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在學生作業上批改寫垃圾對學生打擊很大,學生怎麼辦,怎麼疏導自己?

駿霖博望


對於“老師在學生作業上批改寫垃圾”這件事來說,老師的做法是錯誤的。我分兩部分說說老師錯在哪兒、受到傷害的學生如何開導。


  • 那麼郝老師說說老師錯在哪兒了,作為一個老師,首先要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讓學生“信其道,親其師”。 國家教育部名文規定教師不變相體罰和侮辱學生,用不文明語言攻擊學生,對學生的心裡傷害是特別大。老師說出不文明的話語在傷害學生的同時也降低了自己的身份,會讓學生在心底反感老師,產生牴觸情緒。最終這個學生不會信任老師,心裡也不會尊重老師。
  • 老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激化矛盾,讓學生站在老師的對立面。一個好老師,首先是有崇高的師德修養,然後就要具備深厚的教育理論,最後才能擔任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一個好老師要懂得尊重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只有建立互相尊重的關係。學生才會聽你的教導,才會樂於接受,喜歡老師的上課方式,更願意在老師面前表現自我,展示最優秀的一面。最後離開校園,也會想念自己的老師,心中常懷感恩之情。
  • 如果老師在教育過程中沒有用心的教導學生,學生出現問題簡單粗暴的處理,那麼最後在學生心中老師就不是老師,老師也就失去了天底下最光輝的身份。學生只會把老師看成一個“教書匠”,學生在心裡對你是鄙視的,只是表面還是稱你為“老師”。但是學生叫出口的這聲“老師”,包含著內心的厭惡和表情的僵硬。當學生走出校門後,會對你嗤之以鼻。所以老師在教育過程中不能丟失師德師風,要用博大的胸懷接納各種各樣的學生而教育之。

  • 對於受到傷害的學生來說,這種傷害是心靈深處的傷害,持續性比身體的傷害更久,傷害性更大大。對於不文明言語對孩子的傷害,可能會導致學生對自我能力的否定和懷疑,出現厭學情緒,討厭老師,對學習失去信心。一系列的不良連鎖反應甚至會毀掉一個人的未來。一句“垃圾”,留給孩子的是更多的惶恐不安,思想上的包袱。否定作業的同時也否定了整個全面發展的學生。
  • 一句“垃圾”也傷害了家長的自尊,有可能有些家長看到這樣的評語,對孩子很大程度的實施第二次傷害,對於學生開學就是雪上加霜了。就算家長看到老師的評語沒有再次的“教育”孩子,但是在家長的心裡給老師留得位置就不多了,給家長的家庭教育和孩子的輔導帶來諸多困難。老師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行為表現出來很簡單,但是後期的傷口癒合很漫長。所以老師一定要注意教育時的說話技巧和修養
  • 最後郝老師說說受到打擊的學生如何開導。
  • 1.對於家長來說,要開導孩子,讓孩子感受到關懷和肯定。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對於薄弱的部分,採取鼓勵和訓練,在家長的陪伴和鼓舞下,慢慢改善,不斷進步,最後達到提升。
  • 2.家校合作,開導孩子。家長可以聯繫其他老師,讓其他科任老師和學生溝通交流,肯定孩子的優點,指出不足之處。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開導下,讓孩子走出困境。
  • 3.對於學生而言,要從自身找問題,對於老師說的“垃圾”要想明白,是老師說的話語難聽,但是事實是自己作業寫的也“垃圾”。要想寫“垃圾”的事又不是原來就有,說明自己做的不夠好,讓老師失望、失態了。要反思自己寫作業的過程,是自己的錯,是自己不認真導致的。自己要懂的有錯就改,天天向上的道理。學習是自己的事,沒有學好就是自己不認真,被老師罵了也應該,要有改錯的態度和恆心。要有向前衝的勇氣,要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不斷總結進步,不斷完善自我。

教育過程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的過程,老師、學生、家長是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只有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才能發揮教育的最大作用。出現一點問題,多溝通多配合就一定會解決問題,讓孩子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很高興能解答這個問題,希望郝老師寫的這些文字對於你有所幫助,謝謝!


37度2的風


這裡不談道德正確或者政zhi正確的話,既然是提到需要疏導,最重要的還是要先平息“對抗”的心理能力,再找出矛盾的激發點。


首先,最為教師來說,如果是評語寫上的是“垃圾”的話,要說是教學風格的個性的話,確實是說不過去,因為即使再有個性或者是真的想要拉近對話對象的距離,而使用顯得“親近”的言辭上,教師的做法是欠妥的。但是,這裡不講道德正確或者是政zhi正確的客套話,這裡就只說關於誘發出這般近乎苛刻的評語,其可能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二來,是學生自身自我的疏導上。對於一個尚未接觸社會工作的學生來說,基本都是在家庭親人、學校教職人員之間成長起來的,周圍其實是圍繞著一個不小的保護圈的,各種來自社會真實的更加尖銳的刺激,都基本會被這層保護圈擋下大部分的鋒芒。所以,當學生受到過度的刺激會感覺過度沮喪,甚至是懷疑周圍的人,或者換個說法“懷疑人生”,懷疑一切的意義。但不得不說,學生需要自我愈傷,這個過程也需要身邊的人的幫助。這個社會是會有這樣的那樣的傷害的,“你現在所遭遇的,很多的人也是在遭遇著”“大人們也時常會有遇到,這是不可避免的”。這個時候,要的不是繼續編織童話。但是要把這個傷害降解成為普遍化的事情,因為讓這個學生更加認為這個是針對他的個人的、特有的的問題的話,那他可能會變得更加固執。能夠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打擊,但也因為打擊是肯定會有的,所以重新振作起來也就是肯定有的、平常的操作。

再來,拋開主觀化的評判,一份作業會被批“垃圾”,是真的達到了什麼程度?人總是會有情緒過度激化的時候的,想想你是在什麼時候回說別人“垃圾”,或者是其他強烈貶低性的攻擊性的言語的?這裡肯定是要以老師是一個正常的有情感表達訴求的人來說,那是不是學生的作業上,乃至延伸到學習上,一直的表現也好結果也好,都是不盡人意,導致在這個老師的心中已經是深刻地被貼上一個不好的標籤?如果是真心要幫助這個學生,要想的就不只是幫“舔傷口”這麼簡單了,傷口舔多了也會麻木,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幫助他以後怎麼才能變得強大起來,不再那麼容易受傷。到這裡,就不單只是疏導的問題了,而是要幫學生如何建立的問題。

希望我個人的見解能幫到你,謝謝!


沒有栗子的栗子羊羹


做為一名合格的老師在學生心目中是長者,是朋友,是知己,是良師益友。老師的一言一行將在學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老師平時要加強個人修養,謹言慎行,率先垂範,嚴禁口無遮攔,信口開河,須知說出的話如覆水難收,不良語言將影響學生終生。垃圾是什麼,垃圾是廢物,對學生作業,作文,絕不能寫帶有垃圾的字眼。六十年代,我寫了一篇《路途見聞》,因語文老師去濟南進修,由李老師代課,說我寫的文章語言流暢,內容較好,必是抄襲範文,對我如此不信任,我隨即寫了一篇有關他的言行的逼真描寫,他方承任是他判斷有誤。總之,老師要相信學生,做善意的指導。做為學生應體諒老師是人不是神,難免語言有失或表達不準確,應以學習為重,遇事想得開,對於好批語可做座右銘,對於孬批語不理不睬,絕不背上思想包袱。


嶽陽樓記


善良有愛心的老師都不會這樣做,記得很清楚,小學時自己一直是班上的優秀學生,有一次社會課的作業沒有按老師的要求空一行,那位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了我還把作業本撕掉讓我重做,我當時感覺受到了很大的侮辱,也可能是從沒有過那樣的經歷,反正受到了打擊吧,一直很討厭那個老師,後來自己也當了老師,我就從來不會撕掉學生的作業,儘量多鼓勵他們,貼貼紙,畫笑臉等方法,學生也很喜歡。我不知道你多大的學生,我覺得你可以找一位信任的老師或者跟家長談談心,其實這也是一種經歷吧,人生不可能沒有挫折,你就把它當成一種磨鍊吧。


小學教育may


有時,老師這樣下評語也是一種激勵方法。

我作為將近30年教齡的一線老師,深有感觸。有些學生,老師三番五次提醒作業書寫認真,老師把認真的作業發群裡展示,老師小窗口提醒,佈置作業時特意強調……所有這些,有些同學仍然無動於衷。

這時候,老師改採取激勵方法了,批寫難聽的話語以引起同學的注意,而老師絕對沒有惡意攻擊。

說實話,老師這樣嚴厲批評,就是為了讓學生受到觸動,能激起同學們的上進心。

所以,作為同學,遇到這種情況,一定不要嫉恨老師,用換位思考的方式,以求對老師的諒解。

說實話,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嚴厲批評,老師對自己的學生嚴厲批評,這才是真的對自己的孩子負責。

像下面幾位同學的作業,我也曾經採用過激勵方法。





黃老師說教育


老師這樣做是很不合適的,是老師的錯誤,並不是孩子的問題。

不要因為別人的錯誤而讓自己陷入悲傷。我們只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這件事情中,學生需要負責的是作業完成情況,每天儘可能好的完成作業,及時改正作業。

完成了這些任務,就做好了自己的事情,這是學生應該負擔的,其餘批改作業,寫評語是老師的任務。老師沒有很好的承擔任務,沒必要懲罰自己。

雖然這些評價會影響心情,但並不是學生的過錯。

我們要接受所有人都是凡人,都會犯錯,學生會,老師也會。

既然大家都有犯錯的權利,就放輕鬆,接受老師錯了的事實,不要沉浸在悲傷中,做好自己。



小苗成長中


奉勸這位老師,做人要嚴謹,為人師表,言行舉止關係到孩子的成長,凡事三思而後行!


板凳先森


你好,我是小羽毛。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

第一,我覺得作為一名老師來說,這樣寫是不對的,作為老師,不能侮辱學生的人格,這是對學生的不尊重。

第二,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去和老師溝通,問一問老師為什麼這樣寫,是不是有什麼誤會?如果老師的態度還是這樣,那你可以讓你的爸爸媽媽和學校老師溝通,無論學生做錯什麼,也不能這樣說孩子,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會傷害孩子的心理。

第三,遇到這種情況,不能不理睬這件事,否則說不定以後老師還會繼續這樣做。找到老師後,再進行自己的心理調解。可以找父母訴說,或者找同學傾訴,不能憋在心裡不說。

好了,這就是我得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學習優襲


老師是不會這麼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