錢離開酒館,酒館那些大漢看到後騎馬追了過來,連忙追問,”好久沒看到大唐的兵了,敢問軍爺,是不是我們大唐的人馬要回來了?‘’

大唐這一走,下一次中原王朝再次進入西域,已經是一千年後了。公元1751年,清政府堪平準噶爾叛亂,乾隆皇帝收復西域,並命名為“新疆”,取“故土新歸”之意。

唐文宗年間,大唐派遣使者前往西域,路過河西,見到各地城池依舊,城中百姓夾道哭泣:皇帝猶念陷藩聖靈否?

他們依然說唐語,穿唐衣。 ——此段節選今日頭條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溫乎《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其實是一場千年悲劇的前奏》


我是歷史原創作者叫我李白把丶,如果您也對歷史有興趣可以關注我,我們一起探討哦。


叫我李白把丶


輕描淡寫、用筆曲折地敘述一個事實的寫作手法,被稱作“春秋筆法”,成千上萬人的殘酷遭遇和生死,寥寥幾筆帶過,這是因為史官不敢詳寫。

金帛、子女皆歸回紇。——《新唐書·回紇上》

安史之亂爆發,本毫無勝算的安史叛軍愣是打出“長安、洛陽兩京均克”的優秀戰績,不知多少唐兵唐將死於此。之後唐代宗平叛藉助了回紇胡兵收復洛陽,給出攻克洛陽城之日,土地、士人歸唐朝,金銀珠寶、百姓子女歸回紇。一個“歸”字,把所有大唐子民當作貨物一樣交換給出,多少妻離子散、財貨兩空,試想這幾天洛陽人是怎麼過來的。

首獲十餘萬人,築京觀於城南。——皇莆嵩

東漢末年,許多窮苦百姓活不下去,參加了黃巾起義想混口飯吃,苟延殘喘。皇莆嵩於曲陽城下屠殺黃巾兵十餘萬,在城南用他們的屍身築成了京觀。這些曾經的大漢子民,沒有像曹操處事那般被收編為兵,而是全殺了。京觀,一層一層屍身壘起來,變成金字塔狀的小山。

春燕歸,巢於林木。——《資治通鑑》

南北朝時期的劉宋與拓跋魏的元嘉之役,北魏軍隊撤退時在經過地區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掃蕩處理,人殺光,房屋推倒或焚燬。春天燕子歸來時,依舊沒有房屋,沒人住在這片地區,燕子不能像以前那般在百姓屋簷下築巢,只得去樹林。


津沽一頁書


大好頭顱誰,誰當斫之。——出自楊廣

說實話,我其實很不喜歡這個人,可由於他和他的時代實在是一個避不開的時間點以及功過難以評說,又常常提到他。

如果說一定要找一句簡單的話,一句能表達歷史沉重的話,我以為非這句話莫屬了。

這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受困於時代的哀嚎,也是魏晉風流、五胡亂華之後新篇章的起點。


太晚了,想說的還很多,剩下的明天上班閒的時候再補充。


某純潔的阿宅


現在富饒的中國很多人已經忘記很多沉重的歷史,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易子而食”的故事。

故事最早出現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雖然,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意思就是春秋時宋國被楚國圍困,城內糧盡,百姓不忍心吃自己餓死的孩子,但是為了生存,倆家交換子女,作為自己的食物。後來用來形容災民極其悲慘的生活。

這是最早的記錄,從前的中國經歷了很多戰亂,黎民百姓痛苦不堪,沒有吃的怎麼辦,只能啃樹皮,嚼草根,可是樹皮和草根吃完了怎麼辦,那就看誰先撐不住被活活餓死,然後分食,沒不到怎麼辦,只能交換孩子吃,用來保命,古人云“虎毒不食子”可是是指在有辦法的情況下,人是無法忍受飢餓的,因為飢餓真的是太難以忍受了,先輩作出的事情不去點評,無法去批評善惡對錯,小編也有幸聽過這樣一段傳聞:一個遠居海外的老先生,不過老先生已經去世好久了,老先生是小時候逃難逃走了,他說過,那時候鬧饑荒吧,人走路都是飄的,看見什麼東西打心眼裡都會想一句能不能吃,老先生一開始跟著家裡人在村莊居住,剛剛開始鬧饑荒的時候,人就吃草根樹皮,人餓是多恐怖呢?老先生說,都沒見過有皮的書,都沒見過長成的草,後來跟著家裡人逃難,也是一路走一路吃,慢慢的逃難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就在一起逃難,也不知道往哪逃就是像野獸一樣向一個方向找吃的,路途遙遠加上食不果腹,慢慢的就有餓死病死的人,一開始死了人大家就隨便找個地方給埋了,後來有一家人只剩最後一個人也餓死了,大家就揹著他的屍體,到了天黑,就偷偷吃了。慢慢的路上也有死人的,就帶到天黑,可是活著的人有東西吃,就撐的時間更久,尤其是小孩,路上也在哭鬧,大家都沒吃的就繼續上路,好像有了共同的想法一樣,就交換了孩子,把孩子殺了吃了,把肉給老先生的時候,老先生問是什麼肉,回答道是羊肉,等到饑荒過去以後,吃到真正的羊肉後,老先生的弟弟問是什麼,回答道是羊肉,可是老先生的弟弟卻說不是羊肉,因為羊的手不是這樣的。這也契合了歷史上出現過的“兩腳羊”。

兩腳羊:

兩腳羊並不是指羊,而是一種比較血腥的場面。兩腳羊就是指被當作食物吃的人,在古代的多處有記載,尤其是在戰亂的古代,民不聊生,難以為計,人們只得將人烹之,食之。在中國歷史上,只要是動亂和戰爭年代,人骨為柴、烹煮人肉的慘事,是時常發生的。

五胡中的羯族是歷史上有名的“食人惡魔”,史書記載羯族行軍作戰從不攜帶糧草,專門擄掠漢族女子作為軍糧,羯族叫做“雙腳羊”,意思是用兩隻腳走路像綿羊一樣被驅趕的奴隸和牲畜,夜間供士兵姦淫,白天則宰殺烹食。

到冉閔滅羯趙的時候,中原漢人大概只剩下400萬,(西晉時大概2000萬),冉閔解放鄴都後一次解救被掠奪漢族少女就達20萬。這些漢族女子是被羯族人當作“雙腳羊”來飼養的家畜,隨時隨地被姦淫,也可能隨時隨地被宰殺烹食。

有五萬多少女這時雖被解放,但也無家可歸,被冉閔收留,後來冉閔被慕容鮮卑擊敗,鄴城被佔。這五萬名少女又全部落入食人惡魔慕容鮮卑的手中,慕容鮮卑姦淫汙辱,又把這五萬名剛剛脫離羯族魔爪的可憐少女充作軍糧,一個冬天就吃了個乾淨。

鄴城城外這五萬名少女的碎骨殘骸堆成了小山,到了南北朝進,拓跋鮮卑的拓跋燾發動三十萬大軍進攻宋國,居然不帶一點糧草,如果掠奪的食物不能解決需要的話,就只能是“掠人而食”了。

當然上文提到馮小剛導演的1942,1942較為寫實,但是也有很多東西沒拍出來,像兩腳羊的故事,人吃人的故事。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範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


哇哦你好美


“殺我一人無礙,只是苦了兩浙百姓(浙東和浙西),我死之後,此地必大亂十年!”

汪直被押赴刑場處決,與他一同被殺的,還有他的兒子。汪直在這最後一刻,面對他的兒子,再次做出了一個判斷——他一生中最為大膽的判斷。

汪直,號五峰。嘉靖年間,東南沿海海盜頭領。起初為軍火走私販子,實力不斷壯大之後在日本建立王朝,實力雄厚,稱霸日本,取名為宋國。日本各諸侯都送禮上貢。明朝水師對其無可奈何。雖作惡多端 但在其約束之下倭寇對我東南沿海進攻在可控範圍之下。

東南總督胡宗憲,在嘉靖34年,公元1555,開始與其談判。嘉靖三十六年(1557)十月,汪直率領數千軍隊,攜帶大量火槍火炮,赴浙江沿海,並停泊於舟山岑港。商談歸順事宜。談判期間,遊玩杭州市,被浙江巡按御史王本固逮捕,並於一年後殺害。胡宗憲多年辛苦籌劃全部就此毀於一旦。

他的死成為明代抗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其死後無數倭寇登上海岸,肆意燒殺搶掠殘害百姓,而明代軍隊無法與之抗衡。明代抗倭史上最黑暗的時刻來臨。



雲起了


個人認為以下五句,能夠反應沉重的歷史:

崖山海角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春秋筆談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毛主席用他那帶著湖南口音的洪亮聲音,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中國共產黨從一九二一年成立,經過了土地革命,井岡山斗爭,二萬五千里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歷經千難萬險,犧牲了無數革命先烈,才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的成立,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中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王西真


毫無疑問,應該是“崖山之後,再無中國。”

宋朝最後的天子並非暴虐的無道昏君,他只是一名小童,自幼跟隨南宋殘軍過著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涯。而他身邊這群大臣也是兢兢業業、忠於職守,心中惟有報國的決心。歷史卻將最後的重擔放在了這群君臣的肩上,亡國的責任實在不該怪罪於他們。

此戰最後,當時的丞相陸秀夫揹負著年幼的皇帝投海而亡,其餘宋朝軍民也紛紛投海殉國,無人投降,七日後,海上浮屍十餘萬,山河為之變色。

中國文明垂世而獨立,在遊牧民族的入侵和打擊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戰後,整體性亡於蒙元,中華文明的發展的積累被破壞殆盡,可以說,崖山之後,再無中國。

至今想來,仍常常悲憤不已!


似火流年一路飛揚


有哪些淺淺一句話但卻很沉重的歷史?

一、《資治通鑑》:春燕歸,巢於林木。

看字面意思很簡單,春燕回來了,在樹林裡做巢。但仔細想想,燕子一般都是在有人家的房子裡做巢的。原文:北魏人凡破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殺傷不可勝計,丁壯者即加斬截,嬰兒貫於槊上,盤舞以為戲。所過郡縣,赤地無餘,春燕歸,巢於林木。魏之士馬死傷亦過半,國人皆尤之。

二、《史記.項羽本紀》:於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原文:新安。諸侯吏卒異時故徭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諸將微聞其計,以告項羽。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

於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三、《雞肋編》:兩腳羊。

原文:自靖康丙午歲(公元1126年),金狄亂華,六七年間,山東、京西、淮南等路,荊榛千里,鬥米至數十千,且不可得……人肉之價,賤於犬豕,肥壯者一枚不過十五千,全軀暴以為臘。登州範溫率忠義之人,紹興癸丑歲泛海到錢塘,有持至行在猶食者。

老瘦男子謂之饒把火,婦人少艾者名之下羹羊,小兒呼為和骨爛:又通目為兩腳羊。

四、《後漢書.皇甫嵩傳》:首獲十餘萬人,築京觀於城南。

京觀是什麼?就古代戰爭勝利者為顯示戰功,收集敵人的屍首,封土而成的高冢。


熾熱的小丑


在我眼裡是“易子而食”,因為現在我們富饒了,可能有些遺忘,但是又可能在歷史的各個時期都有發生的可能。故事最早的出處是《左轉》,意思大概就是春秋時宋國被楚國圍困,城內糧盡,老百姓不忍心吃自己餓死的孩子,則選擇互相交換孩子的方式來作為食物。

我雖未為人父,依然無法想象當時的人們面臨著怎樣的絕境,老百姓是怎樣的水深火熱,痛苦不堪。只記得奶奶以前跟我說過他們小時候啃樹皮,嚼草根,後來奶奶家的男丁都餓死了,只剩下奶奶和奶奶的姐姐,現在奶奶那邊已經只剩奶奶一個人了,她說他們那個年代活下來都不容易,根本就沒想過會有現在這樣的生活。

“易子而食”可以說讓我不寒而慄,可是外面春光正好,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天暖了,不好的事情都會走開。

老家農村的油菜花不也開的正好嗎,誰知道它以前有些怎樣的故事呢[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