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衝射頻——巧治“帶狀皰疹性神經痛”

目前,醫療界的醫生同行們,以及社會上的很多病患對帶狀皰疹性神經痛的認識存在很大的誤區。一方面僅治療了帶狀皰疹,以為皰疹消退了,就痊癒了,卻遺留下燒灼樣、針刺樣、放電樣的疼痛;另一方面認為疼痛不是大問題,忍忍就過去了,忽視了對疼痛的正規系統治療的重要性。

頑固性帶狀皰疹性神經痛是最嚴重的神經病理性疼痛之一,頑固性帶狀皰疹性神經痛有“不死的癌症”的惡名,其疼痛程度和疼痛時間非正常人所能想象,疼痛呈燒灼樣、針刺樣、放電樣,持續時間長,發作頻繁,有的病人甚至一天發作數十次,每次發作數秒至數分鐘,同時伴有皮膚瘙癢,皮膚觸痛,不能穿衣,衣服碰到就會痛。還有的病人伴有爆發痛,發作時疼痛劇烈,甚至超過了生寶寶時的那種劇痛感,痛不欲生。長期忍受疼痛的折磨,很多病人都有精神抑鬱,甚至還有自殺的想法,嚴重影響日常工作生活。因此如果患有帶狀皰疹性神經痛,一定要積極儘早接受及時、全面、正規的系統治療,避免發展成帶狀皰疹後神經痛。一旦發展成頑固性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治療難度大幅調高,病情預後程度也不是非常理想。


脈衝射頻——巧治“帶狀皰疹性神經痛”

隨著科技的進步,對於難治性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我們也有了新的方法、新的技術,不再談虎色變,頑固性帶狀皰疹後神經痛也有了治癒的可能。一方面要採用基礎的藥物治療,如抗病毒、營養神經、止痛、增強抵抗力等基礎藥物治療,另一方面,我院疼痛科採用微創治療方法:CT引導下脊神經根背根神經節脈衝射頻術,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治療痛苦小,創傷小,安全性高,療效可觀。曾幫助很多頑固性帶狀皰疹性神經痛的患者解除疼痛,其中治療難度最大的是一名80高齡,有頑固性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病史近10年的老人。

帶狀皰疹性神經痛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引起的,好發於冬春季,VZV有親神經的特性,人類是VZV的惟一宿主。帶狀皰疹容易治癒,但其引起的疼痛卻非常麻煩,臨床上稱之為帶狀皰疹後神經痛,被國際疼痛學會列為最嚴重的神經病理性疼痛之一

帶狀皰疹性神經痛是指帶狀皰疹病人在出皰疹期間及皰疹癒合後出現的神經痛,包括了一個月內的急性(AHN)或三個月內的亞急性皰疹性神經痛 (SHN) 以及三個月後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PHN)。

這個病毒長期潛伏在感染者的背根神經節的神經元內,一旦抵抗力低下,身體素質弱時(如感冒、受涼、腫瘤、勞累等)這個病毒就抓住機會,突破了宿主的保護屏障,侵犯神經,並沿著神經纖維上行,使神經和皮膚髮生強烈的炎症反應,導致神經異常放電樣疼痛。所以一般是先疼痛2-3天,然後皮膚就冒出來很多紅斑、水皰。疼痛一般表現為放電樣、燒灼樣、針刺樣,有的患者伴有皮膚麻癢感,有的患者伴有痛覺超敏,衣服碰到就會疼。有的患者還有爆發痛,每次發作,疼痛劇烈,很多患者都伴有焦慮抑鬱。


脈衝射頻——巧治“帶狀皰疹性神經痛”

年齡越大,身體素質越差,疼痛程度越嚴重的病人發生後遺神經痛的可能性越大。據《2016 帶狀皰疹後神經痛診療中國專家共識》估計:60歲以上「帶狀皰疹」患者PHN發生率為65%,70歲以上「帶狀皰疹」患者PHN發生率為75%。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日益成為一類嚴重威脅老年人身體健康的疾病。

我們的原則是:早期、全面、足療程、聯合治療。常規治療包括藥物治療、神經阻滯、皮內注射、臭氧大自血療法等等方法。一般而言,經過上述治療手段,70-80%左右的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患者都能得到較好的控制。但要注意的是,帶狀皰疹性神經痛的最佳治療時間是帶狀皰疹發生後1個月以內,1個月至3個月治療的難度會明顯增加,而超過3個月後,治療難度顯著增加,極少數頑固性帶狀皰疹後神經痛,很難治癒。

脈衝射頻術

脈衝射頻術是一種神經調節治療,在CT引導下把“針”精準放在受累神經的背根神經節旁邊,通常使用頻率2Hz、電壓45V,電流持續時間20ms,間歇期480ms的脈衝式射頻電流進行治療,脈衝射頻可以影響感覺神經ATP代謝以及離子通道的功能,持續、可逆地抑制C纖維興奮性傳入,從而對相關神經的痛覺傳導起到阻斷作用。

脈衝射頻能反饋性調整神經的傳導物質或電流,或產生麻木樣感覺來覆蓋疼痛區域,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脈衝射頻對神經纖維結構無破壞作用,能改善疼痛,提高生活質量。治療後也較少發生感覺減退、痠痛、灼痛及運動神經損傷,較多的應用於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治療。


脈衝射頻——巧治“帶狀皰疹性神經痛”


脈衝射頻——巧治“帶狀皰疹性神經痛”

對於PHN這種頑固性疼痛,大家記住了:

※ 要早期診斷,早期開始治療。一出現紅斑丘疹,確診帶狀皰疹後,就應到疼痛科就診。

※ 常需要多種治療方法聯合治療才能有效治療,避免帶狀皰疹性神經痛發展成PHN。

※ 對頑固性PHN,需要多種藥物基礎治療,聯合微創手術治療,治療目標是緩解疼痛,改善睡眠和情感障礙,提高生活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