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林業和草原有關情況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有關情況

一、基本情況

青海省位於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東、南、西南與北分別與甘肅、四川、西藏、新疆接壤,國土面積72.23萬平方公里。青海地貌以山地為主,兼有平地和丘陵。主要山脈有崑崙山、唐古拉山、祁連山,盆地有柴達木盆地,主要河流有黃河、通天河,最大湖泊為青海湖。全省年平均氣溫在-8.2度至17.2度之間,年均降水量350mm左右。全省轄2個地級市,6個民族自治州,4個縣級市,27個縣,7個自治縣,6個市轄區。常住人口598萬人。

二、機構改革情況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編制為564名,其中公務員編制143名、事業編制415名,機關工勤6名,實有521人。局屬事業單位增加4個,125名編制。

新設立機構:草原管理處,主要職能是指導全省草原保護、退牧還草工作,承擔草原資源動態監測與評價、草原統計工作,負責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和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及監督管理草原的保護和利用工作;溼地管理處,主要職能是承擔全省溼地資源動態監測與評價、組織實施溼地生態保護修復、生態效益補償工作,管理省內重要溼地,監督管理溼地的保護利用,承擔國際重要溼地公約履約工作;國有林場和種苗管理處,主要職能是指導全省國有林場基本建設和發展,承擔林木種子、草種管理工作,組織開展種質資源普查、收集、示範、評價、利用和種質資源庫建設,組織良種選育、審定、示範、推廣,指導良種基地、保障性苗圃建設,監督管理林木種苗、草種質量和生產經營行為。

內設機構:局辦公室、生態保護修復處(原造林綠化管理處)、森林資源管理處、草原管理處、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管理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溼地管理處、林業和草原改革發展處、國有林場和種苗管理處、規劃財務處、科學技術和對外合作處、人事處、機關黨委(機關紀委)。

三、森林資源情況

根據第九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青海省森林面積6300萬畝,比八次清查淨增加204萬畝;森林覆蓋率5.82%(與青海省統計數一致),比八次清查提高0.19個百分點;森林蓄積4864萬立方米,比八次清查淨增加533萬立方米。

四、草原情況

據2007-2012年全省草原資源調查,全省擁有天然草原面積6.28億畝,是全國第四大牧區,草原牧區佔全省國土面積的96%。全省共有9個草地類,83個草地型,以高寒草甸草原為主,佔天然草原總面積的45%,主要分佈在海拔3000—5000米的地區。青海草原區高寒缺氧,自然災害頻繁,生長期短,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同時,青海省擁有“三江源”“青海湖”、“祁連山”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地位和作用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十分重要。

全省劃定基本草原4.81億畝,承包草原5.99億畝(其中,承包到戶5.01億畝、聯戶承包0.98億畝)。青海省重點實施了退牧還草工程和草原生態補獎政策。2003-2017年,退牧還草工程累計投入中央資金約63.21億元,建設草原圍欄18781萬畝、人工飼草地建設37萬畝、舍飼棚圈8.3萬戶、改良(補播)退化草原3802萬畝、治理黑土灘型退化草地40萬畝。2011年以來,國家先後在青海省實施了兩輪草原生態補獎政策,落實草原禁牧面積2.45億畝、草畜平衡面積2.29億畝。至2018年已累計下達中央財政資金169.75億元,其中2011-2015年第一輪每年下達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19.47億元,5年共下達資金97.36億元。2016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啟動實施,每年下達資金24.13億元,年資金規模比第一輪增加了23.9%,至2018年共下達資金72.4億元。

2012年,青海省結合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實施,在全國率先設立了草原生態管護崗位。2015年以來,結合精準扶貧和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對草原管護員隊伍進行了三次擴增。至2018年,全省共聘用草原管護員4萬多名,創新建立了一系管理制度和辦法,形成了“點成線、網成面”的草原管護隊伍。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有關情況


五、野生動植物情況

青海省分佈的國家一級保護陸生野生動物有22種(黑鸛、金雕、白肩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胡兀鷲、斑尾榛雞、綠尾虹雉、黑頸鶴、大鴇、雉鵯、金錢豹、雪豹、雲豹、藏野驢、馬麝、林麝、野駱駝、白唇鹿、野犛牛、普氏原羚、藏羚);國家二級保護陸生野生動物有63種(大鯢、白鵜鶘、卷羽鵜鶘、白琵鷺、大天鵝、尤鼻天鵝、鳳頭蜂鷹、黑(耳)鳶、蒼鷹、雀鷹、大鷟、普通鴛、草原雕、烏雕、靴隼雕、禿鷲、高山兀鷲、白尾鷂、白頭鷂、白腹鷂、鵲鷂、鶚、黃爪隼、紅腳隼、獵隼、遊隼、燕隼、紅隼、矛隼、灰背隼、暗腹雪雞、藏雪雞、血雉、紅腹錦雞、白馬雞、藍馬雞、灰鶴、蓑羽鶴、鵰鶚、長耳鶚、短耳鶚、四川林鶚、縱紋腹小鶚、鬼鶚、獼猴、棕熊、黑熊、小熊貓、石貂、水獺、荒漠貓、兔猻、猞猁、金貓、馬鹿、水鹿、鵝喉羚、中華斑羚、中華鬣羚、西藏盤羊、岩羊、藏原羚)。省級保護野生動物有35種

(黑頸鶥鵬、鸕鷀、蒼鷺、灰雁、斑頭雁、赤麻鴨、翹鼻麻鴨、斑嘴鴨、環頸雉、漁鷗、棕頭鷗、毛腿沙雞、西藏毛腿沙雞、戴勝、蟻鴷、灰頭綠啄木鳥、黑啄木鳥、大斑啄木鳥、三趾啄木鳥、長嘴百靈、蒙古百靈、短趾百靈、【亞洲】短趾百靈、鳳頭百靈、細嘴短趾百靈、小云雀、角百靈、沙狐、赤狐、香鼬、黃鼬、艾鼬、豹貓)。

全省野生植物資源也較豐富,有維管束植物2483種,分隸114科、577屬。其中蕨類植物8科、16屬、30種。裸子植物5科、9屬、41種。被子植物101科、552屬、2412種。一些較瀕危的植物如香柏、高山松、刺柏、紅杉、羽葉丁香、桃兒七、黃芪、梭梭、雪蓮等已被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另有大葉釣樟、絹毛木姜子、華秸竹等近百種植物是我國國內水平分佈的西界邊緣,具有特殊的保護價值。

六、各類自然保護地情況

全省自然保護區11處,總面積2177.74萬公頃(3.27億畝),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0.2%,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處、面積2073.4萬公頃(3.11億畝),省級自然保護區4處,面積103.94萬公(0.16億畝)。地質公園9個(其中國家級地質公園8個,省級地質公園1個),地質公園面積為1361360公頃;風景名勝區19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8個),風景名勝區面積為1153451公頃。

七、林業重點工程情況

1.三北工程。三北防護林五期工程2018年共投入資金18500萬元,全年共完成喬木造林28萬畝、灌木造林10萬畝,封山育林21萬畝。其中安排湟水流域規模化林場建設中央投資10000萬元;統籌支持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林業示範建設及精準治沙,2018年已完成年度全部投資任務。

2.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2018年安排我省天然林保護工程二期中央預算內投資6000萬元,該工程建設範圍涉及到我省除海西州外的7個市州,共安排人工造喬木林6萬畝,封山育林30萬畝,2018年已完成年度全部營造林任務。

3.退耕還林工程。2018年我省無退耕還林營造林任務,全面共安排中央財政補助資金17118萬元,其中:退耕還林政策補助4200萬元,完善退耕還林政策補助12918萬元。

4.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工程。2018年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工程共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18000萬元(其中10000萬元為中央預算內藏區專項投資),建設規模人工飼草基地、貯草棚建設、草原鼠蟲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森林防火基礎設施、森林有害生物防控體系建設、黑土灘治理、沙化草地治理、保護基地和生態監測平臺建設等,該工程共涉及到我省4個地區10個(市)縣,2018年全年共完成投資1.63億元。

5.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2018年共安排林業投資12654萬元,草原投資52585萬元,開展了黑土灘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沙漠化土地防治、人工造林、溼地保護、森林有害生物防控、林木種苗基地建設等項目,2018年全年共完成中央投資11.48億元。

八、2018年度工作情況

2018年,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林業工作。2018年全年青海省林業和草原生態保護建設與改革成效顯著。一是大規模國土綠化提質增速。深入實施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大力推進三江源二期、祁連山綜合治理、三北、天保、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加快西寧海東南北山、西寧機場周邊等重點區域綠化,全年完成營造林406萬畝,為計劃任務的105%,再創歷史新高。新創建3個森林城鎮、5個森林鄉村,5個全國生態文化村。建設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1.29萬畝,封禁保護沙化土地34.65萬畝。在西寧開展“互聯網+”義務植樹試點,完成全民義務植樹1500萬株。全省森林覆蓋率3年增加近1個百分點,達到7.26%。二是林業資源保護持續強化。堅持依法治林,審批徵佔用林地201項,有力支持了重大項目建設。組織開展“綠盾2018”、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等專項行動,積極推進跨省區、跨部門聯合執法,全年查破案件1145起,處理6041人次,形成有力震懾。首次開展珍稀植物調查和林木種質資源普查,完成第七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和全省林地年度變更調查。全面落實森林草原防火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責任制,全省連續32年未發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率達96.81%。

三是草原生態建設穩中向好。嚴格管控徵佔用草地,深入實施草原生態治理工程,建設圍欄1050萬畝,治理黑土灘245.5萬畝,防治草原鼠蟲害6249萬畝,建成人工飼草基地9萬畝,落實草原補獎資金24.13億元,草原生態系統功能穩定提升,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天然鮮草畝產196公斤,較2017年增加8.3%,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8%,比2017年提高0.8個百分點,大美草原守護行動取得成效。四是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建立。協調推進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沙漠公園、溼地公園建設,新建2個國家森林公園,2個國家溼地公園,建成首個省級溼地公園,覆蓋全省、類型齊全、功能完備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形成。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實行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月報告、月通報制度,雪豹、普氏原羚等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穩中有升,祁連縣首次發現“鳥中大熊貓”黑鸛。在西部五省區率先啟動泥炭沼澤碳庫調查,實施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溼地保護工程,完成溼地生態效益補償22.4萬畝,退耕還溼1萬畝,溼地保護恢復力度前所未有。五是林業重點改革深入推進。完成省級機構改革,開啟林業草原融合發展、自然保護地統一管理新徵程。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年度任務全面完成,功能區劃、生態監測、執法監管、管護站點同步推進,探索建立了“村兩委+”社區管護新機制,礦業權全部退出,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成效。湟水規模化林場建設紮實推進,完成年度造林20萬畝。國有林場改革通過省級驗收,3415萬畝森林納入保險,發展活力明顯增強。
六是富民產業發展提檔升級。著力打造有機枸杞品牌,認證有機枸杞17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有機枸杞生產基地,諾木洪枸杞產業園區升級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中藏藥基地加快建設,種植面積達24萬畝。林木苗圃突破16萬畝,生產苗木近11億株。林麝等野生動物繁育快速增長,總量近35萬頭(只)。生態旅遊接待量首次突破千萬人大關,較2017年增長一倍。森林康養、花海鄉村等新業態蓬勃發展,成為旅遊經濟新亮點。全省林業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產值達到69.42億元,較2017年增長35%,帶動全省20%的農牧戶增收致富。七是林業生態扶貧精準發力。堅持產業帶動、造林務工、獎補增收、管護就業和定點幫扶綜合施策、多措聯動,生態扶貧實現新突破。產業帶動12.4萬農牧戶戶均增收1.39萬元,人均增收2634元。通過兌現森林生態、天保工程、溼地生態效益補償、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國家補助政策,直補農牧民各類資金10.24億元。林草管護員設置與扶貧精準銜接,新增貧困人口護林員3000名,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戶林業草原生態管護員達4.99萬人,人均年收入超2萬元,實現穩定脫貧。八是支撐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堅持多元化投入,全年完成中央和省財政林草投資72.83億元,超2017年投資水平,地方投資達到15.5億元。強化法制保障,出臺溼地名錄管理辦法,全省重要溼地及溼地公園納入國家生態紅線範圍和省級“一河(湖)一策”方案。強化林業科技支撐,推廣科技示範項目22項,編制地方標準13項,建立都蘭有機枸杞產業國家創新聯盟,啟動實施三江源高海拔城鎮造林綠化關鍵技術示範項目,三江源、祁連山雪豹監測、乾旱節水灌溉造林、淺山彙集徑流整地取得新成果。

九、資源管護情況

天保工程區內國有林管護面積4225.45萬畝、集體和個人國家級公益林面積125.83萬畝、集體和個人地方公益林管護面積1166萬畝;2018年天保工程中央財政補助資金數額53869萬元。國家級公益林管護面積2592.39萬畝,集體和個人國家級公益林管護面積4849.01萬畝,2018年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98659萬元。

十、造林綠化情況

2018實際完成營造林406萬畝,為目標任務的101.5%。其中:“三北”工程造林36萬畝;天保工程造林14萬畝;湟水規模化林場建設造林20萬畝;特色經濟林8萬畝;三江源二期工程造林2.28萬畝;“三北”防護林及天保工程封山育林51萬畝。2019安排國土綠化430萬畝,完成義務植樹1500萬株以上。

十一、林業產值情況

2018年全年共完成林業產業產值69.42億元。按產業性質分,林業產業第一產業產值53.45億元;第二產業產值7.16億元;第三產業產值8.81億元。按產業類別分,林業特色種植產值59.91億元(其中:特色經濟林產值39.84億元,中藏藥材產值8.25億元);林業特色養殖產值0.7億元,林業生態旅遊產業產值8.81億元。

十二、國家公園試點建設情況

祁連山國家公園。總面積5.02萬平方公里,其中青海片區1.58萬平方公里,佔31.5%。青海片區涉及德令哈市、天峻縣、祁連縣、門源縣4縣市 12個鄉鎮48個村(牧)委會、3.4萬人。包括青海祁連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仙米國家森林公園、祁連黑河源國家溼地公園等。2017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開展以來,中央和省級財政共投入資金1.28億元,推進開展試點方案編制、規劃調查、巡護監測設備配備、雪豹監測、巡護執法、溼地保護與修復、管護站建設工程等項目。截至目前,開展了國家公園本底資源和數據信息調查;編制了《祁連山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初稿)》;積極推進省級以下管理機構組建工作;啟動開展國家公園立法工作;選取9個試點村,簽訂《“村兩委+”共建共管協議書》;編制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綜合執法工作方案》;建立了綜合執法機制;管護站巡護信息通報制度全面執行;開展生態課堂進校園和自然體驗活動;主動與媒體記者聯繫,開展祁連山國家公園媒體作家採訪採風活動,製作了《青海林業-祁連山專刊》,拍攝祁連山國家公園專題宣傳片、雪豹宣傳片和黑頸鶴宣傳片;籌建青海省祁連山自然保護協會;建立國家長期科研基地、加快構建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體系、深化科研合作、持續開展野生動物監測。

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範圍是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的五個保護分區。建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共安排17211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三年來省財政共投入4.8億資金。按照山水林草湖一體化管理保護的原則,對三江源國家公園範圍內的自然保護區、國際和國家重要溼地、重要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地等各類保護地進行功能重組、優化組合,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建立三江源國家公園規劃體系、制度體系、標準體系、生態保護體系、機構運行體系、人力資源體系、多元投入體系、科技支撐體系、監測評估考核體系、宣傳教育體系,制定功能分區管控、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特許經營、國際合作交流等12個管理辦法,編制《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規範和技術標準指南》,推進山水林草湖組織化管護、網格化巡查。在法治層面,出臺《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成立玉樹市人民法院三江源生態法庭,建立三江源國家公園法律顧問制度。建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共安排17211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三年來省財政共投入4.8億資金。強化合作交流,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實施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大數據中心和衛星通信系統建設項目,推動中國航天五院“天地一體化”信息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三江源基地建設,充分應用最新衛星遙感技術開展全域生態監測。

十三、林業生態扶貧情況

2018年全年,產業帶動12.4萬農牧戶戶均增收1.39萬元,人均增收2634元。通過兌現森林生態、天保工程、溼地生態效益補償、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國家補助政策,直補農牧民各類資金10.24億元。林草管護員設置與扶貧精準銜接,新增貧困人口護林員3000名,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戶林業草原生態管護員達4.99萬人,人均年收入超2萬元,實現穩定脫貧。

十四、國有林場改革情況

我省現有國有林場110個,全部為公益性事業單位,職工3368人,林地面積8163萬畝。經批覆的國有林場改革方案撥付中央財政國有林場改革補助1.58億元,因我省國有林場在改革前已全部轉為公益性事業單位,經費由財政全額撥付,此次改革中省級財政未再安排國有林場改革補助資金。2015年國有林場改革啟動後,我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及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加快審查批覆縣級實施方案,通過召開現場推進會、開展專項督查等舉措,全面落實改革具體任務。2017年底已全部完成了8個市州國有林場省級驗收工作,並反饋整改要求。2018年以來,對照國家印發的《國有林場改革驗收辦法》,針對存在問題及時與省編辦、省人社廳、省交通廳、省水利廳、省電力公司等部門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溝通對接,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及文件,督促市(州)縣級整改省級驗收時存在問題,全面完成改革任務。根據《國有林場改革驗收辦法》,我省結合全省市(州)縣級國有林場自驗收和省級評估驗收結果對照打分,自評分93分,為優秀。

十五、集體林改情況

2018年,我省集體林確權面積為3449.97萬畝,林權抵押貸款餘額為750萬元,林下經濟發展面積為88.53萬畝,產值為 281348.71萬元。 林業專業合作社為1119個, 目前還沒有登記註冊的家庭林場。森林保險面積3415.17萬畝,投保金額為3244120萬元,賠付金額為1484.33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