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是在什麼時代背景下提出的思想?

誠摯人生為夢啟航


一、關於“師夷長技以制夷”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魏源在其著作《海國圖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張

提出背景是清朝在鴉片戰爭中戰敗,魏源等有識之士有感於在西方人的堅船利炮面前,中國的軍事與技術都已經大大落後,如果不盡快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未來將面臨更大的危機。

1842年《海國圖志》問世,作者魏源在該書《原敘》中指出著書目的:“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

所謂“師夷”主要是指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在軍事技術上的一套長處,而“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魏源不僅主張從西洋購買船炮,而且更強調引進西方的先進工業技術,由自己製造船炮。所謂“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敵制勝。在這個主張裡,師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

通過“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魏源明確地把是否學習西方國家“長技”提高到能否戰勝外國侵略者的高度來認識,他強調指出,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這個主張表現出了一種光輝的愛國主義思想,向處於巨大變故中的中國人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新課題。這一思想後來成為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源頭,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實踐意義上,它是後來洋務運動甚至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運動的先聲。

二、關於“師夷長技以自強”

這一說法是對洋務派系列主張的概括總結,也是洋務運動的最主要口號,最早可見於恭親王奕訢的奏章。

1860年後,曾國藩、李鴻章等重臣先後提出要學習西方技術,造炮製船,以維護清朝統治。恭親王結合曾、李等人意見,在奏摺裡提出要學習西方技術,做到“我能自強,可以彼此相安。”

提出背景是清朝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慘敗,北京淪陷,皇帝避禍承德避暑山莊,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清朝最終與英法等國簽訂《北京條約》,清朝遭遇到建國以來最大失敗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歷史課肖老師


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句話最早是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所提出,這是在他1842年所著的《海夷圖志》中所提出。

魏源曾經為江蘇巡撫幕僚,所以他對西方思想有一定的瞭解,同時魏源與大清第一位睜眼看世界的高層官員林則徐是至交好友,他和林則徐對西方先進的科技深為歎服,所以他們倆都是極力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人。

清政府在什麼背景下開始重視師夷長技以制夷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的先進武器打醒了夢中的清朝人,這時期有識之士開始重視西方世界的先進科技,比如林則徐和魏源等人,他們是最先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但是當時的清政府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火燒圓明園之後,咸豐帝在火燒圓明園之後第二年去世,其子同治繼位,咸豐帝死後不到半年,慈禧發動政變肅清了咸豐帝臨死時遺留的肅順等八大顧命大臣,慈禧徹底掌握了實權。

慈禧畢竟歷經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火燒圓明園,她是深深地被西方列強的先進武器打怕了,而此時國內還爆發著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國起義,所以慈禧決定聽從以恭親王奕訢、李鴻章等人為首的洋務派大臣,舉行洋務運動,這時期建立的安慶內軍械所就是標誌著洋務運動的開始,而洋務大臣們借鑑了魏源和林則徐的思想,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

其實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不是像日本的明治維新一樣進行根本體制的改革,只是單純的學習皮毛,慈禧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洋人的先進武器自衛和消滅太平天國起義,更多的是為了藉助西方先進武器消滅太平天國。

所以最開始清政府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不單純是為了對付洋人,更主要是對付自己人,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帶有侷限性的思想

其實魏源最初的思想理念並不是單純的希望清政府能學習西方的皮毛,更多的是希望借鑑學習西方一切優秀的東西,包括制度和體制,這才是林則徐和魏源最初的思想觀點。

但是這個思想到了洋務派手裡,它就變得侷限性很強了,因為它的最終目的只是模仿學習西方的先進武器,而沒有想過從根本制度上進行改變。

其實這個侷限性也說明了以奕訢和李鴻章等洋務派大臣為首的封建貴族有識之士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慈禧的目的很單純就是自衛和剿滅太平天國起義,保障封建貴族的利益不受損,而她在支持的洋務運動之下一旦遇到任何封建保守派的阻力或者深化革新妨礙了封建貴族的利益,她就會立刻喊停,她一喊停,洋務大臣的軟弱性妥協性就表露無疑。

洋務運動在這種情況下根本無法深入開展,註定它只能抄襲西方的皮毛。所以幾乎同時期開展向西方學習的沙俄帝國和日本都能在最後超越清政府,成為世界強國之一。

寫在最後

愚昧無知且權力慾滔天的慈禧太后註定無法帶領清政府走向富強,即使他們喊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這也只限於是口號,沒有帶來一些真正的變革,所以沒有變革,清政府不可能變強。

依舊在清政府這些封建貴族愚昧的統治下,清政府迅速走向衰敗是必然,其實也不能完全怪奕訢和李鴻章等洋務大臣的軟弱和妥協,因為他們確實不是真正的掌權者,他們承受的是來自封建貴族各方面的壓力,而慈禧太后在這壓力強大情況下往往是喊停,所以他們不妥協沒有別的辦法。

因此在30多年以後檢驗洋務運動成果的甲午戰爭中,清政府主事者是以慈禧為首的封建貴族官僚主義,而日本卻是具有革新意識和改革精神的明治天皇,所以清政府豈能不敗,甲午之敗也註定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終歸只是一個口號,它的思想精髓並沒有真正讓當時愚昧無知的封建貴族重視起來,所以清政府一敗再敗,各種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因此師夷長技以制夷也徹底被孫中山先生等革命志士視為幻想,因為這個幻想最初規劃的很好,但是事態發展中封建貴族並不是能跟著這個幻想走,所以孫中山先生提倡必須革命,把這些封建貴族的命徹底革除,讓他們退出權力中心,讓真正的有識之士掌握權力,才能徹底改變中國,讓中國強盛。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


小島知風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禁菸欽差大臣林則徐是第一個倡導借鑑西方思想的人,他命人翻譯澳門、新加坡和印度的報紙,收集西洋地理、歷史、政治和法律方面的情報。在他的倡議下,瓦泰爾《國際法》 中的某些章節翻譯了過來, 慕瑞(Murray)著《世界地理大全》 (Cyclopaedia(C,of Geography)中的部分章節也在 1841 年譯成 了中文,冠以《四洲志》的書名。



藉助這些關於西方的粗淺知識, 林則徐對英國的力量稍起敬意。他購買了二百門洋炮加強廣州城 防,並命人翻譯西式鑄炮手冊,這些事實即可表明,他敏銳地意 識到了夷人器械之精良,以及中國瞭解其秘密的需要。

鴉片戰爭的敗績,被中國的大多數士大夫說成是歷史的偶然事件。但是,少數一些與林則徐結交或受他影響的學者卻高瞻遠 矚,意識到中國與外部世界關係中的一個新時代已經來臨,當中 最著名的是魏源(1794-1856 年)。林則徐曾將關於外國情況的一應數據轉交給他。魏源在 1844 年將這些資料編纂成一部共五十卷的大部頭著作,名為『海國圖志』 。



這部著作的目的清楚地表 達在該書的序言中:『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 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

該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略述西洋列國的歷史、地理和晚近政治局勢;第二部分是 關於洋炮的鑄造和使用;第三部分為造船、開礦及西洋實用工藝的林林總總描述;第四部分為魏源及其同時代人提出的如何對付 西洋的建議。該書是關於西方的第一部重要的中文著作。

其它一些開創性的著作包括,一部盛詞讚揚美國政治制度的敘述性書作,名曰《合眾國說》,及一部研究晚近外夷侵擾中華之情形的著作, 叫《夷氛聞記》,這兩本書均由梁廷桐撰寫。



隨 後出現了一部由徐繼畲(she)撰寫的著名世界地理著作《瀛環志略》及何秋濤撰寫的一部略述俄羅斯及其它北方國家之地理、歷史和政治的宏作、八十卷的《朔方備乘》。除最後一種外,各部著作都 強調加強海防以抵禦西洋海國的重要性。



他們的核心觀念是,只 要中國發展起充足的沿海防禦, 它就能不受制於來自海上的敵 人。他們並不暸解或承認這樣的事實,就是受方興未艾的民族主義、資本主義及迅猛工業化驅使的歐美之海外擴張,是很難被中國的地方性防禦遏止住的。這個研究西方的初始階段只是圍繞著海防的狹窄主題兜圈子,而且這些身為民間學者的編著也對清廷影響不大。

1860 年的戰敗更猛烈地震撼了學界和官場中人物,曾一度與林則徐交往的馮桂芬(1809-1874 年)率先倡導『自強』主張。在 他寫於 1860-1861 年間的名著《校芬廬抗議》中,他非常現 實地指出,中國以往所知的舊世界與已經強壓過來的新世界之間有巨大差別,所以極力主張中國應採納西洋的船艦火炮、在通商口岸開設船塢和槍械製造廠。



他更斷言,既然像日本那樣的小國 都感到需要按西洋模式加強自身,那中國就更應發憤圖強了!考慮到新近與西洋列強締結的和約,馮桂芬警告說,中國必須利用 這個天賜良機來加強自己,否則將為丟失機遇而後悔不已。至於魏源所倡的以夷制夷之思想,馮桂芬認為這絕無可能;夷語的難 懂及不瞭解夷人的習慣, 將妨礙中國在夷人之間行離間挑唆之 計。『魏源唯一言成理,曰師夷長技以制夷』, 造句名言代表了 1861-1895 年間『自強運動』的精神動力。


常棣tandy


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制強是魏源在其著作《海國圖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張。1842年《海國圖志》問世,作者魏源在該書《原敘》中指出著書目的:“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所謂“師夷”主要是指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在軍事技術上的一套長處,而“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魏源不僅主張從西洋購買船炮,而且更強調引進西方的先進工業技術,由自己製造船炮。所謂“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敵制勝。在這個主張裡,師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通過“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魏源明確地把是否學習西方國家“長技”提高到能否戰勝外國侵略者的高度來認識,他強調指出,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這個主張表現出了一種光輝的愛國主義思想,向處於巨大變故中的中國人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新課題。

這一思想後來成為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源頭,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實踐意義上,它是後來洋務運動甚至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運動的先聲。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簽訂屈辱的《天津條約》後,這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便更加深入人心,清政府便開始學習西方器物,可惜只學習西方器物,最後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以失敗告終。





愛好歷史的小勝同學


產生原因: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的統治階級對如何解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分裂稱為「洋務派」與「頑固派」,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的工商業的手段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改良運動「洋務運動」。
持續時間:1861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


產生過程
1860年12月曾國藩上奏摺說,目前借外國力量助剿、運糧,可減少暫時的憂慮;將來學習外國技藝,造炮製船,還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對上述看法加以發揮,主張購外國船炮,訪求能人巧匠,先演習,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成為官民通行之物,那時可以剿發(指太平軍)、捻(捻軍),勤遠略,這是救時第一要務(《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4卷,第11頁)。1862年李鴻章到上海後,得到外國侵略者幫助訓練洋炮隊、設洋炮局。他認為,清軍作戰往往數倍於外敵,仍不能勝,原因在武器不行,槍炮寙(yǔ)濫,如能使火器與西洋相埒,則“平中國有餘,敵外國亦無不足”,今起重視,最後可達自主 (《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第3卷)。奕欣看到曾李兩人學造外國船炮,決定派員前往學習,在奏摺中說,治國要做到自強,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我能自強,可以彼此相安”《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
奕訢等人認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進一些西洋先進技術,可以鎮壓人民,可以自主自強,封建統治便可長治久安,並認為籌辦洋務,必定能得到列強的支持。
以大學士倭仁為首的頑固派,高唱“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冑,禮義為幹櫓”,抵禦外侮。他們攻擊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是“陳甚高,持論甚正”,然而“以禮義為幹櫓,以忠信為甲冑,無益於自強實際。二三十年來,中外臣僚正由於未得制敵之要,徒以空言塞責,以致釀成庚申之變”。洋務派與頑固派互相攻擊,鬥爭十分激烈。總理衙門是推動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但洋務派勢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實權的總督和巡撫。慈禧明白,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要保持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擁有實力並得到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所以她暫採取了支持洋務派的策略。

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軍械所,任用中國工匠,仿製西式槍炮,是中國最早的近代軍事工業。從1862年起,用三年時間研製成功的我國第一艘輪船“黃鵠”號。洋務運動後期,洋務派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民用工業。下面的這份時間表,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洋務運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內容:1861年,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是清政府新設立的外交機構。1862年,在北京設立專門培養翻譯翻譯人員的“同文館”,這是清代最早的“洋務學堂”(1902年併入京師大學堂)。1863年,在上海設立“廣方言館”;第二年又在廣州設立一個“廣方言館”。“廣方言館”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於培養通曉外語的人才。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內設翻譯館;同年,又在南京建立金陵機器製造局。1866年,在福州建立馬尾船政局。1870年,在天津建立軍火機器總局(後改名為北洋機器製造局)。1872年,在上海建立輪船招商局;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出洋,由容閎指導選派。1875年,建議在各省設立洋學堂;創立科舉考試中“洋務進取”一項。1878年,在蘭州建立蘭州織呢局,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家機器毛紡織廠。1880年,在上海建立機器織布局,這是中國最早的機器棉紡織廠;同年,在天津設立京師學堂,購置軍艦;設立南北電報局。1881年,設立開平礦務局。1882年,建立旅順軍港。1885年,清政府新設立了海軍衙門;在天津設陸軍武備學堂。1890年,在漢陽建立湖北槍炮廠;在湖北,江西設立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以上這些當然不是完整的洋務運動內容,而僅是列舉了一些最重要,也最有代表性的內容,實際上當時小一點的廠礦企業還有不少。安慶內軍械所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創設的製造近代武器的軍事工業,也是洋務派創辦的仿製西式武器的第一個軍事工業。主要製造子彈、火藥、炸炮等。“內”,表示這個軍械所屬於安慶軍內的設置。1864年,湘軍攻陷南京後,該廠由安慶遷到南京,改名為金陵機械製造局。江南製造總局又稱江南製造局,1865年由李鴻章在上海創辦。1867年,由虹口遷至高昌廟,經過不斷擴充成為清政府最大的軍事工業。該廠技術和機械設備主要依靠外國,除製造槍炮彈藥外,也製造機器和修造輪船。1905年造船部分獨立,稱“江南船塢”,兵工廠部分人稱制造局。後分別改稱“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廠”。福州船政局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經營的設備最齊全的新式造船廠。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聘用外國人擔任技師。主要由鐵場、船場和學堂三部分組成,1884年馬尾海戰中遭到嚴重破壞。後雖經恢復但大不如前,辛亥革命後,改稱海軍造船所。漢陽鐵廠1889年春,兩廣總督張之洞籌劃在廣州建立鍊鐵廠,同年他調任湖廣總督,籌辦的鍊鐵廠也隨遷漢陽,1890年在大別山下動工興建,1893年漢陽鐵廠基本完工,共有六個大廠,四個小廠,鍊鐵爐兩座。1894年投產,開始均為官辦,從籌辦起至1895年,共用經費五百八十餘萬兩。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因無力籌措經費,於1896年改為“官督商辦”。辛亥革命前夕,漢陽鐵廠工人約三千人,每年出鋼七萬噸。抗日戰爭時期,漢陽鐵廠部分設備被國民黨政府遷往重慶成立大渡口鋼鐵廠。解放後收歸人民所有。輪船招商局簡稱“招商局”。中國最早設立的輪船航運企業。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鴻章招商籌辦。1873年1月成立。總局設上海,分局設煙臺、漢口、天津、福州、廣州、香港以及橫濱、神戶、呂宋、新加坡等地。1885年(光緒十一年)改為官督商辦。1909年(宣統元年)歸郵傳部管轄。1912年改為商辦,更名商辦招商局輪船公司,後又改稱商辦招商輪船有限公司。1932年國民黨政府收歸國營,更名國營招商局,歸屬交通部。抗日戰爭期間,總局先遷香港,後移重慶。戰後遷回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萬餘噸。1948年成立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稱中國人民輪船總公司,香港仍沿舊稱。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天津機器製造局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是中國第一家近代輪船公司,也是洋務派興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它成立時買輪船3艘,到1877年收買了美國旗昌輪船公司,擁有輪船30多艘,形成一支實力較強的商船隊。中國海軍新式軍艦“南琛”號北洋海軍實力最為雄厚。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組成,擁有軍艦25艘,官兵4000多人,由淮軍將領丁汝昌任海軍提督。與此同時,旅順口和威海衛兩個海軍基地竣工,整個北洋海防體系的建設宣告完成。李鴻章得意地說:北洋海軍“聲勢已壯……入可以駐守遼渤,出可以援應他處,輔以各炮臺陸軍駐守,良足拱衛京畿。”為適應洋務運動的需要,洋務派還舉辦了京師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一些新式學堂,培養翻譯人材、軍事人材和科技人材;又先派幾批留學生出國深造。同文館的建立我國曆史上很早就有人從事翻譯工作,但正式設立外語學校卻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的同文館。在清政府與外國訂立《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時,竟連一個懂得外文的中國人都找不到,任憑侵略者的矇騙。1861年奕訢奏請設立外語學校,培養外語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師同文館”。學員學習漢文外,主要學習外文。聘有外籍教師英國人包爾騰,法國人司默靈、畢利幹,俄人柏林,美國人丁韙良、傅蘭雅、海靈敦等先後任教。丁韙良從1869年任總教習,總管教務達30年。總稅務司赫德兼任監察官,實際控制了經費和人事大權。同文館完全按正規學校來辦,陸續開設英文館、俄文館、德文館和東文(日文)館。只招收13、14歲以下八旗子弟,後又招收15—25歲的滿漢學員,也招收不限年齡的滿漢學員。學習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為兩種: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學、測地等科的學生學制8年;一是年齡稍大、僅借中文譯本學習天文、化學、測地等科的學生,學制5年。1867年時增設算學、化學、萬國公法、醫學生理、天文、物理、外國史地等。學生最多時達120人。畢業生大多任清政府譯員、外交官員和其他洋務機構官員。設有印刷所,翻譯印《萬國公法》及數理化和文史等方面書籍。1902年同文館併入京師大學堂。結局影響及原因失敗原因 :洋務運動在當時的中國,其失敗命運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在不觸動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務派試圖利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長處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這種手段和基礎的矛盾,使洋務運動註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時,洋務運動處處受到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從而加大了洋務運動開展的阻力。第二,洋務派本身的階級侷限性,決定了他們既是近代工業的創辦者和經營者,也是其摧殘者和破壞者,其封建衙門和官僚式的體制,必定導致洋務企業的失敗。第三,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是抵禦外侮,但洋務派在主持外交活動中,堅持“外須和戎”,對外妥協投降,他們所創辦的近代企業有抵禦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卻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甲午戰爭,洋務派標榜的“求強”“求富”目標未能實現,洋務運動基本失敗。洋務派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希望利用先進的技術維護封建統治,改革不觸動封建制度。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但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未能挽救在對外戰爭中失敗的命運和阻止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但是,它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工業,培養了一批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洋務運動的性質是:自上而下的統治階級自救運動。[編輯本段]洋務運動的評價洋務派興辦近代工業初時是把“平中國” 和“敵外國”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國內階級矛盾,後者反映了清朝統治者同外國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統治者處在“內憂” 與“外患”頻仍之時,洋務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強,共同鎮壓人民,才能維持其搖搖欲墜的政權。所以洋務運動實踐的結果必然否定了“敵外國”。如果說洋務運動是一場改革,那麼它只能是沿著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這一點在所有列強都願意支持辦洋務的事實上得到證明。李鴻章說淮軍遇到“內地賊匪”,自信能取勝,遇到外國進攻,“勝負即不可知”。洋務大員丁日昌說,他的船炮“可以靖內匪,不能御外侮”。洋務運動進行了30年,並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卻在“自強”“求富” 的口號下,養肥了我國第一代軍閥集團。洋務派主觀上並不希望中國出現資本主義,甚至在其創辦民用工業之時,一再表示不允許私人創辦同類企業,對資本主義的產生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但由於洋務派在中國封建制度下,引進了同封建生產關係所不相容的新的生產力——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必然在客觀上加速了封建生產關係的瓦解,從而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這是不以洋務派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洋務派辦民用工業,為了解決資金問題,採取“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的方式,吸收私人資本。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資本主義因素。從70年代開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資於近代民用工業,終於使中國有了一點先進的生產能力,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也就促進了資產階級的出現和無產階級隊伍的擴大。實際上,洋務運動是一次徹底失敗的運動,他沒有能讓中國走向資本主義,僅僅是為了維護搖搖欲墜的滿清政府的腐敗統治,正因為這種階級侷限性,而讓洋務運動最終成為了一次徹底失敗的運動。此外,洋務派同頑固派的論爭及其對頑固派的不徹底的批判,多少動搖了恪守祖訓的傳統及綱常名教的絕對權威地位,對於學習西方,開了好的風氣。又由於洋務派組織翻譯了不少外國科技書籍,派遣不同年齡和資歷的留學生,因而培養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紹西方社會科學知識,對於促進民主思想的傳播,也起到開一代風氣的拓荒作用。在此基礎上,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從洋務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國早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最後,洋務民用工業的興辦,部分地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如 1872年李鴻章創辦輪船招商局,使“內江外海之利,不致為洋人盡佔”,三年多時間,外輪損失一千三百多萬兩,美國旗昌行因不堪賠累,被招商局歸井。湖北官織布局開織後,江漢關進口洋布每年減少十萬多匹。中國資本能挫敗洋商,這在當時曾被視為“創見之事”。[編輯本段]洋務運動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爭論的焦點是,洋務運動對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是起促進作用還是起延緩作用,由此,形成了針鋒相對的兩種意見。1.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持此論者有祁龍威(當時署名“漢聲”)、牟安世等人。祁龍威認為:洋務運動“促進中國社會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依據有二:首先,“洋務運動所練的軍隊及所舉辦的軍事工業,都具有半殖民地化的特徵。第一,受外國侵略者所控制,成為西方資產階級銷售過剩軍用器材,吮吸中國人民脂膏的‘好場所’;第二,只能夠用以鎮壓國內人民革命,而不能夠用以抵抗外國侵略”。其次,“洋務派發展的經濟企業,先是‘官辦’,後有‘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經營管理之權,操之於‘官’,直接與封建政權相聯繫,為封建統治服務。這些企業在經濟上和技術上都對外國資本有緊密的依附關係,為西方資產階級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增開了‘方便之門’。這就決定了它們的性質,乃是具有封建性、買辦性的官僚資本主義”。牟安世認為:洋務運動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過程。首先,“在洋務運動時期,商埠由五口通商發展到三十六口通商。他們遍佈中國沿海和邊疆,並在不同程度上深入到中國內地”。這“實際上說明了不平等條約的網羅的擴大和中國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其次,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在這期間加強了他控制中國財政大權,洋務派在這個時期的外交活動也處處依賴洋人,執行賣國投降政策”。再次,“進出口貿易在不等價交換條件下逆差越來越大”,嚴重影響了國計民生。總之,“洋務運動時期乃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洋務運動並沒有延緩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而是加速了它”。2.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此說以孔令仁、李時嶽、胡濱為代表。孔令仁認為:洋務運動對中國半殖民地化起了延緩的作用。因為:中國之所以會淪為半殖民地,“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打進中國的外來侵略者勢力太強了,另一是中國太落後”。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淪為半殖民地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認為淪為殖民地、遭到瓜分也是可能的。在這種厄運面前,各階級都有自己的態度”。“洋務派在抵抗態度上沒有廣大人民堅決,但他們搞洋務,發展資本主義,講求富強之術,改良軍備,從長遠觀點來看,實在是抵抗外國侵略的有效方法,根本方法”,雖然由於各方面原因“大大削弱了它的成績。但通過洋務運動,中國畢竟建立了一支新式軍隊,出現了一批近代企業,這支軍隊在抵抗外國軍事侵略上是出過一些力的,這些近代企業在抵抗外國經濟侵略上也起過一些積極作用。所以,我認為洋務派對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作用,不是像清政府及頑固派那樣起了推進作用,而是像廣大人民那樣起了延緩的作用”。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師夷長技以制夷提出的歷史背景:

1.政治: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主權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經濟:外國殖民地強制打開中國的大門,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挑戰.

3.思想:一些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開始向西方尋求強國禦侮之道,提倡向西方學習.

4.文化:基於社會轉型的複雜背景,在文化選擇上表現出自省式的文化反思,改良化的文化策略以及功利性的文化求索理念.


看我的帽子漂亮嗎YD


中國近代史是一段侵略與反侵略的歷史,“師夷長技以制夷”與“師夷長技以自強”這兩種思想都是在西方國家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並對中國進行殖民掠奪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

不過,由於提出兩種思想的時間與人物不同,兩種思想的具體內涵與目的也有所區別,因此兩者的具體背景也存在差異

所以題主的這個問題,可以細分為兩個問題來回答。

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時代背景:鴉片戰爭的爆發與“救亡圖存”的吶喊

英國工業革命的進行,導致其對原料與市場需求激增,於是英國將目光鎖定到處於“落日餘暉”中的清朝。

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並被迫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由獨立的主權國家,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並由此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

國家的領土、經濟、司法等主權遭到破壞,國家面臨滅亡的危機。一些開明的知識分子開始尋求抵禦外辱並“救亡圖存”的方法,魏源便是典型的代表。

感於時事的魏源於1842年寫作《海國圖志》一書,在敘言中寫到此書的寫作目的是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並與西方對抗。

“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海國圖志·敘》

  • 這裡要提到的一點是,“夷”這個字明顯帶有貶義,指的是西方列強。此時的西方軍事優於中國,而中國仍將其視作“夷”,這是由於深受中國傳統“夷夏觀”的影響。“夷夏觀”下,中國是“天朝上國”,其他國家則是類似中國四周的“夷”狄。

也正式由於“夷夏觀”的影響,儘管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學習技術的進步思想,當時連同清朝統治者在內的絕大部分中國人,卻不認為中國應該向西方學習,於是,這一思想並未得到實踐。

而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得到實踐,則是在之後的洋務運動中,也就是我要講的下一個問題。

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時代背景:清政府的“內憂外患”與自救運動

鴉片戰爭後,由於英國的利益沒有得到滿足,英法聯軍便以修約被拒為藉口再次挑起戰爭,也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面對列強的再次入侵,清政府仍舊戰敗並簽下喪權辱國的條約。此時的國內也爆發了反清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與捻軍起義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背景下,地主階級洋務派開始站出來,主張向西方學習軍事器物,“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也就是通過“師夷”,對內鎮壓太平軍與捻軍,對外抵抗列強的侵略,並達到挽救清王朝的最終目的。

“馭夷之道,貴識夷情。目前資夷力以助剿濟運,得紓一時之憂;將來師夷智以造炮製船,尤可期永遠之利”《曾國藩全集》

然而,儘管隨著社會危機的加深,洋務派繼承了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並將之發展為“師夷長技以自強”,並付諸於實踐,清政府的自救運動並未成功。


亦喃文史


兩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分化成了洋務派和保守派,其中洋務派主張師夷之常以制夷,也就是學習西方的科技以達到壓制西方的人目的。但這樣的目的是不可能實現的,跟師傅學最好的情況是達到與師傅同樣的水平,而且師傅所能教你的只是現在師傅所知道的,師傅再有什麼進步和心得就去不能學到了。我們知道西方的科技是在不斷的發展的,學到西方發展的精髓才某會實現發展自己的目標。什麼是西方先進的精髓?至少一點是西方不認為某種知識是至高無上的,而洋務派卻採取了折中的中學為主西學為輔指導思想,當把中學抬高到高尚的地位怎麼能學好西方先進的東西?





秋葉翁


1840-1842年第一鴉片戰爭,英國以4000人的兵力踢開了擁有百萬大軍的中國國門。當時中國的一批先行者林則徐和魏源等人敏銳的察覺到中國的學技術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而日後國家間的競爭,科學技術起到決定性左右。為了喚醒國家和人民,魏源嘔心瀝血寫作了《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Y榮光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清軍在戰場上連連失利。當時愛國學者魏源聞訊後悲憤交加,在1841年3月,憤然棄筆從戎,投靠兩江總督、主戰派將領裕謙帳下,並跟隨其到定海前線參謀作戰。1842年他寫下了長達50卷的《海國圖志》,他在書中的序言裡闡述的非常清楚,那就是: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之後,在1847年—1848年間,他又逐步將《海國圖志》擴充到500卷之多。

1874年,李鴻章在《籌議海防折》中,形容大清帝國面臨著“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三千年未有之強敵”。

但據德國鐵血宰相脾斯麥的後人回憶,中國人關心的是如何買機器,如何買設備,而日本人關心的是西方的體制,教育和文化。

從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一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三十年間,國內基本安定,官僚求富求強,“洋務運動”轟轟烈烈,西方技術、資金和人才得以引進,新式海陸軍得以編練,一大批近代軍工企業、民用企業以及新式學校得以創辦,留學生也開始被派遣到海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