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的角度看待时间:你真的了解我们所渡过的每一天吗?

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余世存 《时间之书》

人的这一生,应当对很多事保持敬畏,对生命保持敬畏,对大自然保持敬畏,以及,对时间保持敬畏。《时间之书》是一本与时间有关的,从天文地理、人文社科、物候民俗等多个方面,贯穿古今"全面"介绍二十四节气的书。

从古典的角度看待时间:你真的了解我们所渡过的每一天吗?

看到我在全面二字上打的引号的朋友,应当能够嗅出其中的一些不一般,因为这本书不同于我之前推荐过的所有书籍,这是一本没有太多文学价值的书。是的,你没看错,这是一本没有太多文学价值的书,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这却是一本挺不错的素材书。

从古典的角度看待时间:你真的了解我们所渡过的每一天吗?

我对一些民俗以及历史相关的东西向来感兴趣,举几个例子,三月三我会去采荠菜煮鸡蛋,端午时我一定要吃粽子,中秋会去赏桂赏月吃月饼,元日一定要煮一锅暖暖的汤圆。小学时在老师的要求下背了节气歌,虽然当时年少不懂事,但却从一个个的节气名称中读出了一种奇特的美感,促使我读这本书的根本也来源于此。

从古典的角度看待时间:你真的了解我们所渡过的每一天吗?

这本书的推荐语是:"作者对每一节气的介绍,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对二十四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意义,在中国人千百年间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做了精彩的介绍。"如果从这方面来看,那我无疑是有些失望的。

每一个节气都是用着同样的套路,开篇先介绍太阳角度,然后就是大量引用语的堆砌,包括但不限于农谚、俗语、还有各种《易经》上的内容节选。

从古典的角度看待时间:你真的了解我们所渡过的每一天吗?

举个例子吧,书中有这么一段:"阴阳符号也体现了锅盖、鼎锅、支撑的灶架、柴火。我相信中国的先哲因此而把此一时空命名为火风鼎卦。南京、武汉、重庆被称为中国的三大火炉,即是说它们在此时空中的鼎炉中经受蒸、晒、烧烤。先哲对鼎卦的理解是,"革物者莫若鼎"。鼎象征着新生,象征着权力,代表了权威富贵,象征着创造。"

说实话我真没看到这一段文字的内在联系在那,不就是一个强行拼凑吗?后面甚至扯到美洲扯到新大陆,扯到问鼎中原上去了,这样的内容属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从古典的角度看待时间:你真的了解我们所渡过的每一天吗?

估计有人要问了,既然这本书缺点这么明显,为什么还要推荐?开头说的很明白,因为可以当成是一本很不错的素材书来使用。不得不承认的是,《时间之书》中对于一些文言文的引用,的确涉及到了古代跟节气有关的生产、种植、生活各方面,可以看得出作者的确是在搜集资料上面下了功夫的。

从古典的角度看待时间:你真的了解我们所渡过的每一天吗?

我看这书的时候,基本是将其当一个"目录"来用,一个节气一个节气去看,挑选里面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内容。比如:"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这是我之前未曾听闻过的,我便对照着去搜索夏至真的有吃面这种习俗吗?这样可以又多了解到了一些冷门的民俗风情。

从古典的角度看待时间:你真的了解我们所渡过的每一天吗?

这本书中的大量引用古文的内容,注定了这不是一本可以一下子读完的书,它需要我们以时间为单位,去感受大自然在时间流淌下的演变,去领悟到底何为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不论是书也好,亦或者是其它事物也好,不要用单一的眼光去看待。

论文就一定得从头到尾都是创新点,才算是一篇好论文吗?不一定。如果能够很好的将他人的理论整合概述,再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不就成为了站在巨人肩膀上能眺望到更远处的那个人吗?

从古典的角度看待时间:你真的了解我们所渡过的每一天吗?

第2导师论文辅导,一对一线上论文教育开创者。不在意你的基础,不在意你的文笔,只要你想学论文,我们总能为你打造出最适合你的学习之路。现在做学习该做的事,毕业自有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