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曾說過,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會決定他的一生。多少這樣的事情?你怎麼看?

陰霾冬天


父母的行為,決定孩子的一生。毫不誇張。

“原生家庭”這個詞最近幾年一直挺火,原生家庭對孩子一生的影響,也絕非危言聳聽。

最近大火🔥的劇《不完美的她》,看看“怪胎”林緒之,讓人看一眼就新生憐愛的穆蓮生,變態的虐童渣男尚武,倔犟的小郭警官……個個都有性格缺陷,無疑都是受到了原生家庭不好的影響:家暴、父親缺習、母愛缺失……當父母停止愛對方,當父母停止愛孩子,孩子會停止愛自己。

再者,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父母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孩子最初的“老師”——父母就是他們的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如果父母不加制止和自我剋制,你會發現孩子可能會學大人抽菸 ,甚至亂扔菸頭,孩子可能會學大人喝酒,孩子可能學會大人隨口爆粗,孩子可能學會暴跳如雷和歇斯底里……大人做什麼,孩子通通照做,他們分不清對錯,一股腦全部跟著學。長此以往,真的難以想象。

當父母把亂髮脾氣、家暴、冷暴力等變得“習以為常”,孩子很容易迷失方向、迷失自我。

當然,如果父母彼此相愛、彼此尊重,孩子將看到婚姻的美好,將學會與愛人如何相處;如果父母充分的關愛孩子,孩子將擁有安全感,將來不用依附於別人而活;如果父母善良陽光,孩子心中必然充滿大愛;如果父母愛讀書,孩子必然會養成愛讀書的習慣,不會把學習當負擔;如果父母剛毅果斷、遇事冷靜,孩子遇到任何問題亦會處之淡然;如果父母目標明確併為之奮鬥,孩子也將學會自己想要的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

孩子就是父母的“映射”,當角色升級,第一次當父母,要學的、要做的、要面對的,先從做好自己開始。


大1朵小2娃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都需要精雕細刻。父母的言語,就好比那一把雕刻刀,是成為一塊廢料還是能成為舉世佳作,父母的言語至關重要。

父母的言語可以是三月春風,也可以是夏日酷暑;可以是潺潺流水,也可以是驚濤駭浪。

​父母的嘴,影響孩子的路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日常用語,決定了孩子的性格和人格。

三字經裡講到:“養不教,父之過。”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嬰幼兒到明事理懂是非的少年,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孩子成長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們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總能發現孩子的性格,行為習慣很像父親或者母親。我的兒子也不例外,我的愛人經常對我的兒子說:“你看你的脾氣,跟你爹一個樣。”並不是說孩子的脾氣性格生下來就隨誰,而是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誰的影響對孩子更大,孩子的脾氣性格就像誰。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當孩子什麼都不懂,第一次認識世界探索世界時,是向父母模仿學習的。所以作為父母在日常用語中要溫文爾雅,孩子自然也會變得溫文爾雅;如果父母整日脾氣暴躁如雷,口吐芬芳,那孩子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自然也會跟父母一樣,不會有太高的素養。在日常與孩子接觸生活中,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把過多的負面情趣去帶給孩子。

據心理專家調查顯示,很多有心理障礙的人,都是由於年幼時受過言語刺激所致,而這種言語刺激之所以威力巨大,恰恰是由於出自最親的人口中。

作為家長們,一定要認清語言暴力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在孩子幼兒小的時候,一定不要給孩子說出傷害孩子心靈的話。特別是在孩子鬧人有情趣的話,一定要剋制自己的情趣和嘴巴,不要說:“你給我出去,你再也不是我的好寶寶了,你這孩子真煩人,我在也不愛你了”這樣類似的話。作為家長朋友都感覺,父母與孩子沒有隔夜仇,都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孩子還小,懂什麼是記仇啊,過兩天哄哄都好了。其實不然,當孩子被語言暴力給傷害後,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如果孩子不是犯了原則性的錯誤,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對孩子實行冷暴力,或者冷嘲熱諷,在這樣的語言壓力環境下,會讓孩子感到害怕,精神緊張,還會讓孩子否定自己,變得不自信。嚴重的會影響孩子讓他產生更強烈的逆反心理。

父母跟孩子溝通,特別是三歲以上的孩子,果爸在這裡呼籲家長朋友們,一定要站在一個朋友的角度去,讓孩子感覺你們是站在一個位置上的。好好跟孩子進行溝通,不要盛氣凌人,動不動就上綱上線。發脾氣誰都會,是一個人的本能,能控制住脾氣不是每個人都會,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的人那才叫有本事。


果爸講故事


很多家長總是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殊不知家長的言行舉動一點一滴的在孩子的心裡埋下了深深的種子。

在面診過程中遇到了一個患者家長黃女士(化名),女兒四歲,右耳畸形。黃女士說她們以為女兒對耳朵懵懵懂懂,對耳朵是沒有概念和意識的。從來沒跟女兒說過耳朵相關的事情,總覺得孩子小,能知道什麼?

每次出門的時候都會給孩子戴上帽子遮住耳朵,在外面從來不會摘下帽子。也有人好奇問孩子為什麼總是戴帽子,黃女士說我覺得我女兒戴帽子好看。

4歲的小孩子已經有了愛美的意識,黃女士說女兒想梳漂亮的頭髮、想紮好看的辮子、別好看的髮卡她都不同意,她都不會給女兒弄。無論女兒多麼喜歡,怎麼央求都不會答應,因為這樣會露出來耳朵。

黃女士覺得女孩子頭髮留長把耳朵擋住,女孩子長髮飄飄也挺好的。長髮再加上帽子,這樣別人就看不到孩子的耳朵,我們知道這是自欺欺人,但是隻有這樣我們才不用面對別人形形色色的目光,也不用擔心別人的指指點點。

我們以為這樣對我們和孩子來說這是一種保護,但是我們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比對孩子身體的關心更為重要,孩子只有具備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戰未來,走向成功。——[美]布魯爾·卡特”

我們忽略了孩子在一天天長大,她會察言觀色,比我們所知道的懂的多。有一次黃女士偶然看到女兒總是掀起小夥伴的頭髮看耳朵,當時她以為自己看錯了,這可能只是孩子無意識的舉動。

後來黃女士開始留心觀察,發現女兒不止是掀起別人的頭髮看耳朵,還會有意無意的拉扯自己的小耳朵,她問女兒為什麼要拉扯自己的耳朵?女兒一臉認真的說道:“這樣耳朵可以變大,我不要‘小耳朵’想要變成‘大耳朵’。可能她以為這樣耳朵就可以變大。

有心理負擔的其實是父母,而不是孩子。正是在父母支支吾吾、遮遮掩掩的態度下,孩子才會變得敏感。

孩子的言行舉止和父母是息息相關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也是孩子學習模仿的來源。如果父母對耳朵心有芥蒂,滿懷焦慮的情緒,孩子或多或少會被此情緒傳染。

蒙臺梭利曾經寫過一句話: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

有時候越遮遮掩掩,孩子越發好奇,可能會對此謹小慎微,也可能會對此極度在意。過度的在意和保護反而可能會適得其反、過猶不及,不如想辦法從根源上(矯正耳畸形,圓孩子的美麗耳朵的夢想)給孩子解決問題。


天時地利人和


曾聽過一句話: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鍊。

知道什麼時候該鼓勵孩子,什麼時候要批評孩子。

父母的言語和行為,若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就是一輩子都難以挽回的事。

一、孩子雖小,但是他需要面子

江西南昌的地鐵上有位母親,在車廂當眾尖聲責罵自己的孩子:

“叫你不要玩,不要玩,都是你玩地鐵票玩的!”

因為孩子丟了5塊錢的地鐵票,母親在車廂中責罵孩子,甚至對孩子動了手。

下了車,被罵的孩子像一塊木頭一樣,呆呆地站著流淚。

幾個路人實在看不下去,紛紛勸說這位媽媽:“你再買一個就好了,別打他。”

看著路人幫孩子擦眼淚的樣子,真的很心疼。

孩子的天性就是頑皮,貪玩,有好奇心,難免都會犯錯。

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沒有好好教。

在公眾場合中大聲教育孩子,甚至打罵孩子,很容易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其實,完全可以把孩子帶離現場,在沒有人在的時候好好教育,而不是當眾讓孩子出糗。

很多時候我們忘記了,孩子跟大人一樣,也需要“面子”。

而孩子的“面子”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你要把孩子看做一個獨自的個體,去尊重他。

無論孩子有多小,要尊重他。

這一份尊重可以內化為孩子自信的力量,當風浪來臨時,讓孩子有力量保護自己。

你給他這樣的教育,他會感激你一生。

二、孩子的自卑,源於沒有尊嚴的教育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玫瑰]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說:

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

很多中國父母一樣,很多時候我們在別人面前,暴露孩子的隱私,說孩子的糗事或是當著別人的面,批評責罵孩子。

而孩子記住的不是教訓,而是數年如一日,難以磨滅的羞恥感和自卑。

孩子,就是父母行為的“照妖鏡”,一個自卑的孩子,就是不經意間養出來的。

給孩子留面子,尊重他,相信這份尊重可以給孩子帶來從容和底氣。

一個高自尊,高價值感的人生,才不會缺愛,才懂得愛別人。

三、從小得到尊重的孩子,才能更出眾

在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中,小伊桑因為調皮,搗蛋成績差,是一個遭到家人否定,學校退學的孩子。

因為對兒子很失望,伊桑的父親經常在眾人面前,貶低和批評孩子,甚至打過孩子。

其實,家人不知道的是,伊桑有天生的讀寫障礙,導致他的課業跟不上。

因為學習成績差,伊桑從來沒有獲得來自父母的尊重。

家人不顧他的反對,將他送入了教學更為嚴格的寄宿制學校。

慢慢地他變得暴躁,敏感,封閉起自己的內心。

而新來的美術老師尼克,卻徹底地改變了伊桑的一生。

因為尼克曾經在特殊兒童教育學校待過,跟其他老師要來了伊桑的作業本,他馬上就知道了伊桑是個特別的孩子。

他關心伊桑,從不給他貼標籤,最重要是他一直尊重伊桑,並且相信他。

用特殊的方法,教伊桑唸書寫字,並發現了伊桑畫畫的才能,幫助他得到了學校繪畫比賽的第一名。

對孩子的一分尊重,將成為孩子向上的動力。

你給孩子面子,孩子還你“裡子”。

你希望孩子陽光自信,就要反思自己是否給過孩子尊重。

古人有言:

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正飲食不責,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

其中對眾不責就被放置在了首位。

當你學會尊重孩子的那一刻,就學會了育兒中最核心的一點,即:

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孩子是一個個體,和父母從來不是從屬關係。

孩子的喜怒和悲歡,都值得父母尊重和愛護。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說過:

“當孩子感到被愛、被信任,奇蹟不久就會出現在你眼前。”

當你真正這樣做了,那一天,就會到來。





零基礎教育


是的,任何教育都是有積累的過程,0-3歲正是孩子大腦快速發育的過程,這個階段給予孩子足夠的語言、體能、社交、觀察力等方面的刺激和引導,會有助於孩子建立更好的自信心。同時,在今後進入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會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自律。


早教指導師candy


兒童獨特的吸收性心智,會讓他們輕而易舉地將環境中的一切因素,不加區辨地吸收、內化,成為他們自身的一部分。關於好的、壞的、優雅的、粗魯的、有序的、紛亂的,他們都還未學會去判斷,也不會去選擇。當他們長大後,他們回饋給世界的,也將會是他們吸收到的一切,有時是下意識的,也是不假思索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會影響和決定他的一生。瞭解了這一點,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成長和完善自己,好成為那個孩子心中最好的榜樣呢?他們給我們的,不就是全然的、無條件的接納嗎?[心]


親子成長


兒童的發展有自己的節奏和內在的驅動,同時孩子是有一顆吸收性的心靈,他們有極強的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能力。而成人要做的就是提供有準備的環境,這也就是環境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

提供有秩序、富有美感、精確、適合孩子年齡發展的環境,確實會從在外環境影響兒童的內在建構。成人是環境中的一部分,成人的行為、語言、情緒、思想等等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所以蒙氏教育對“人”也就是教師的要求是極高的。

遵從孩子的發展規律,孩子強大的內驅力會驅使他從環境中不斷的吸收促使自己發展。從這角度來說,我們所做的確實會影響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