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巨嬰“現形記”;“巨嬰”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疫情下的巨嬰“現形記”;“巨嬰”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幾乎每個人都討厭熊孩子,覺得沒有長大的他們,不懂社會規則,總是橫衝直撞,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可是,有一群人比這些熊孩子還令人討厭!


他們雖然生理已經成熟,但是精神上還沒有斷奶,極度自私,膽小怕事,只求索取沒有奉獻, 他們被心理學家稱為——“巨嬰”。


疫情下的巨嬰“現形記”;“巨嬰”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疫情已經成為全球性災難,中國是疫情最早發難的國家,也是目前為止全國疫情控制最有效的國家。隨著國外疫情越來越嚴重,應對措施太“佛系“,定居國外的華人、留學生們也陷入了焦慮。因此,很多在外留學、長期定居國外的華人,陸陸續續憑著自己華人的身份,開始回國。


畢竟這時候,相對而言真的國內最安全了。而且,這裡畢竟是他們的家。所以即使冒著輸入性病例風險,中國也不拒絕他們回家。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得按照規矩來。


疫情下的巨嬰“現形記”;“巨嬰”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這場疫情,就像一滴冷水,

滴入滾燙的油鍋裡,

噼裡啪啦炸出這個時代的千百種面孔。

人性的自私、惡意、挑刺、傲慢、優越......

在這一刻表現的淋漓盡致!


最早引起眾怒的,是鄭州首例境外輸入確診患者郭某鵬。


從3月1號開始,8天行走了4個國家,9個城市,乘坐了6個航班,2趟高鐵,一輛大巴,八次地鐵......


並且在回國後隱瞞行程,不主動上報自己的旅居史。出現相關症狀後,害怕隔離,擅自吃退燒藥。


河南網友評價他“以一己之力禍害了一座城”“不負責任!一個瞞報,打破了鄭州保持19天的零新增確診記錄”。


疫情下的巨嬰“現形記”;“巨嬰”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欺瞞、投機取巧,我們勉強理解為過度害怕所致。如果說他們是自私、是壞人,那下面這位,就是傲慢!自大!


這樣一段視頻火了:


一位意大利留學回來的女留學生隔離期間,拒絕喝自來水,只喝礦泉水!稱疫情監護區“沒有人權”。


當特警告訴她,我們提供免費隔離、免費飯菜、免費熱水壺,只是需要自行燒水喝而已,所有人都是這樣,為什麼你不行呢?


這位女子卻回覆:
​“我就要喝礦泉水,我自己花錢買讓朋友給我寄,你們去幫我送過來!如果要丟了,你們國家得給我賠償!”


你們國家?既然在你心中中國是別人的國家,為何要千里迢迢跑回來?在意大利享受你的人權、自由、礦泉水不好嗎?


放在平時,要喝一瓶礦泉水沒什麼,但在這個時間地點,您要吵著喝礦泉水的行為,真的無理!


疫情下的巨嬰“現形記”;“巨嬰”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疫情下的巨嬰“現形記”;“巨嬰”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疫情下的巨嬰“現形記”;“巨嬰”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首先,這是來隔離,不是來度假。其次,更別覺得頂著留學歸來的光環,就可以扯著嗓子,對檢疫人員、醫護人員肆無忌憚吆五喝六。


你要面對的,只是這14天的短暫不適,況且在這麼大的疫情面前,中國還沒有讓你吃不飽睡不暖。而被你大呼小叫的這些檢疫人員呢?


他們已經熬過了多少個14天,還有幾個14天在等著他們呢?


疫情下的巨嬰“現形記”;“巨嬰”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巨嬰這個稱謂在網絡上很流行,基本表現就是三個字:

不懂事。網上對巨嬰的各種口誅筆伐也是耳朵快聽的磨出了繭子,可是巨嬰們依舊層出不窮。


那就奇哉怪也了,父母嘴上誰都不願意養出巨嬰,可是這麼多巨嬰怎麼來的呢?


在生活,有太多這樣的中國式“巨嬰”,把當“小皇上”當作理所當然,心安理得地拒絕長大,他們手不能提籃、肩不能擔擔,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到了獨立生活的年齡,仍然啃老……永遠以自我為中心,絲毫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像沒斷奶的嬰兒一樣撒潑、哭鬧。試圖通過哭鬧與撒潑打滾來為自己的不合理需求獲得“滿足”。


正所謂“三分天註定,七分靠爹媽” ,“巨嬰”現象的背後折射出的其實是家庭教育問題,孩子被爹媽以愛之名,雕刻成了脆弱、依賴、沒擔當、沒主見、缺乏獨立自主的模樣。


哪些行為容易將孩子們培養成巨嬰?

疫情下的巨嬰“現形記”;“巨嬰”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疫情下的巨嬰“現形記”;“巨嬰”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疫情下的巨嬰“現形記”;“巨嬰”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疫情下的巨嬰“現形記”;“巨嬰”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疫情下的巨嬰“現形記”;“巨嬰”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疫情下的巨嬰“現形記”;“巨嬰”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疫情下的巨嬰“現形記”;“巨嬰”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疫情下的巨嬰“現形記”;“巨嬰”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疫情下的巨嬰“現形記”;“巨嬰”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巨嬰”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大到社會、中到家庭、小到個人統統都能見其身影,那麼究竟該如何避免讓孩子長成“巨嬰”呢,我們認為其核心還是在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對此,我們也有一些小建議。


1、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

在生活中家長也會想到讓孩子們獨立,但是當孩子遇到困難以後還是忍不住想要插手,明明就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我幫他做就好了啊,讓他去弄還不一定會惹出什麼麻煩來呢。但是這樣真的對麼?這樣對孩子成長好麼?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情況時,首先就應該收起自己“及時滿足”的心理,當孩子遇到困難後,我們應該要做的是讓孩子自己想出解決的辦法,或者是給他們提出一些建議,激發靈感,引導他們去解決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家長應該僅僅起到輔助的作用,而不是用我們豐富的社會經驗去“幫”他們完成。


如果這件事確實超過了孩子的能力,那我們也要採用與孩子共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他們一起去完成這件事,而且在完成的過程中也可以更好的促進親子關係。


2、尊重孩子選擇的權利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與眼光,他在什麼時間想去花多少錢去買什麼東西,通常他們都會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就像孩子在支配自己壓歲錢的時候,其實我們家長需要做更多的是監督和指導,只要不出格,不過分,咱們都不必干預,要相信孩子們選擇這件物品的時候一定要他們選擇的道理。千萬別用居高臨下態度去看小孩,而是要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同理心”,相信孩子的判斷,不要傷害他們的信心。


3、讓他自己解決問題

通常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求助於家長,這時我們先不要急著下判斷,可以先詢問孩子事情的來龍去脈,這也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接著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是開心還是難過,抑或是憤怒,當孩子的情緒平復下來,才有可能嘗試去解決問題。


接下來家長可以嘗試詢問孩子有什麼想法,或是想要怎麼去做,和孩子一起分析這麼做的結果是什麼,問問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家長配合做什麼。多次反覆下來,相信孩子自我思考的能力就會提高,同時也提高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4、鼓勵孩子嘗試新事物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家長會把孩子照顧的“過於周到”,孩子看見從來沒見過的菠蘿想摸一摸,媽媽趕緊把孩子的手拿開,說:“別碰別碰,小心扎手!”孩子端著杯子走過來,不小心水灑了,媽媽就一把接過來:“小心燙著!。生活中處處小心孩子會有危險,覺得每件事都會對孩子帶來傷害並不是一個好事,很多家長也都很委屈,我們只是想保護好孩子,不想他被傷害而已啊,這也有錯嗎?


當然沒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應該儘量鼓勵他們去嘗試一些新鮮事物,這個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但是危險也是無處不在,生活中到處都是可以傷害到孩子們的地方,我們能把這些危險都一一告訴他們嗎?很明顯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去勇敢嘗試新事物,但是在嘗試之前讓他們先知道哪些事物會對他造成傷害。


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鼓勵他們對未知事物進行探索與嘗試,這才是一個合格家長應該做的。

所以,各位家長朋友,你若真愛孩子,就該讓他學會自己去處理問題……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負責。他會在做事的過程中感知世界,瞭解自己,掌握生存技能,也慢慢地學會承受壓力,權衡利弊,與人合作,收拾殘局,逆境中迅速調整,迷茫時保持耐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