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家有喜事》,或許是最理想的生活。

春天該很好,

你若尚在場。

——張國榮《春夏秋冬》

2020,愛你愛你,多浪漫的年份。

而人類卻遭遇了一個充滿硝煙的開端。疫情的蔓延,不禁讓人想起17年前的那一場Sars。當人們還在為病毒入侵憂心忡忡時,“哥哥”張國榮一躍而下。

張國榮:《家有喜事》,或許是最理想的生活。


(一) 常舒。

十七年過去了,他的天真與風情,他的優雅與調皮,他的單純與鬼馬,他的認真與八卦(非貶義),已在各種文字中被刻畫。

他的歌,有傾訴愛意,有勵志向上的;他的曲風,可以如《風繼續吹》一般悽美而哀愁,也可像《Monica》一樣,用勁歌熱舞表達失愛後的追悔莫及。

他的電影,值得細嚼慢嚥,深思苦索。更多的人,喜歡純情的、怯懦的寧採臣,總是互相折磨彼此的何寶榮,多情儒雅的十二少,還有最為經典的——迷戀的、痴情的、絕望的程蝶衣……

可是我,最愛卻是《92家有喜事》的常舒(阿騷)。

這種搞笑家庭喜劇,情節仍是一貫的套路。於是,只有演員的表演才能在香港那樣繁華的賀歲檔市場突圍而出。

很顯然,《92家有喜事》成功了,才有了後來的《97家有喜事》、《家有喜事2009》。

《92家有喜事》也隨即被香港影迷選為近50年來最受歡迎的賀歲片之一,當年票房四千九百萬港幣,成功刷新當年香港電影票房榜,位居當年票房第二位。

周星馳、張曼玉、吳君如,這些響噹噹的名字,哪個在後來單獨拎出來,不是撐起了一部大戲?!更勿論還有黃百鳴、毛舜筠等搞笑能手,以及關海山、李香琴這樣的老戲骨。

但張國榮如此風度翩翩的絕色美男子,演著這樣無厘頭的喜劇,卻竟也毫不遜色。

張國榮:《家有喜事》,或許是最理想的生活。


(二)過癮

在哥哥演出的電影中,論出色,《92家有喜事》絕對排不上前十。

片中,他飾演“娘娘腔”的弟弟常舒。對於男演員如何詮釋“娘”,哥哥的這個角色堪稱經典。和許多將“娘”表現得滑稽可笑的演員不同,哥哥飾演的常舒舉手投足間的媚態,讓人愛而不膩。廚藝、插花這些在九零年代初看來應該是女人專屬的興趣愛好,在他的演繹下,似乎是天經地義,毫無違和感。

和哥哥演對手戲的是毛舜筠——一個柔媚外表下,用誇張的方式詮釋喜劇的女演員。於是,一個陰柔嬌媚的“娘娘腔”,一個霸氣側漏的男人婆,從一開始就是“死對頭”,兩人互看不順眼,互相針對,話裡有話的嘲諷……

好一對鬥氣冤家。

據說,當時三兄弟這三組演員的戲都是分開拍的,只有編劇谷德昭是唯一一個知道所有人拍了什麼的人。所以,演員每天在開工前,都會先跟谷德昭談一個小時再去化妝。然後,周星馳和張曼玉就會跟谷德昭打聽,哥哥和毛毛拍了什麼,然後到了第二天,輪到哥哥和毛毛開工,他們又會問谷德昭,星爺和張曼玉拍了什麼。

像是暗暗的“較勁”吧?

都想把最好的效果和“笑果”呈現給觀眾。

縱使有星爺這樣喜劇的天才型演員與後來在影壇光芒四射的張曼玉的“夾攻”,但哥哥與毛毛之間那種你來我往的切磋、刀光劍影的火花,卻是他們無法比擬的,旁人看了更覺得十分過癮。

(三)默契

這種“過癮”,源於他們的默契。

而他們的默契,來自於年少時的愛戀——她是張國榮唯一一個公開承認的女友,曾向她求婚被拒,爾後漸行漸遠。

《92家有喜事》的最後,溫婉可人的毛毛穿著白色的婚紗,挽著哥哥的手走出教堂。那一幕,讓多少CP粉念念不忘。

也是隻有在戲裡才會出現的一幕。

戲外,有緣無分的兩人,成為了摯友——他給她介紹老公,他也有了最愛的唐唐。

多年後,兩人在節目說起當年那段情時,他說:

“……你爸爸很喜歡我……”

“我那時候常在懷疑,是你比較喜歡我,還是你爸爸喜歡我……”

“……我真的有向你求婚……”

“可能當年年紀很輕,少不更事……”

“還好沒結婚……(拍拍手)”

嗯,幸好沒結婚,不然他會少了一個最好的“麻將搭子”。

張國榮:《家有喜事》,或許是最理想的生活。

(四)無題

後來的他,每一個角色,都是獨一無二的,是無與倫比的,但卻毫不例外地流露著悲涼或孤獨。

看著這些角色,如同經歷自己的人生。

我們八零後這一代,小時候總以為自己是“無腳的鳥”,終其一生無休止地飛行,不為誰停歇(《阿飛正傳》);

我們以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像何寶榮說的“由頭嚟過”(《春光乍洩》);

每個人都會經歷這個階段,看見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後面是什麼。我很想告訴他,可能翻過去山後面,你會發覺沒有什麼特別,回頭看會覺得這邊更好。但是他不會相信,以他的性格,自己不試試是不會甘心。

”。然後,以千軍萬馬的姿態,隻身勇闖龍潭虎穴。才發現“以前看見山,就想知道山的後面是甚麼,我現在已經不想知道了。”(《東邪西毒》)

我們開始向現實妥協,畢竟那些你認為的“理想”,很可能是“如夢如幻月,若即若離花”。(《胭脂扣》)

一晃眼,十七年過去了。

每一年,愛他的人,都會以不同的方式紀念他。

然而,這個春天,一場疫情又讓我們常常夢迴2003。

那一年,Sars肆虐,張國榮與梅豔芳先後離世。

那一年,高考第一次在6月進行。

我們曾經笑著說,我們這一屆的畢業生是不是拿錯劇本了:高考第一次提前,卻遇到“非典”;進考場前要測量體溫,體溫異常的同學要在考場旁邊的救護車考試……

我們說,前無古人,但也一直相信會是“後無來者”。

十七年後,當年那些“拿錯劇本”的考生,有的成了“十八線主播”,從教學講臺到網課平臺;

有的忙著在家裡輔導上網課的孩子……

還有的,從冬天到春天,始終堅守在戰疫一線。

原來,我們不是妥協了。而是,選擇與自己和解,接受逆境,但不放棄力爭上游,最終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想要最平凡的生活,

想要最圓滿的結局,

原來, “家有喜事”,才是最值得的理想。


春天來了。

春天真的很好,但願你們都能看到。

張國榮:《家有喜事》,或許是最理想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