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賓教授團隊在國際期刊《Angew. Chem. Int. Ed.》發表文章

陳建賓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化學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文章揭示電流密度控制反應選擇性

3月23日,化學與製藥工程學院研究生呂士德與韓孝新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Angew.Chem. Int. Ed.》(IF=12.257)上發表了題為“TunableElectrochemical C-N versus N-N Bond Formation of Nitrogen-Centered RadicalsEnabled by Dehydrogenative Dearomatization: Biological Applications”(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1510)的學術論文。同時被遴選為VIP文章,前5%的稿件獲此殊榮。Angew.Chem. Int. Ed.《德國應用化學(英文版)》是德國化學學會的旗艦雜誌、國際化學領域的頂級期刊之一,重視發表原創性研究。陳建賓教授作為唯一通訊作者,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為該論文的唯一作者單位。

陳建賓教授團隊在國際期刊《Angew. Chem. Int. Ed.》發表文章

在電有機合成領域,化學選擇性主要依賴於電活性物種的氧化還原電勢E來實現。陳建賓教授團隊開創性的使用電流密度實現了對化學反應選擇性控制。作者利用“推拉效應”和“離域作用”,實現了環境友好條件下電化學產生氮中心自由基(NCRs)。通過改變電極材料進而控制電流密度,高選擇性的實現脫氫C-N鍵vsN-N鍵的偶聯反應。基於此,高效合成了一系列吡啶[1,2-a]苯並咪唑和四芳基肼骨架衍生物,具有廣泛的通用性。初步的機理研究和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揭示了可能的反應途徑。

陳建賓教授團隊在國際期刊《Angew. Chem. Int. Ed.》發表文章

生物活性測定表明,吡啶並[1,2-a]苯並咪唑類化合物具有抗微生物活性和對人類癌細胞的細胞毒性。化合物21表現出良好的光化學性質,具有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約130nm),已成功應用於亞細胞成像。該電化學策略的成功實現將顯著刺激NCRs在有機合成和相關生物醫學領域的發展。

陳建賓教授團隊在國際期刊《Angew. Chem. Int. Ed.》發表文章


該項研究成果被《Angew.Chem. Int. Ed.》發表,表明陳建賓教授團隊在該領域的研究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學校贏得了國際聲譽,進一步鞏固了化學學科ESI世界排名前1%的地位。

相關論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1510

陳建賓,化學與製藥工程學院教授,2015年11月以“優等生”提前1年獲得德國萊布尼茨催化研究所駐羅斯托克大學(LIKAT)博士學位,2016年3月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展博士後研究,2017年4月加入齊魯工業大學開展獨立科研工作,組建光/電催化研究創新團隊。入職三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廳局級項目5項;以通訊作者發表SCI文章9篇。目前主要從事光/電催化,生物質轉化,金屬有機化學,藥物合成和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