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是下一個微信嗎?

社交的壽命

作為一名資深(其實是老)的互聯網用戶,我經歷了豆瓣社區,天涯,Chinaren,MSN,Myspace,人人網,開心網。這些名字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可能過於陌生了,因為它們已經大部分不存在了。後來才出現了微博、米聊和微信。

好像每個產品都有一個衰減的曲線,物極必反,無一例外。哪怕盛極一時如同開心網,也不可避免地謝幕。

幾年前,微博曾經掛過一次,詐屍重生的原因主要是沒有下一代的信息載體來承接它的離去。

而微信呢,因為其謹慎的發育,穩健的節奏,至今依然是中文世界裡最大的流量入口。即便我曾經預言2016年微信將面臨一次危機,但是也同樣沒有遇到下一個死敵,所以一直苟活至今。

微信到底還能活多久?我說不好。不過我覺得用戶對微信的厭倦已經很久了。

2019年頭條羅永浩和王欣不約而同地發起了社交的軍閥之戰,不過所有的嘗試都沒有用對方法,用戶卸載他們APP的速度,比裝的時候快得多的多。

B站是下一個微信嗎?

拼多多撼動阿里,滴滴撼動出租車和電臺,頭條撼動傳統媒體都是用什麼戰略嗎?不是,都是莽撞的門外漢用了旁敲側擊的方式。

年輕的威脅

騰訊最怕誰?其實在過去的十幾年裡BAT之間,一直在通過各種鬥爭來摸索相互之間的護城河。

騰訊做過搜索和電商,阿里做過社交,百度做過電商也做過社交,所有的嘗試都以失敗而告終。

人類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確認自己的身份。

公司也是一樣。

最終BAT和後來的巨頭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塵埃落定,秩序井然,誰也無力去做一個破局者。

就像很多黑幫片一樣,可能殺死大哥的就是某個不著四六的矛頭小子。

上一個讓騰訊緊張的是摩爾莊園,是一個面向比QQ用戶還要低齡的用戶群,創始人也是從騰訊離職的,深諳用戶運營的道理。這家公司順風順水地上市了,不過沒有能夠走太遠,具體的原因不清楚,結果是沒有對騰訊的空白用戶群造成過大的威脅,無論是低齡的QQ用戶還是高端的微信用戶。

B站是下一個微信嗎?

不過,下一代的社交工具,一定是從年輕人長起來的。在國外所有的年輕人用的都是Ins,而不是Facebook和Twitter。如同他們喜歡的品牌都是Supreme,而不是耐克。

Next Big一定是Future Big。

中國的年輕人在哪裡?

十年前,如果你問中國最活躍的年輕用戶在哪裡,那一定是開心網。這個神奇的網站如同曇花一般美豔絕倫,萬人空巷一時無兩。甚至每個飯館的每張桌子上都在討論今天在各個遊戲上發生的古靈精怪的事情,買賣奴隸,停車貼條,種菜養花。這家網站成就了兩個神奇的創始人,可惜3Q大戰給騰訊上的開放平臺的心態沒有被他們學到,閉門造車的路線讓商業越走越窄,巨大的用戶勢能得不到釋放,最終被人人網用各種套路攪局,加上微博的新鮮出爐,也分流了眾多的時間片。

還記得當年開心網內部開發了一款桌面和移動端的聊天工具,因為內部意見不統一而擱置,錯失了與微信一決高下的機會。

疏忽錯過,昨日黃花。

今天中國的年輕人都在哪裡呢?年輕人都在B站呢啊。

首先,已經不存在年輕的互聯網用戶這個概念了。哪裡還有年輕用戶不上網的。

其次,年輕用戶的興趣點都不在微信微博和抖音快手,要麼是上一代人的世界,要麼是沒有趣味的世界。年輕人喜歡什麼?喜歡新鮮,喜歡釋放,喜歡舶來品,喜歡只有年輕人才看得懂的世界啊。

如果你覺得連你媽都看得懂的抖音快手會是年輕人的世界,那就大錯特錯了,年輕人就是喜歡你看不懂他的樣子呢。

B站是下一個微信嗎?

視頻是當代藝術

很多人說B站是中國的Youtube,也許吧,因為中國其他的視頻網站都太不像了,所以B站只能說是最像Youtube的。

這家不插廣告的視頻網站從生下來就像一個另類,創始人鼻屎是個重度思考者,同時也是二次元文化的重度消費者。一開始它的路子誰都沒看懂,但是卻深深擊中了當時那群屬於未來,今天已經屬於主力互聯網聲音的用戶群。這群人在當時屬於另類,屬於邊緣化的互聯網群體,任何的基地對於他們來說都非常珍貴,加上超強的產品和運營能力,以及成功的引入了高段位的職業合夥人與資本,B站就像鹿鼎記裡的韋小寶一樣,從完全不受關注的初音未來和動漫開始,逐漸成為了中文互聯網世界裡不可取代的存在。

它到底像不像YouTube其實並不重要,因為所有更像外國對標的中國企業都不是很長命,因為土壤的確太不一樣了。

如同滴滴通過打車取代了司機的電臺一樣,B站通過興趣的入口占領了年輕人的時間入口。

如今的B站也更開放更包容,加入了很多新鮮的UP主,走向學習和科普的大領域。

隨著時間的推移,B站超過愛奇藝優酷應該沒有懸念,懸念在於它還能創造什麼驚喜。

視頻是屬於當代的藝術。

回首人類歷史,無論是莎士比亞曹雪芹,還是梵高達芬奇,所有的藝術高度都是受到當時的技術和媒介限制的,所有的藝術都是在努力使用和突破技術和媒介的。

近一百年的電影,近幾十年的電視和互聯網,都在重新塑造著人類對藝術和永恆的理解。你看看,現在一部成功的電影票房就要幾十億美元,這比做企業的效率是要高很多的。

B站是下一個微信嗎?

永恆也已經不再是一座教堂或者一尊神像,也不再是一幅畫和一首詩,而可能是一段代碼和一段視頻。今年在紐約的當代藝術館,已經有許多以視頻為載體的作品出現,更何況有諸多如同Teamlab一樣的互動性多媒體作品。

過去所有對於文字和圖片的期待,都可以被放置到視頻層面。

對於人類的群體來說,所有的努力都會往更高級的生產工具傾斜,從蒸汽機到電力和互聯網,無一例外,世界也會給更快掌握高級生產工具的人以最高的獎勵。所以,不用擔心生產端的問題了。未來的大佬一定是出自於以視頻為核心的提供商。

社交就是說話

互聯網從1.0走到2.0和3.0最大的進化就是用戶在網上說的話越來越多了。SNS的核心也是兩個人或者一群人在說話,這跟村口一群人叼著菸捲嘮嘮叨叨家長裡短沒有任何區別。

人總是要說話的,每天說的話大概是一定量的。

如果你的時間大量花在微信上,你肯定沒有什麼精力花在抖音和B站上。如果一個年輕人,不怎麼上微信微博抖音和快手,他這一肚子的話都去哪裡了呢?

你知道不知道B站最開始有個全世界都看不懂,後來都拼了命要學也學不像的彈幕的功能?你知道不知道很多時候用戶其實並不關心視頻在放什麼內容,所有人都在看彈幕,一邊看一邊聊,這是什麼呢?這跟二十年前的BBS沒有區別,就是一個話題下大家說話。你知道了吧,彈幕其實就是說話。

誰不喜歡說話呢?尤其是年輕人。年輕人最喜歡的就是自己內心的聲音被聽到,被看到,被回應。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他們有這個機會嗎?微乎其微。

其實互聯網不管怎麼發展,也就是二三十年的熱鬧,跟人類四千年的發展比起來簡直就是一瞬間,所有的內核還是在還原人類世界的本質,衣食住行玩,無一例外。一個社群和一個村的管理沒有本質的區別,在村裡混不好的人也不能在網上混得好,在網上呼風喚雨的在村裡其實也左右逢源。

B站是下一個微信嗎?

心理學上有個原理,一個人對一個客體投入越多就會越在意。這就是微信為什麼這麼難被取代,因為你的所有社會關係都在上面,你所有的工作都在上面,所有取代了你郵箱和電話的功能都在上面,你肯定離不開他了。但是,你會覺得,你越來越厭倦它。如同你厭倦你的黑莓手機,如同你厭倦你的IBM筆記本一樣。這個心理衰減曲線也同樣是心理學上的鐵律。

彈幕就是聊天

如果用動態分佈的眼光來看待,微信的私人空間越來越收窄,那麼個人的表達與釋放該如何安置呢?何況是年輕人的。

不管是頭條還是Soul,所有希望接微信班的二代都雄心勃勃地等著年輕人的到來。

其實,主要是想明白一個問題,用戶為什麼要在你這裡說那麼多話。請注意,抖音快手的核心都不是說話,知乎是說話但太端著了。

B站是下一個微信嗎?

歷史上所有的事情都會再發生一遍,也許味道會有變化,但是趨勢總還是那樣。去中心化的結構已經進行了十幾年,Facebook也遇到了問題,當然Facebook也有中心化的機構賬號。下一個拐點很可能又回到中心化的道路上。

況且這些年互聯網還處於基建的階段,渠道的建設才剛剛完成,下一代的霸主一定是以內容為核心,以內容為核心,以內容為核心。

我預感,如果有某個方式,把彈幕的勢能轉化到另一個場景,變成討論或者對話,這對用戶的依賴性是成倍的提升。這個機制的建立很有可能會重新建立一個年輕人說話的場域,也許就是下一個微信,下一個互聯網火山。

它會是Btalk或者BBQ,還是可以看視頻,但是所有基於視頻的關係和信息都會在另一個維度保存和呈現。你和Up主的關係,你和同樣喜歡這個視頻的人的關係,你和同學或者陌生人的關係,都會因為愛好而改變,而且最幸運的是,這個世界裡基本上沒有老年人。

讓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 | 答案DA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