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娟院士又上“熱搜”,這次卻是因為他

李蘭娟院士“臨危受命”

疫情發生之初,李蘭娟院士臨危受命,她不僅和鍾南山院士一樣馳援武漢,進行疫情研判,為國家疫情防控建言獻策,還帶領她的團隊科研攻關,與病毒進行較量,拯救了無數生命。

李蘭娟院士說:“全國七萬多名醫護人員在武漢並肩作戰,看到患者一個個的好轉,這就是醫護人員最大的安慰。”

李蘭娟院士又上“熱搜”,這次卻是因為他


如今,她不負眾望,已經完成在武漢的使命,於3月31日下午,帶領團隊開始返回杭州。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要凱旋了,市民、醫護人員、治癒患者自發地前來送行,並在“女神”的衣服、帽子上貼滿了點贊貼。以感謝她對武漢這座城市的辛勤付出。揮手送別的那一刻,大家的眼睛溼潤了。

李蘭娟院士的“意外驚喜”

在前往機場的大巴上,李蘭娟帶領團隊成員一齊說道:“一起來,一起拼,一起贏,一起回,一個都不能少。”鏗鏘有力的話語,歡欣鼓舞,振奮人心。武漢勝利了,全國勝利了,我們要向李蘭娟院士團隊、最美逆行者們致敬。

李蘭娟院士又上“熱搜”,這次卻是因為他


正是因為有了白袍戰士衝鋒在前、捨生忘死奮戰在一線,才使我國疫情迅速得到控制,人民的生命健康才得以保障,生產生活才能儘快恢復,李蘭娟院士更是國士無雙,功不可沒。

當李蘭娟乘坐的飛機抵達杭州蕭山機場時,雖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春雨,但迎接英雄回家的領導和工作人員,熱情卻有增無減。他們冒雨舉著大紅橫幅、手捧著鮮花,用歡呼迎接逆行英雄凱旋。

李蘭娟院士又上“熱搜”,這次卻是因為他


而李蘭娟院士還收穫了一個“意外驚喜”,迎接她的不僅有掌聲和鮮花,還有一個撐傘等候她多時的老人,這位老人為了在逆行英雄中迅速找到她,還特意戴上了老花鏡。當他看到李蘭娟院士後,迫不及待地擠出歡迎的人群,向李院士伸手致意。

李蘭娟院士又上“熱搜”,這次卻是因為他


李蘭娟看到他後非常驚訝,也非常感動,沒想到自己的老伴親自來接機。其實,李蘭娟的愛人就是想給她一個意外驚喜,所以事先沒有告訴她。沒想到因為他的出現,李蘭娟院士又一次上了熱搜。

李蘭娟院士又上“熱搜”,這次卻是因為他


李蘭娟愛人叫“鄭樹森”

不可否認,經過此疫後,李蘭娟的名字更響亮,幾乎是家喻戶曉。但對她的愛人卻知之甚少。事實上,李蘭娟愛人並不簡單。同樣為國家做出了突出貢獻。如果說李蘭娟是傳染病領域的領軍人物,那麼,她的愛人就是多器官聯合移植事業的開拓者。

他的名字叫鄭樹森,浙江龍游人,1950年出生,比李蘭娟小3歲。1973年畢業於浙江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畢業後直接留校工作。1986年獲得浙江醫科大學碩士學位。20世紀90年代初,他又到香港大學外科學系瑪麗醫院從事博士後研究。

李蘭娟院士又上“熱搜”,這次卻是因為他


這裡要說明一點,就是浙江醫科大學在1998年9月,​根據國務院指示,已經併入浙江大學,現在是浙江大學醫學院。

而鄭樹森也成為浙江大學外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肝移植專家,還擔任過肝膽胰外科主任、主任醫師、衛生部多器官聯合移植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其實,他擔任過的職務還有很多,比如浙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附屬一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等。

不僅如此,因為他在自己研究的領域業績突出,成果顯著。2001年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也是我國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除此之外,他還獲得過“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等榮譽稱號。

李蘭娟院士又上“熱搜”,這次卻是因為他


2017年她又當選為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這些榮譽的取得,足以說明他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醫務工作者。名氣上雖然沒有李蘭娟院士大,但所做貢獻並不比她少。

鄭樹森院士所做“貢獻”

鄭院士作為多器官聯合移植的開拓者。1991年10月曾以第一助手身份參與香港首例人體原位肝移植獲得成功。這項成績在醫學領域引起很大反響,並被列為當年香港十大新聞之一。

而從1993年浙江省開展第一例肝移植以來,由他主刀進行肝移植的就有860多例。

李蘭娟院士又上“熱搜”,這次卻是因為他


2001年,他為9月齡兒童親體肝移植,一舉獲得成功,創造了當時國內親體肝移植年齡最小記錄。2007年,他又為出生106天先天性膽道閉鎖患兒實施了親體肝移植,再次獲得成功,並刷新了他先前親體肝移植年齡最小記錄。

當年,由鄭樹森院士領銜開展的多器官聯合移植,還被衛生部列為推廣項目。與此同時,他還幫助北京協和、上海復旦大學華山、上海新華等醫院開展肝移植工作。他參與的醫學研究更是不勝枚舉。

李蘭娟院士又上“熱搜”,這次卻是因為他


此外,他還培養博士後6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60多人,在國際SCI學術期刊上發表並收錄的論文就有150多篇。其實,這些成績也只是他醫學生涯中的一部分。這麼多年,他為我國醫學事業所做貢獻,遠遠要比列舉的這些多上很多。而他和李蘭娟更是我國科學界少有幾對院士夫妻中的一對。

他們夫妻都是“國寶”

李蘭娟院士曾這樣評價丈夫鄭樹森。她說:“他的手很巧,技術精湛,是外科的一把刀,關鍵是比較有思路,他還富有愛心,因自己出生清寒,遇到家境貧困的重病患者,他常常自掏腰包,還想辦法幫助患者減免醫藥費。”

這時,李蘭娟院士也不忘揭丈夫的短,她說:“他常常找不到家裡的東西,炒青菜不放油只放水、下鍋的時候也不等水開。”

李蘭娟院士又上“熱搜”,這次卻是因為他


實際上,生活中總會有小插曲,這也是生活的調味劑。他們夫妻非常和睦,相互關心,彼此支持,從1975年結婚到現在,已經攜手走過40多個春秋。他們共同為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鞠躬盡瘁,是我國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們都是我國的“國寶”,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楷模。

醫者仁心,救死扶傷,巾幗英雄,人民福星,國家脊樑。這些讚美之詞用在他們身上一點都不為過。年過古稀還在為祖國、為人民奮戰在一線,全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豐功偉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