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會成為教育的轉折點嗎?

Mc墨麒麟


教育必將受益於互聯網,但是面對面的教師授課依然不可替代。我在這裡僅從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與教育的結合角度說一下在線教育的發展情況和麵臨的問題。


在“十三五”規劃中國家提出繼續“推進教育現代化”,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完善現代教育體系,促進教育公平。在最近五年中國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深刻的改變了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教育領域也不例外。


早在2000年,美國教育部就對利用互聯網進行教學(E-learn)進行了闡述,它指出:E-learning指的是通過因特網進行的教育及相關服務提供過程;E-learning提供給學習者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增強了隨時隨地學習的可行性,從而為終身學習提供了可能;E-learning能很好地實現某些教育目標,但不能完全代替傳統的課堂教學,也不會取代學校教育。

目前,中小學生中使用較多的互聯網教學產品類型:

1. 網校

網校的最初形態是面向電腦端(PC)用戶,近些年向移動互聯方向發展態勢迅猛。例如“四中網校”“黃岡中學網校”以及由人大附中主導的“中小學教育聯盟網”等。

以中小學教育聯盟網為例,2005年12月19日,人大附中依託“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應用試驗專項:基於IPV6的國家基礎教育網格應用示範”課題,經教育部科技司批准同意,發起成立了“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以此為基礎,通過網格計算技術,實現對全國各地的優質基礎教育資源的集成和共享。

2. 教學輔助工具

教學輔助類工具又可以細分為“家校互通”“課堂輔助”“作業輔助”幾類。家校互通軟件以“校訊通”為代表,可以方便的實現家長和老師間的溝通。課堂輔助應用的出發點是利用互聯網、電子設備等,輔助教師在課堂中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進程,並進行相應的進度安排。作業輔助軟件以“一起作業網”“作業盒子”為代表。主要作用是教師在電腦或手機端留作業,並可以將作業導出並打印發給學生。學生做答後,用手機填寫答案,系統會對答案進行彙總,客觀題由軟件進行批改,主觀題由老師手動批改。

3. 微課和直播課

近年來,互聯網課程從最初的教學資源庫,演變為專題教學網站,再教育視頻庫;從最初輔助教師教逐步轉向關注學生學習。

2013年,在各地教育局支持下,由國內20所著名高中聯合成立了C20高中慕課聯盟成立,次年又開通了C20慕課聯盟和華師慕課網。C20聯盟組織了多場觀摩與研討活動,主要探討慕課+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促進教育公平。目前該聯盟網站上已經覆蓋了我國基礎教育的約2萬個知識點,兩萬餘個微課視頻,供學生和老師學習。

相比於微課,直播課的優點在於交互性和完成度。由於最近國家大力發展互聯網,互聯網帶寬提高、費用降低,使得在線直播課程成本大幅下降。相比於以往的廣播電視授課,網絡直播課最大的優勢在於使一對多交互變得更加容易。

在直播進行時,教師利用PPT、手寫板或電子白板進行授課,學生在電腦端或手機移動端接收,有疑問時學生可以通過文字、語音向教師提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安排教學進度,這使得網絡授課更加貼近課堂,但是又不受課堂的地域、時間、總人數的限制,教師備好一節精品課,可以服務成千上萬的學生,提高了教師的勞動效率,也降低了學生尋找名師的成本。


中學教學對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需求

中學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有組織、有計劃、有特定時間和地點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個人經驗、學術水平、感染力,學生的基礎、認知水平和整齊程度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在中學的教學實踐中,有組織有計劃的結合互聯網教學,可以與傳統課堂教學進行優勢互補,極大地提升教學效果。

1. 互聯網可以提升教師教學效率

中學教學,尤其是高中教學,時間緊內容多是一大特點。教師在課堂上進行了豐富的引入、闡述、討論、總結環節後,往往沒有太多時間處理習題,而習題又是中學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學生遇到困難後,首先想到的便是去找老師答疑,老師在辦公室中往往要對某一個問題給不同的學生解答數遍甚至數十遍。這樣,老師錄製微課發佈在互聯網上,由有需要的同學自行觀看和討論,便成為一種最有效率的手段。學生對於一個知識點,或者一個題目的不解,首先可以通過微課以及和同學討論解決,再無法解決的去求助老師,老師就可以找到真正的難點,在下一次的課堂上為所有同學講解,有效的提升了課堂的效率。

2. 移動互聯網教學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相比於傳統的電腦端學習,移動互聯網最大的優勢就是便捷性。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往往不能攜帶電腦。但是相當一部分學生會隨身攜帶手機以方便同家長聯絡。那麼利用手機進行網絡學習則可以成為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和自主學習的重要環節。

在課前和課後,移動互聯網都可以為教學提供便利。

課前:許多教師習慣於佈置一些預習作業(或稱學案),包括可能要求對教材的閱讀、資料的查找,或是觀看相關的視頻材料等。這些內容可以通過教師在移動互聯網上發佈一個帖子完成。學生可按照相關要求進行課前預習,同時可以通過手機端及時反饋給老師。

課後:教師所留的思考題,引申問題,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小組討論。學生也可以針對特定問題進行提問,由教師解答。課程所需要的多媒體資料也可以放在互聯網上供學生觀看,例如物理、化學實驗過程,歷史中的紀錄片,地理上的多媒體課件等,讓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復習鞏固。於此同時,學生也可以將自己的學習心得、蒐集的資料發佈在互聯網上,供老師和其他同學參考。

3. 利用互聯網解決“吃不飽”和“吃不下”並存的問題

每個學校、每個年級、每個班級,甚至每位同學的不同學科、不同學習階段之間都存在認知能力的差別,這種差別使得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可能完美匹配所有學生的水平,而只能採用“折中”的處理方式,即在難度、進度上適合大部分學生。

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使其從已經掌握的知識和能力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由於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不同,造成班級教學並不是針對每個學生的最有效教學方式。

利用互聯網中的海量素材和課程,可由教師進行篩選後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基礎較差或認知能力不足的同學,偏重於鞏固課堂知識,能力較強的同學則可以針對同一問題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

互聯網+教育產品也有它的問題和可以拓展之處。

1.專用產平和通用產品的缺陷

專用產品例如網校、作業盒子等,專門由公司開發,專門針對某一教育需求。優點是針對性強,但缺點是功能分散,學生和教師需要通過多個產品的配合完成一個教育過程。通用平臺例如微信公眾號、直播平臺等,教師自己的主動性強,可以發佈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資源,但是,娛樂依然是其主要功能,通過此類產品發佈教育類內容,容易淹沒在海量的娛樂內容之中。

2.教師、學生、家長的學習理念尚需要與時俱進

一些學校和家長不允許學生攜帶手機,有的只允許學生使用非智能手機,這就對互聯網化教育製造了障礙。當學校推廣互聯網+教育時,經常會遇到來自家長的質疑。筆者的觀念是:學校、教師、家長應配合起來,正確引導學生對手機的使用,在課堂上不允許使用,在課前課後應該允許和鼓勵學生利用手機查詢資料、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等,讓學生將對智能手機的態度逐漸從通訊和娛樂工具,更多的轉向學習輔助工具。

3.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尚需進一步提升

一些教師不會製作微課,不會利用互聯網發佈課程,也阻礙了教學與互聯網的全面融合。根據教育部《關於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文件精神,北京市教委研究制定並印發了《關於組織實施北京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並在2015年開始全面開展這一工程。力爭在 2017 年底完成全市中小學教師員培訓,並在“十三五”期間探索全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的常態化機制。


互聯網+教育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同時也是一個漫長複雜的過程。作為教師必須勇於邁出探索的步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相信不久的將來,互聯網必將與教育有更加完美的結合。


李永樂老師


你好,我目前在做網校創業,同時我的孩子也在上網校的課程。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認為,在線教育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他會讓教育變得更多元化,但是永遠替代取代線下教育。

以下是我對這件事的分析:

目前在線教育的情況

目前,在線教育或者說教育+互聯網,有三種模式。

模式一:網校

網校最近非常火,幾乎所有大機構都進入到網校行列,開始搶佔無法深入的三四線城市市場。就在上週,跟誰學憑藉高途課堂的飛速增長,成功在美國上市,多年的媳婦終於熬成了婆。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網校分四種形式:一對一(含在線外教)、在線小班、在線大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雙師模式。

模式二:app等支持軟件

這類的代表有很多,從搜題到看學習視頻到做遊戲,但是我們發現這些公司目前都在想辦法往網校佈局。

模式三:教育信息化

這類平時大家接觸的可能比較少,其實就是給學校提供網絡支持的。比如最近有好多公司推出的幫助公立學習教師留作業、檢查作業的pad、軟件等等。這類型的一般做的都是渠道。

在線教育為什麼會是教育的未來

在廣播、電視剛出現時,也有人說會改變教育,但是我們發現都無法改變,原因是廣播和電視其實都是單向傳輸,也就是聽眾或觀眾只能聽或者看,無法與講課的老師形成有效互動。而我們知道,每個老師上課都會根據學生的實際反饋對課程進行調整,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最大可能的學會、學懂。

廣播和電視在這一點上完全做不到。但是網絡可以做到。網絡可以保證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即使互動,可以完全模擬線下教學場景。同時,藉助多媒體手段,可以解放老師很多工作,比如課上隨時監督孩子練習題對錯、統計孩子上課時的做題情況、根據孩子上課情況有針對性的留作業……等等。

所以,我認為在線教育一定是教育的未來。

在線教育為什麼無法替代線下教育

教育除了傳遞知識點以外,還要幫助孩子成長,給孩子創造一個共同成長的環境。其實學校除了學習以外,更像是一個小的、封閉的社會,所有孩子在裡面要慢慢學會與其他人溝通、分享、協助。而在這點上,網絡是完全無法滿足的。

所以,我認為,線下教育會一直存在下去,但是會因為有線上教育的存在而變得更好。

以上是我的觀點,對於這件事,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關注我,每天分享教培機構運營與管理的心得。


教培行業於盼


2017年年初,我為孩子報了在線英語一對一教學。我想以一個在線教育親歷者的身份來講一下我為什麼這樣做?在線教育的優劣勢?並評估一下在線教育的前景如何?

孩子學習方面的課外輔導班是從9歲的時候開始的,當時為孩子選了一個品牌英語早教,一個暑假加秋季班,學費為22000。授課的內容除了口語,還有語法。最初的時候一個班有6-7個孩子,後來在上課的過程中陸續又招進來5-6個,最後班裡的學生有11-12個。搭配的教師為中教和外教配合。學習的效果如何呢?我覺得孩子的發音、口語有改善,但只是些微改善。班裡孩子太多,再加上孩子比較內向,所以口語訓練中孩子的機會並不是太多。兩輪上下來的效果並不是很明顯。所以在孩子10歲的時候又轉到另一個英語教育機構,便宜很多,同樣是語法和口語搭配,一個學期上下來,語法有改善,但口語依舊很弱。基於這些不盡如人意的經歷,2017年初的時候,選擇了在線一對一英語外教,每天上半小時。到現在為止已經有3個月了,感覺進步神速。至於花費,比在機構中價格要更為便宜。所以現在決定,這種模式要堅持下去,並且準備在合適的年齡段把在線教學拓展到所有學科,不僅英語,還包括數學、語文。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在線教育的優勢很大:

1、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高效,省去了路途奔波的時間,另外,學習的頻率也可相應增加。中小學學生學習壓力很大,每天學校的學習進度很快、作業已經負擔很大,每週一次的機構補課杯水車薪,意義不大。在線一對一,每天可以抽出半小時利用在線老師代替父母角色,幫孩子查漏補缺。

2、有很多父母,在孩子的學習教育問題上,往往會遭遇孩子成長期的各種逆反心理,比如每天輔導監督孩子學習,孩子不配合是很多家長必須要面對的難題,在線教育,通過遠程老師代替父母角色,可以比較有效的解決這個難題。

3、價格優勢和師資優勢。由於在線教育的規模化(比如一個老師往往可以同時面對成百上千個孩子,很容易彙集名師資源,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集約化(師生都可以足不出戶就實現教育目標)等等,這樣的模式可以在有效降低家長各種成本的同時,讓孩子接收到相對高質的教育。

有優勢,當然也有劣勢,那麼,在線教育的劣勢何在?我覺得最大的劣勢表現在以下幾點:

1、是缺乏面對面教育的情感和溫度,師生之間的情感維繫不夠。

2、還有就是由於對學生缺乏足夠的瞭解,不能有效因材施教也是一大劣勢,這點在一對多的在線教育表現尤其明顯。

3、我覺得教育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傳授,同時還應該成為一種社會融入、人格、健康心理養成的重要渠道。後者和前者同等重要。但我個人認為在線教育在前者表現突出,但在後者表現一般。我覺得在線教育實現的目標比較單一,很多時候僅僅停留在“獲取知識”的層面。

所以,在線教育充其量只是傳統教育的一種補充,有益延伸,而不會取而代之。


思並快樂著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基於互聯網的在線教育發展迅速,已成為現代教育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除了“體制內”的在線教育網站外,國內興起了一些商業化運作的在線教育網站,與此同時,百度、淘寶、騰訊等國內互聯網巨頭紛紛涉足在線教育市場。國內外傳統的提供優質教育服務的學校機構,包括國外的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也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名校,紛紛聯合起來,組建在線教育平臺。2012年被《紐約時報》稱為“慕課元年”,2013年被稱為“國內在線教育元年”。

結合既有在線教育的發展現狀分析,目前的在線教育普遍存在三大缺陷:第一,注重提供教育內容,而忽視教育效果。第二,注重倡導自主學習,而忽視教育評價。第三,注重獲取商業利潤,而忽視教育公益。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看到在線教育的魅力所在:

第一,從學習者(學員)的角度看,在線教育不僅可以監督學員的學習過程,而且要可以引導學員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讓學院在努力建立更良性的社會關係的過程中,潛能得到有效激發、心智得以良好啟迪、文明得以良性傳承。

第二,從教學者(導師)的角度看,在線教育不僅可以監督導師的教學過程,也能夠展示導師的教學成果。導師只有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教學成果,才有可能吸引到更多的學生,並有望獲得收益。從而顛覆既有的教師完全依附於實體機構的格局,釋放教師的潛能,啟迪教師的心智。

第三,從在線教育平臺的角度看,可以有效實現學員、導師、機構三種角色互相吸引、自由交叉互動。

第四,從現有教育體系的角度看,在線教育倡導的教育模式,對既有教育體系具有協同性和顛覆性。

未來五到十年,在線教育的發展趨勢包括:學習管理系統類軟件走向開源;在線教育文憑得到用人機構認可;混合課堂(O2O)開始流行;在線學習的學生人數大大增加;數據共享、協作功能加強,現場學習相比遠程教育的優勢不復存在;課本逐漸被數字內容發佈系統取代;社會化學習系統、新的教育信息技術將基於雲計算;視頻短片越來越被作為教育工具使用;教育網絡的社交媒體化。

所以,我個人覺得在線教育是個重大的轉折點。


祥哥教研室


先說結論:在線教育不會成為教育的轉折點。

這裡其實涉及到在線教育和線下教育的區別,他們之間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我們從幾個角度來看。


一 從培訓講師的類型來看,在線教育對於講師的要求比較寬容,線下教育對於講師的要求相對較高,要求講師背景有足夠的分量,講師能力能夠hold住場面。


在線教育中,只要講師有相關的經驗且在某個領域中做得不錯,有一些拿得上桌面的頭銜,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課件設計能力和互動能力,能夠把自己的經驗用一種系統化或者趣味化的方式分享出來,就可以在一些在線學習平臺講課。可以說,從在線教育的立場來看,人人可以為師,人人皆可授課。


線下教育中,講師首先要有比較好的背景(比如有在知名企業任職做過高管的經歷,有參加行業內有含金量的比賽獲獎的經歷等等),然後還要具備與線下培訓相匹配的能力,包括課程開發能力、課堂呈現能力、互動控場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培訓形式設計能力、現場反饋能力等等,甚至還需要具備培訓調研能力和訓後評估能力。

也就是說,線下教育對講師的要求比線上教育要高很多。


當然,隨著在線教育的興起和發展,現在有很多優秀的講師也開始從線下走到線上,到線上平臺去進行授課,希望從多個渠道獲取收入來源。但在線學習平臺有其規律,如果沒有把握好這個規律,做出來的課程不一定能夠滿足線上用戶的需求。


二 從培訓成本來看,在線教育的成本低於線下教育。

為什麼在線教育的成本相對來說低一些呢?

一方面原因是,在線教育,無論是對於培訓講師,還是對於參訓者來說,都降低了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

尤其是現在有了千聊、喜馬拉雅音頻、知乎live等在線學習平臺,可以說,只要你有一部手機,就可以做在線教育,當然,教育的質量肯定因人而異了。

對於學習者來說,他們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登陸在線教育平臺學習。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在線教育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在線教育是一個零邊際成本的產品,是靠走量來獲取利潤的。你只要有一個在線課程,不管賣100個人,賣1000個人,賣10000個人,你的產品“研發”成本都是一樣的,但利潤會隨著消費人數的增加而增多。

而線下教育,由於受場地的限制、人數的限制、培訓道具的限制、講師精力的限制,並且對於培訓師的篩選標準比較高,所以成本相對較高,自然而然價格也比線上課程高。

而且,線下教育的課程產品不是固定化的產品,不像在線課程產品可以“一勞永逸”,線下課程會隨著地域的變化、培訓對象的變化、培訓調研情況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所以培訓講師授課次數越多,授課時間越長,收益越大。

三 從產品特點來看,在線教育做的是標準化的流水線產品,線下教育做的是定製化的服務型產品。

對於培訓講師來說,在線教育相當於快消品,銷售模式是零售模式。

通過市場分析,進行產品研發,在“成本管控”的條件下,“生產”出一個匹配市場需求的產品,剩下的事情就只是考慮如何通過各個渠道把產品銷售出去了。

線下教育相當於服務型產品,設計出基礎的“服務方案”之後,把“授課講師”+“服務方案”打包成不同的“產品組合”,在市場上進行推廣(針對公開課)或競標(針對內訓課)。

是否有機會成單取決於推廣效果或者競標情況。一旦成單,培訓師就要根據客戶企業或學員的情況,對基礎版本的“服務方案”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然後再去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

線下教育的服務方式,一般情況下根據“產品提供方”和“產品採購方”的協商溝通來確定;而服務週期,普遍根據產品購買方想要達成的效果和預算來靈活安排。


四 從營銷推廣的角度來看,線上教育更適合採用“口碑營銷”的分銷模式,而線下教育更適合採用“品牌戰略”的營銷模式。

線上教育針對的主要是個體而不是企業,同時,線上教育由於成本低門檻低,課程類型不計其數,導致競爭激烈,所以可以利用“羊群效應”,採取分銷模式,通過一些機制的設計,實現指數級的增長。

比如樊登讀書會,就是通過“推薦獲取積分“的運作機制,鼓勵認可範登讀書會的用戶推薦更多的用戶加入,一起每年讀50本書。積分可以兌換禮品或其他。

當然,實現口碑營銷的前提條件是,你的課程產品必須得滿足以下四個要素:

1、產品質量過硬

2、產品有獨特的概念或者創新的基因

3、鼓勵發佈口碑的行為

4、為推薦者提供專享特權

而線下教育,更適合採用品牌戰略。“名師+獨特課程定位+包裝”是比較有競爭力的品牌策略。

名師不僅能夠提高用戶對課程或平臺的信任度,還能夠幫助用戶構建某種身份標籤和優越感。

當然,名師的覆蓋面很廣,不僅僅指的是培訓行業的名師,其他行業的成功人士也可以是“名師”。比如馬雲或劉強東要開課做線下教育,想要參加的人肯定是蜂擁而至,所以必須得限制報名人數和報名資格,有時候課程價格就是一把篩選的尺子,直接把不夠格的人擋在了門外。

但有品牌知名度和大眾認可度的名師畢竟是少數,所以對於大多數培訓師來說,做好“課程定位”才是更具前瞻性的事情。

在超載的信息中,消費者會按照個人的經驗、喜好、興趣甚至情緒,選擇接受哪些信息,記憶哪些信息。因此,較能引起興趣的、有明確定位的產品品牌,就擁有打入消費者記憶的先天優勢。

定位不是圍繞產品進行的,而是圍繞潛在用戶的心智進行的。

所以,在過度傳播課程的培訓行業中,獲得機會的唯一希望,是要有選擇性,集中火力於細分市場,讓你的課程精益求精,在這片狹窄的領域中,在潛在用戶的腦海裡,佔據一個合理的位置。

“包裝”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包裝培訓講師,二是包裝產品方案,也就是讓培訓效果可以落地實施的一整套系統化方案,這一點是在線課程無法做到的。所以“包裝”得越好,課程越受歡迎。

五 從品牌延伸的角度來看,在線教育更適合品牌延伸,線下教育不太適合品牌延伸。

所謂品牌延伸,就是把一個知名產品的品牌用在一個新產品上。這種方式表面上看起來能夠降低廣告成本,增加收入,並有利於公司形象的傳播,但並不是所有的產品都適用於這種模式。

比如你會說“等等,我先回去拿一下我的蘋果”而不是說“我先回去拿一下我的手機”,這說明什麼?說明“蘋果”這個品牌已經變成了通用名稱的替代物。

比如,小米說,市場十分認可我們的手機,那他們一定也喜歡我們推出的電視,因為它是小米牌的。

原來小米不能代表手機,它實際上是個品牌名稱。

在用戶的心智中,以前小米=手機

現在小米=手機+電視+路由器+…..

品牌延伸使得原先清晰的品牌印象逐漸變得模糊。

你的產品品牌原先的定位越穩固,就越不適合採用品牌延伸策略。

所以寶潔公司為什麼沒有推出過“寶潔”品牌的洗髮水,而是推出飄柔、海飛絲、潘婷等不同品牌,就是基於這個原因。為了避免品牌延伸帶來的模糊性,他們一開始就讓每個產品形成不同細分市場的品牌。

那什麼情況下適合採用品牌延伸的策略呢?

第一,在市場上有一定知名度、已經進入學員心智的課程產品不適合用品牌延伸,而銷量不大、還沒有形成“品牌”的課程產品可以用品牌延伸。

第二,如果你的課程在某個細分領域,沒有競爭,那就千萬別用品牌延伸策略。而如果你的課程處在一個競爭激烈的領域,那麼你就可以使用品牌延伸策略,讓豐富的產品給潛在學員更多的選擇機會。

第三,如果你的課程是創新的、獨特的、有潛力的課程,那就可以不用品牌延伸。如果你的課程是通用課程,比如時間管理、目標管理之類的,那就可以用品牌延伸。

比如說,邱昭良博士的《覆盤》就不適合進行品牌延伸,因為人們只要一提到邱昭良博士,就會立刻想到《覆盤》這個品牌課程。

趙周老師的“拆書幫”線下學習社群也不適合進行品牌延伸,因為它已經擁有了比較龐大數量的會員,已經佔領了愛讀書之人的心智,已經形成了學習社群中很有影響力的一個品牌,如果哪一天他突然跳出來說要做一個和營銷相關的線下社群,你一定會懵逼。

為什麼秋葉老師可以做品牌延伸?網易雲課堂裡面的秋葉課堂模塊,既有PPT課程,又有EXCEL和WORD課程,還有信息圖表和H5課程等等,這難道不會影響“秋葉PPT”的品牌嗎?

其實,秋葉老師早就通過各種傳播渠道和各種軟文“攻擊”,讓潛在用戶知道,他的定位是“幫你提升職場技能”,不僅僅是教PPT。而且他是帶著一幫夥伴來做這個事情,他下面不同的人開發出不同的課程產品放上去,延伸的不是產品,而是人的能力。而且,這些課程都是通用課程,且處於競爭較為激烈的領域,因此適合採用品牌延伸策略。

所以,在線教育更適合品牌延伸,線下教育不太適合品牌延伸。

相對來說,在線教育著重於傳遞觀念和知識,而線下教育著重於學以致用和促進轉化。在線教育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培訓講師的個人魅力、課程的普適性和市場消費趨勢。線下教育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課程的實用價值、客戶見證、消費者洞察。

從以上各方面來看,在線教育不會替代線下教育。


茹錦花開


首先教育應該有區分!基礎教育與技能教育。

基礎教育

嚴格的說基礎教育屬於被迫式教育,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義務教育或者學歷教育,這種教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差,不是大部分學生的興趣所在,如果通過在線教育的形式,從根本上不能解決問題。

在線教育需要學生有強大的學習意願,因老師不能時刻監督學生完成課外作業,即使老師發現沒有完成作業其處罰措施也顯得非常的乏力,這樣一來必定對教育成果有很大的影響。

但是,在線教育可以彌補教資不足或不平衡的現象,比如:江蘇的教育師資力量雄厚,可以通過在線教育向薄弱地區輸出,有薄弱地區的老師負責基本教學,在線彌補教學質量。一種互補或資源共享的形式提高整體教育水平。

技能教育(興趣教育)

這類的教育是學生的自願加入,其主管學習能動性較高,補習類的學歷教育也可以通過在線完成。意在學生自己提高學習能力或職業能力,或者當地無法提供興趣類的教學,從而補充學生的知識面或興趣點。那麼在線教育在這類教育中相對比較有優勢,畢竟發達地區的老師要相對比不發達地區的教育資源豐富。

職業技能提高類的教育,在線教育也有著強勁的增勢,關鍵是在職人員通過在線學習提高職場的競爭能力,自然相對可以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完成學習。


彭元鴻


我來說一下我本人對在線教育的一些認識,供大家參考。

我做國際教育很多年,一直對傳統的課堂教學充滿了敬畏,但是自從開展了新足跡這個互聯網平臺之後,我們逐漸對在線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

很多家長,機構,合作伙伴,邀請我參加一些線下講座沙龍等,我肯定欣然應邀參加,但是卻受地域和時間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因為我沒有分身術,不能同時現身出席好幾個地方。但是通過在線共享的方式,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同樣的,新足跡平臺上的AMC數學培訓,SCAT英語培訓,小託福培訓等課程,都是線上結合線下同步進行的,這就要依賴在線教育的工具。

有些在線教育平臺通過技術、語音實時交互技術以及學習數據處理技術,進行全面整合,讓線上課堂的用戶體驗變得幾乎和線下課堂一模一樣。 說實話,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傳統教育。

第一,在線教育將打破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地域限制,不論你生活鄉下還是在偏遠的城市,只要你能上網,就可以通過網絡連接,對孩子進行遠程輔導。學生可以在上課過程中跟老師互動,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分享老師的板書和PPT。

第二,在線教育可以節約時間。很多家長覺得送孩子去機構輔導,每天要浪費大量的時間在路上,老師每天去機構上班,也要在路上浪費大量時間。而實現在線教育,不管你是在家裡還是在外面旅遊,只要連上網絡,就能找老師上課。

第三,在線教育能實時反饋孩子的學習情況。通過在線的實時溝通,家長和老師可以更清楚地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孩子上的每一次課,都可以進行全程錄製,孩子的性格特點、強項、弱科,哪些知識點還存在不足,對老師有哪些特殊的要求,都將被一一記錄。

說實話,不管在線教育如何先進,但是想完全取代傳統的課堂教育,卻不太可能。因為在線教育肯定也存在一些弊端:

學生和老師之前缺乏感情的交流,雙方都沒有親切感;

缺少課堂體驗和真實互動的環節,缺少了現場環境的鼓勵,認同和讚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大打折扣。

其他的,請補充。謝謝~~


曾敏敏老師


我認為,要說“在線教育"會成為“教育的轉折",那麼,這"轉折"結局,或許只有一種可能:

終將成為民眾的摒棄,教育的驅逐!

當然,這說法過激了點。但我想表達的是,“在線教育"至多也就是“線下"(傳統模式)教育的補充手段而已。

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教育的本質決定了教育的方式不能脫離“面對面心與心”的交流。



我國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而"在線教育”最多能起到一些培“智”的作用。

二、“在線教育”發展過熱時,反而會傷害教育的健康發展。



試想,假如全社會青少年學生都以大部分時間“守護屏幕”為學習方式,那麼,孩子的身體會變成怎樣?個性會如何?品性會如何?這樣的教育還是民族想要的教育嗎?

三、“在線教育”自產生之時,便帶有先天性“銅臭味”。



"在線教育"的產生和發展背景是,當今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讓“知識“成為“贏利”熱點。它產生和發展的目標是"贏利",而不是"教育"。

"在線教育"作為一種時代產品,一上線基本就是"付費“消費。“免費”教育在網上人們難以真正享受到。

付不起費的孩子,無法接受教育。

由此看來,人們對"線上教育“不必抱太大期望。它不可能成就大氣候!

我認為,至少50年內是這樣。

“三味聊心屋”,理性談教育。歡迎網友關注並點評!


三味聊教育



科技日新月異,在線教育能不能成為教育的轉折點還真的不敢說不會,只是從個人的理解,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線教育要完全也取代面授教育是不可能的,只會是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

近年來在線教育以風雨欲來之勢席捲整個教育。不能否認,在線教育有其不可取代的優勢:可以集中非常優質的資源,讓落後地區的學生聽到原本可望不可及的名師的課成為可能;不論是錄播課程還是直播課程,其可重複性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可以實現反覆學、重點學,直到掌握為止等。

但是在線教育有其致命的短板,首先在線教育學生管理的問題就是個大難題,所有學生能自覺主動學習,那在學校教學中他就已經學好了,還要在線教育幹嘛。其次在線教育高昂的教育成本更不是一般家庭能接受的。個人認為更重要的是,學校教育中師生間人文情懷、學生間相互學習中的情感積累等,可以說學校就一個小社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教會人生活,這是在線教育永遠做不到的。

打個不確切的比方,科技已經大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電商們讓我們不出門就可以購物,這給實體店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但仍然堅挺。變化就是這給民眾帶來的是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服務, 有人喜歡方便選擇了電商,但仍有很多人願意去體會實際購物中選擇的快樂。

所以我說在線教育會成為學校教育的有力補充,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學校教育才是更好的教育。


輕風教育


小學、初中、高中等基礎教育學段中基於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教育教學和學習行為,有一個通用術語,也即K12在線教育。目前中國K12階段教育受眾為1.8億。全面二胎政策還將使K12教育迎來人口紅利期。

在廣大學生和家長對優質稀缺教育資源的迫切需求下,在中高考等選拔性考試和擇校、分班等當前教育體制的剛性指揮下,K12在線教育市場獲得飛速發展。《2016年度中國互聯網教育行業趨勢報告》顯示,K12教育佔中國互聯網教育市場投資份額的23%,僅次於語言培訓(35%)和職業教育(24%)。預計2017年市場規模將達43.7億元人民幣。騰訊課堂《2014年K12教育市場分析報告》顯示,57%的K12學生平均每天參加輔導時間在1.5-2小時,40%的家長每年對孩子的課外學習費用投入超5000元。隨著中國政府對互聯網+教育的部署深化,隨著80、90後等中國第一批互聯網原住民逐漸成為K12學生家長主流,可以預見K12在線教育將更加迎來產業發展的春天。

K12在線教育以成本低,便於重複聽講、上課時間靈活、可自主選擇老師等優勢正在獲得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的青睞。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集中了“在線教育剛需用戶”。互聯網帶來的“聚沙成塔”效應也為從業教師帶來極具吸引力的高收入。在線教育突破了傳統教育手段的侷限,促發互聯網模式下教育組織和服務模式的創新,是傳統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也是教育資源重新分配的新手段,為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提供了重要抓手。

然而,K12在線教育發展現狀離成熟完備仍相距甚遠。一是目前還更多處於“我講你聽”的單項輸出模式,無論是直播還是錄播課都缺乏交互性和驅動性,再加上K12受眾(尤其是面臨升學壓力的學生)擁有學業繁重導致既有時間少、試錯成本高、學習反人性等諸多特點,一定程度上使得在線教育完成率低。二是上百人乃至上千人的大課居多,這是因為一對一教學無法產生規模經濟,做得越大可能利潤率越低,虧損越嚴重,難以做到差異化學習和因材施教。三是在知識生產、傳播與消費鏈條上還沒有實現較大突破,質量保證體系缺失、教學過程監管缺位等問題不容小覷。比如在以觀看人數決定收入的在線教育平臺上,一些教師選擇花樣翻新地吸引學生眼球,教學質量和效果就不再是其最為關注的問題。四是當在線教育平臺能提供的收入遠超學校時,如何保證在職教師教學精力不受擠佔,學校正常教學不受影響,成為亟需考慮的現實問題。

對K12教育受眾而言,由於低齡化等原因,家長往往為其決策代言人,一定程度上使得在線教育對其而言是被動的接受,而非主動的選擇。另一方面,教育是以生命影響生命,是用靈魂碰撞靈魂的過程,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真實感受的影響要遠遠生動於冷冰冰的顯示器。如果在線教育內容不能做到豐富化和個性化,不能形成對學生學習價值可控的正向引導,則難以喚起學生真正的學習興趣,也很難達成教學結果的正向輸出——成績提升。對中國家長而言,在為孩子學習投資時,短期內可能會選擇免費或價廉的在線教育產品,但最終還是會為真正能提高孩子學習能力的產品服務買單。對學校和教師而言,在線教育內容需要其持續供給優質師資進行生產。另一方面,K12在線教育不能僅僅在家庭教育和學生的碎片化時間縫隙裡生長,而是要真正融入課堂教學的土壤,只有學校和全體教師共同探索“有效的教”與“有意義的學”,才能讓學生學有所得的同時,推動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在最大範圍內的流動共享。對地方教育部門而言,需要探索改革“互聯網+”時代公共教育服務新範式,提升教育生態系統的生態承載力,讓學生和家長、學校、教育培訓機構同時收穫學習效果最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