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遠見的父母,都允許孩子“任性”!

最近幾日,婆婆被我女兒—米樂氣的夠嗆!

穿衣時,米樂會說:“我自己穿。”你若幫忙她一準會說:“別碰我!”強行給她穿,她鬧著奪去衣服扔掉。

吃飯時,一上桌米樂會說:“我自己吃,黃瓜拿來,肉拿走,我不想吃魚。”一會勺子飛了,一會兒飯扣了,你若幫忙她一準會兒哭:“我自己吃,不喂!”你若堅持,她搶過勺子直接扔地上。

睡覺時,米樂會說:“我自己鋪被,我自己拿枕枕。”你若拿了她一準會兒哭著說:“臭奶奶,我拿……”仰起小手照著奶奶的臉就是一小巴掌。

一會兒自己上窗臺,一會兒自己拿碗,一會兒自己穿媽媽鞋,穿爸爸褲……

總之什麼都要自己做!你說什麼她都說“不”。

為此,婆婆頭痛不已畢竟女兒才1歲9個月。

阻止她,她哭個沒完不說,還咬人,扔東西。不阻止她,磕了碰了咋辦?

更讓婆婆憂心的是“這麼小,如此任性將來可咋整,誰能管得了她?”

很多家長和我家婆婆一樣,對孩子如此“任性”非常憂慮,非常想滅掉它,實際上這真沒必要。

有遠見的父母,都允許孩子“任性”!

01

對於一個快2週歲的孩子來說,任性,什麼都要自己做,是很常見的事。

每天在家裡進行著各種“破壞”行動。

每天瞪著眼睛,倔強地捍衛自己所做的芝麻小事。

這些表現其實都是孩子進入人格發展第二階段的表現。

埃裡克森在《人格心裡學導論》中指出:

人格發展到第二階段(2—4歲),這個時期的主要任務是活的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慮,體驗意志的實現。

這時兒童想做一些事情,如果父母和看管他的人承認並允許他們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兒童就覺得自己有一種控制能力和影響環境的能力,就會出現一種自主感。

反之如果大人不耐煩或過分溺愛而干預孩子做自己的能做的事,或對兒童意外表現的事情采取粗暴的態度,孩子會產生一種羞恥感,對自己的能力有所懷疑。

這時候的孩子,所有的“我自己……”,“我要……”都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表達,都是企圖在告訴我們“我是有能力的”。

作為家長要做的不是每天對著孩子嚷“你咋這任性?”而是尊重孩子接納孩子的這種表達方式。

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樣子我看到了,在不違背原則,沒有危險的前提下讓孩子去完成自己要做的事。

孩子只有行動了,才能收穫愉快、成功的經驗,才能形成自信,才能塑造自我。

有遠見的父母,都允許孩子“任性”!


02

一個不會任性的孩子,是什麼樣呢?


青年作家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覆盤自己的成長之路,她說她自小成長的環境是別人都比她大,都比她成功,她想別人一定是做對了什麼,自己不能反駁。


也就是說在那時蔣方舟的心理她周圍的人的權威是不能挑戰的。她時時刻刻都在討好他人。


結果在2016年前她沒有和任何人有過真實的關係,她從沒有和人吵過架、從來沒有將自己不堪的一面展示給別人。

有遠見的父母,都允許孩子“任性”!


從來不會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怒,非常害怕讓別人覺得不高興,即使在最親密的兩性關係中也是如此。


她甚至發現自己在生活中是一個沒有底線和原則的人。發現自己丟掉了自己的獨特的價值。


丟掉了自我的將方舟,幸好在2016年她找到了原因,將自己放逐日本1年,又迴歸自我。


迴歸後的蔣方舟說她很欣賞德國作家的一句話“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

03

2歲孩子所有的任性,不僅不是壞事,反而對孩子人格和心理的發展都有很大的積極的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利伯特曾做過一項心理實驗,在3-5歲的兒童中挑選100名反抗性強和100名幾乎沒有什麼反抗行為的孩子進行追蹤調查。

結果發現:在反抗性強的100名兒童中,有80多人在生活中表現得有主見,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強,意志力頑強;而在另外100名兒童中,僅有25名孩子具有這些優點。

也就是說,越是任性的、反抗性強的孩子,他們在將來越是能發展成人格健全的人。反之,反抗弱或者沒有反抗的孩子發展成平庸人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人格發展的第二階段,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要想讓孩子經歷的好,我們可以這樣做:

①做個“懶”媽媽

這裡的“懶”只的是“手懶”和“嘴懶”

比如孩子說媽媽“我自己穿”時

我們完全可以甩手讓孩子自己來,不要去幫忙。

讓“你哪會穿?”“你穿不上!”這樣的話懶在肚子裡。

但我們得告訴孩子方法,告訴孩子怎麼穿才能更容易。

鼓勵孩子:“你很棒,都會這麼穿衣服了。”

“手懶”“嘴懶”但“心”和“眼”不要懶,心要緊跟孩子,眼要不離孩子,牢牢地管住自己的手和嘴,讓孩子自由的去做,去探索。

②心平氣和地接納孩子的任性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最近很火的動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是在父母的理解和接納中死磕出來的。

有遠見的父母,都允許孩子“任性”!


導演餃子,名牌醫科大學畢業後放著醫院不去,去搞動畫,正經的工作辭職不幹餓著肚子做短片,連他自己都覺的有病。


可他的母親不但沒有指責他,反而說服他的父親一起支持他,讓他去死磕。


終於有了“哪吒”的降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他說:“感謝我的父母給我的包容,要不然我也走不到今天。”

心平氣和地接納孩子的任性,孩子才能在愛裡成長,成熟,成功!

③.給孩子設置任性邊界。

《觸龍說趙太后》中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2—3歲的孩子,在乎的是當下的快樂,根本沒有長遠的思量和眼光,心裡如平地,不曾有半點丘壑,因此任性的理由五花八門。


所以做為父母必須為其長遠計,設定任性的邊界,要讓孩子明白做危險的事情和提不合理的要求,任性也是沒用的。


遠離危險孩子才能健康成長。不滿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才會讓孩子明白萬事是有規則的,父母的能力是有限的。


作為2個孩子的媽媽我希望所有的母親在面對孩子任性的時候,都能冷靜的想想,孩子任性背後的原因,不要一滅了之,而要無條件的尊重、接納、理解孩子的合理的任性、讓孩子在任性的過程中變得自信、有主見。

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將來無論面對怎樣的風雨才能守得住自己的底線和原則。才能不失那個獨特的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