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華為2019年年報?

木偶懶貓


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最後一天,華為發佈了2019年年度報告,年報中指出,華為在2019年全球的銷售收入達到了8588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增長了19.1%,實現利潤627億元人民幣。單從數字上來看,華為的業績太漂亮了。8588億元是什麼概念,2019年中國31省份的GDP排名中,有5個省份/自治區的全年GDP沒有過萬億。其中,甘肅8718億、海南5308億、寧夏3748億、青海2965億、西藏1697億。可見,華為全年的銷售額與甘肅省的GDP差了約200億,而遠遠超過其餘4省份,這是一個奇蹟。

1 華為2019年營收的構成

華為主要有三大板塊的業務,分別是消費者業務、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等。而華為的消費者業務的營收為4673億人民幣,佔據了全年營收的54.4%,超過了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的總和。華為是做通訊起家的,起初運營商業務一直是大頭,直到2018年,消費者業務的營收首次超越了運營商業務成為第一大業務。年報指出,華為消費者業務堅持“1+8+N”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以鴻蒙OS和HiAi為核心驅動力,支持HiLink智能家居生態和HMS服務生態的協同創新,升級用戶體驗,讓多種設備間無感連接、信息內容無縫流轉。華為正在慢慢的發展、壯大消費者業務。

2 年報背後的擔憂

去年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限制了高端芯片、軟件服務給華為的供應,並用政治手段打壓華為。但是華為在一路的坎坷之下挺了過來,相繼發佈了鴻蒙OS、5G-SoC、HMS服務應用等,硬是打出了一條血路成功突圍。2019年是華為艱難的一年。在華為反擊的精彩招數之下,華為的業務一路高漲,實現逆勢增長。但是,2020年才是華為艱難的開始。HMS能否完全兼容安卓應用、鴻蒙OS能否順利部署到手機終端並被全球用戶接受、華為的長期供應鏈能否經受得起美國政府的打壓,一系列的問題擺在眼前,需要華為面對。

3 華為對消費者業務的部署

華為的全球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耕耘多年,在全球用了良好的用戶口碑,技術門檻高、競爭對手有限。反倒是消費者業務,由於競爭激烈、競爭對手較多,華為該怎麼樣發展佈局,這是值得深思的。前面提到的1+8+N,就是華為所提出的戰略。其中1是指手機,8是指平板電腦、PC、VR設備、可穿戴設備、智慧屏、智慧音頻、智能音箱、車機等,N泛指IoT設備。可見,消費者業務細分領域眾多,要真正做到保證用戶體驗的同時,實現設備間的無感連接、信息內容的無縫連接,這是一個大的挑戰。既要兼顧用戶,又要提防對手。

以上就是這個問題的回答,如果您有其他的觀點,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如果您想獲取更多的科技方面的前言技術,可以關注本頭條號:玩轉嵌入式。如果文章對您有所幫助,希望您點個贊轉發一下。謝謝。

玩轉嵌入式


2019年美國對華為的立體攻擊從來沒有停止。包括起訴華為,包括駁回華為的訴訟,以安全的名義對5g進行施壓,並把是否購買華為5g設備作為與其他國家外交的試金石。以安全名義迫使谷歌等科技公司對華為斷供。國家安全名義要求美企業停止對華為的零部件供應等等。可以說美國的打擊是全方位的,立體的,完全不留餘地的。但正是在這樣的一種外界壓力下,圖為2019年全年營收逆勢增長,09年營業額高達8588億,其中淨利潤高達627億。可以說是一箇中國企業界的奇蹟。

但是我們不僅要看到這是美國對中國技術封鎖手段何其殘酷,我重要看到幾十萬華為人兢兢業業,艱苦奮鬥奮發圖強的華為狼性精神。

每年眾多頂級名校的畢業生進入華為,為華為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所以從某種層面上講,這是兩個國家智囊團的頂級碰撞。在這場碰撞中,縱使對方擁有一些先發的優勢,華為人依然靠著自己的努力扭轉了乾坤。

我是學計算機的,我們計算機體系結構這個研究方向畢業的研究生和博士,還相當大一部分都進入了華為進行研發工作,站在華為背後的是一群默默研究,用自己的腦力知識為全球有幾十億華為客戶提供著技術支撐。

我相信英才薈萃的華為必將熬過美國的打擊,並長期佇立在在全球頂級科技公司之列。

華為加油!



研小僧VLog


廢話不多說,直接上乾貨——

人類對於文字和數字信息的接受效率較弱,而對於畫面信息接受效率較高,以下是將上述數字翻譯後的數據圖:

2019年銷售收入繼續增長,更讓人震驚的是,面對帝國主義的瘋狂制裁打壓,華為在2019年仍然保持了19.1%的增速。2019年的業務增速和2018年相比幾乎是一樣的,當一家大公司的業務規模增長到很大的數量級的時候,困難點不在於增長多少,再在於增速多少。

一頭大象跳舞有多困難,華為在2019年保持19.1%的增速就有多困難。

2019年營業利潤雖然保持了6.2%的增速,但是利潤的增速相比2018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

2019年營業利潤率為9.1%,低於2018年的10.2%,為近五年來最低。

2019年淨利潤的變化趨勢和第二張圖中的營業利潤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2019年淨利潤的變化趨勢和第三張圖中的營業利潤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從業務模塊來看:

運營商業務已經由原來華為最主要的業務變為貢獻第二大的業務,2019年增速為3.8%,理解這3.8%需要從正反兩個方面去理解:

1)(以中國為代表的)5G業務開始啟動;

2)外部帝國主義的瘋狂打壓。

隨著外部壓力的緩解,以及2020年運營商5G業務在全球範圍的大規模啟動,預計2020年財報中的運營商業務將會有更加亮眼的表現。

企業業務佔比10.4%,2019年增速為8.6%。體量較小,仍然處於良性增長階段。

消費者業務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第一支柱業務,也是是華為2019年最大的業務增長引擎。2019年貢獻54.4%的營收,增速為34%。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增速,面對國內競爭壓力的持續加大(大盤持續萎縮),面對海外市場由於缺乏GMS所導致的衰退,華為仍然在業務整體保持了34%的增速,是非常Amazing的。

從區域來看:

其他市場雖然同比變動最大,但是整體份額過小。所以實際上的業務增長動力來自中國市場,增幅為36.2%。而中國市場的增長來自以下三個原因:

1)中國運營商開始啟動大規模的5G;

2)中國智能機市場,華為系(華為+榮耀)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速,持續實現正增長,而競品vivo oppo 小米的市場份額都在持續萎縮;同時不僅僅是智能機業務,華為在IOT中的平板電腦,健康穿戴,音頻穿戴等重要領域分別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平板M6、Matepad Pro、華為GT、華為GT2、華為TWS等成為細分領域的熱銷單品,共同助力華為消費者業務保持高速增長;

3)中國企業開始向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華為作為該領域少有的可以提供全場景化解決方案的廠商,迎來了高速增長的窗口;

歐洲中東非業務,不出意外的表現非常弱,事實上沒有負增長已經是出乎醫療的事情了。

亞太地區令人意外的出現了兩位數的下滑,下滑幅度13.9%。華為給出的原因主要是兩個:

1)運營商市場受到部分國家投資週期的波動影響;

2)銷售者業務受到GMS禁止的原因,造成產品銷售遇冷。

這裡岔開一個話題,就是看財報究竟看什麼?

財報不是媒體通告,不是一頓沸騰就好;也不是產品上市,做參數對比,價格對比,拍照對比等各方面對比就好。

財報,更多是回答問題,給出原因這麼一個過程。

今年賣的好不好?有沒有增長?

好,為什麼好?不好,為什麼不好?增長來自哪裡,為什麼?下滑來自哪裡,為什麼?明年的趨勢是怎麼樣的?

今年賺的多不多?有沒有增長?

賺的多,為什麼多?賺的少,為什麼少?盈利來自哪個業務哪個區域,為什麼?虧損因為什麼原因,是否可以止損?

所以大家看財報,不能只看好的,也不能只看壞的。不能只看數字,也不能只看文字。

通過數字發現問題,通過文字獲得解答,這才是財報正確的閱讀方式。

上面講了華為從哪裡賺錢,下面我們看看華為在哪裡花錢:

研發是花錢的大頭,所以我們重點看下研發。

華為對研發的看重,不僅僅是通過研發費用的支出(當然這是最重要的點之一):

1)投入的人員:2019年研發人員9.6萬人,佔員工總數的49%。即華為這家公司,一半的員工都是從事研發型工作(而不是銷售,而不是生產,而不是營銷,而不是運營);

2)投入的費用:2019年費用投入為1317億元人民幣,佔應收的15.3%;

想一想開發新型號芯片,流片所需要的費用,好像也不是很大了,華為一家的研發投入,某種程度上起到了政府產業基金的作用。

劃重點:

1)發明專利:不是新型實用專利,不是外觀專利;

2)有效授權專利:不是專利申請,而是專利授權;不僅僅包括30K中國授權專利,還包括40K歐美授權專利,以及10K的其他國家授權專利;

費用支出的大頭分別是研發和銷售管理:

1)研發費率15.3%;

2)銷售管理費率13.3%——該項目和2018年相比,呈下降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