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是去是留,是主是副,不僅要聽民間聲音

英語是去是留,是主是副,不僅要聽民間聲音,更要著眼民族的未來!

改變英語的主角地位現在是最好的節點。


一是,新冠疫情讓更多人認識到科技的重要性。生物科學醫藥研究醫療技術設備研發都離不開理工類學科,更別說航天航母導彈等高精尖科技都離不了人才的培養。現在部分地區的高考方案,使得物理化學生物成了學生避之不及的科目,而這恰恰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的基礎科目。


二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讓我們知道自己丟了什麼。日本為武漢捐物所引用的古詩詞(大部分為在日華人書寫),又讓國人又一次受到拷問?英語的強勢換來傳統文化的削弱弱化,值得嗎?我們內心流著的血告訴我們,傳統文化需要傳承,民族的才是世界,所以傳統優秀文化不能丟。而現在又在提倡減負,如果增加傳統的知識課時量,肯定貴加重學生負擔。有加就應該有減,為了平衡,就從英語開始減吧。


現在部分省份高考改革後,總分150的英語變成一年兩考,使得英語成為凌駕於其他學科之上的“最重要”的科目,因為其是必考科目,學生別無選擇,只能通過犧牲一些其他科目的時間來備戰英語,可以說大部分學生花在物理化學生物上的時間總和也不一定比花在英語上的多。因為英語的主角光環在那裡,側重點也顯而易見。如果高考必考科目由語數英三門改為語數兩門或者中考高考英語分值降為50-80,那麼對於有利國家科技發展的學科必定是一件幸事。

英語的去留還是主副之爭依然是熱點。


對於英語的熱議,由來已久。特別是2017年李光宇先生與俞洪敏董事長對於英語去留的不同看法,又一次引發了全民討論。(具體見下圖新聞報道)


英語之爭留給我們的思考。


不可否認,在改革發放之初和國家的發展進程中,英語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與我國迅速與世界接軌,也讓更多的人走出了國門見識了新世界。

但時過境遷,英語的最初使命是否已經完成?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中文在國外的興起,三駕馬車之一的英語是否可以隱退?


與時俱進的新思路,也讓我們有機會思考高考必考科目是否依舊舊瓶裝舊酒?

新疫情下,我們的高考也應該適時轉向,英語應該讓出更多的時間和空給化學物理生物語文?


英語退出必考科目,成為選考科目,或者分值弱化,這對小學初中高中的教學改革、大學教學、科學研究、職稱評定是否會產生積極影響?


國家是該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聽聽民意,科技才是國家永恆的動力,別忘了語言的基礎功能就是交流。


英語是到時候作出讓位了。


放在上世紀來論,我不會提出英語退出必考科目的觀點,因為時機不成熟。而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中國文化在國外的興起,英語退出必考地位成為選考的配角,是可以提上討論的議程了,因為這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未來。


英語的初期使命基本達成。上世紀80年代,改革之初,為了瞭解世界也讓世界瞭解中國,英語被推上了前臺。高考中,英語從30的分值升級為100分,到如今成為必考科目,並且部分省份的英語分值變為150分。可以說英語貫穿高考40年,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現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努力下,我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國的國際地位也是節節高升,更多的國人走向了世界,可以說英語的初期使命已經基本達成。那麼英語在教育中的地位都應該隨之改變,教學重點應該向技術應用型學科轉移。


英語的語用性質依然沒變。英語是一種語言交流工具,這個是大家的共識。但語言這種功能,需要的是環境,可以說我們國式英語大多都是啞巴英語,甚至很多考了六級的非專業學子到國外初期生活只能靠比劃、表情和肢體表達想法,想想學了15年的英語是這樣的結果,不禁啞然。當然在英國美國待上一年半載,為了生活生存,你的英語表達能力不會比國內六級的人差。不少在國內的老外,不僅會說中文,連本地的方言都說得賊溜,你不看他那張臉,你定會把他當老鄉。這說明什麼,環境決定你的外語能力。


科技讓語言不再是障礙。現在科技這麼發達,同聲傳譯已經實現,速賣通等商務平臺都已經實現了通過翻譯軟件與外國商人做生意的功能。英語作為語言交流工具的功能已經基本實現,還在讓中國學生花將近四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的時間學習補習一門語言課程,值得考量。


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做。部分反對英語退出必考科目者,一是他們認為沒有英語就無法認識世界。其實外國的第一手資訊已經有一批專業的人在做,各種新媒體和媒體從業者已經讓我們不需要英語這媒介就可以及時地瞭解世界,真是“一網在手,天下知曉”。二是他們認為國內做研究要通過外文雜誌網站了解外國前沿新知。


要了解外國前沿新知,這個我們絕對支持。分工越來越精細化的時代,專業的事還是專業的人來做,利用國家已有的翻譯部門和組織完全可以實現外國知識的中文化,這樣可以讓專業的人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物理化學生物航空航天等前沿科學領域,心無旁騖地做好工作。而喜歡英語的英語人才也可以有用武之地,讓自己的腦後生出光環。看看鄰國諾獎獲得者有幾個是英語好手,因為他們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鍥而不捨地工作,他們知道什麼事該自己做,該怎麼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領域,才會釋放出無限的效能。


英語弱化可以發掘偏才。在我們的身邊,學科短腿的學生不少,特別是英語讓不少偏才專才止步於初高中。英語的強化,就是其他學科地位的弱化,像語文不少學生都學得不上不下,一知半解。弱化英語,應該是利大於弊。


高考對我國選拔人才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為了多層次多角度選拔可用之才,高考選拔的模式可以更多樣多途徑。其實高考也不一定要定語數英為必考科目,不如交給學生選擇。把學習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把興趣的決定權交給學生,儘可能做到因材而學,這樣才會主動自覺地學,畢竟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在自己有興趣的科目上學,在自己有特長的領域工作,何愁科技不興,何愁國家不強。


最後想說幾點:

英語存廢之爭的背後,實質是憂國之心。


促進國家發展進步的,不是英語,而是科技創新。


捍衛國家國際地位和主權的,不是英語,而是靠科技支撐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