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丙東:“血性”炒“血鴨”

世上有些東西,越是地域的,其生命力越是頑強,越是得到大眾的擁戴。永州血鴨,在永州民間廣受歡迎,一些長街短巷之大小餐飲業主,無不以血鴨作自己的招牌菜,而千門萬戶之家宴,血鴨則更是不可或缺。對此,永州市原文聯主席李長廷先生曾撰文稱:血鴨,已經是永州地域文化的符號。

姜丙東:“血性”炒“血鴨”

永州地域文明符號


作為永州家喻戶曉的一款傳統名餚,血鴨的來源,有“急中生智”“誤打誤撞”之說。血鴨的烹調技藝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聰明智慧,但更多的是在耳濡目染中代代相傳、揚棄精進。甚至有一些廚藝人,通過血鴨這道菜,重新找到了生活的自信和人生的價值。寧遠血鴨廚師姜丙東,便是如此。

姜丙東:“血性”炒“血鴨”

紅辣椒血鴨

姜丙東,原名姜敬,80後生人,出生於血鴨的發源地永州市寧遠縣的一個村莊——鯉溪鎮。從出生到成長,姜丙東的家境十分貧寒,初中畢業便無奈輟學。在無奈又無聊的懵懂年紀,他第一次感受了人生的迷茫和無助。從老人們口中,他知道就在離家幾里路的浪石橋村,曾經出了一位大英雄——姜愛林。在迷茫的少年時代,姜愛林對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據聞,1907年,年僅17歲的姜愛林就在家鄉組織“三點會”,提出“挖富濟貧,以抗清廷”的口號。1909年,“三點會”發展到500多人,決定在大觀嶺武裝起義。不料起義失敗,姜愛林來到廣州,加入同盟會,結識黃興等革命黨人。1911年4月27日,姜愛林作為敢死隊員,隨同黃興猛攻兩廣都署。後來,姜愛林被人用酒灌醉出賣被捕,1911年11月3日(武昌起義前7天),姜愛林被殺害,年僅21歲。為紀念這位革命英雄,李濟深、田漢等20人於1943年發起籌建姜愛林紀念塔,郭沫若作《吊姜愛林》詩,稱其為“國魂”。

姜愛林雖然21歲就為革命英勇就義,但他17歲就立志報國為民,成為永州為辛亥革命犧牲的第一人。這讓迷茫中的姜丙東感到震撼,也激起了他生命中的豪氣與血性。堂堂男子漢,絕不能再渾渾噩噩,必須馬上行動起來,不說建功立業,至少也要憑藉自己的努力撐起困難的家。他告別父母,簡單收拾了一下行李,隨著滾滾的打工潮,獨自南下廣東闖蕩。

可惜的是,南下闖廣東的那幾年,因為年紀小,又身無長技,姜丙東始終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帶著一身的疲憊和滿滿的挫敗感,姜丙東回到神乾塘,再度陷入了人生的迷茫之中。那段時間裡,他反覆追問自己:作為一個沒錢、沒技術、沒關係的農家子弟,人生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姜丙東:“血性”炒“血鴨”

水鴨,血鴨正宗食材

姜丙東躺在床上,回想了自己從小到大的經歷,幸福滿足的時刻似乎都與血鴨相關:考了好成績,可以吃一頓血鴨;家裡來了貴客,可以吃一頓血鴨;家裡有喜事,也可以吃血鴨。十多年一路走來,血鴨的味道已經是揮之不去的美好記憶,尤其是在廣東那些日子,有時候想吃家鄉的血鴨,想得直想哭。雖然沒有親手做過血鴨,但父母炒血鴨的流程早已爛熟於胸。可不可以把血鴨作為自己謀生的手段呢?想到這裡,他高興地從床上跳了起來。他花錢從鄰居家買來一隻水麻鴨,在父母的悉心指導下,炒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隻血鴨。沒想到,味道還不錯!

這次的“實驗”,讓姜丙東重新找到了自信。經過一段時間的揣摩和實踐,他對自己的血鴨技藝充滿了信心。懷揣著新的夢想,姜丙東決定再次出門闖蕩。2000年,18歲的姜丙東跟人一起來到了零陵。目標很簡單,應聘酒店或飯店的服務員,然後成為一名廚師。他沒有錢到廚師學校學廚藝,只有走曲線道路。經過幾次面試,他終於被名泉酒店錄用為一名餐飲服務員。

和別的服務員不一樣的是,在忙完本職工作以後,姜丙東一有機會鑽進廚房,偷偷觀察和揣摩廚師炒菜、切菜、配菜等技藝。老闆見他這麼愛進廚房學習,也比較欣慰。一段時間後,將他調入廚房幫忙。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實戰參觀,而且還可以與廚師交流學習。姜丙東簡直高興壞了!

姜丙東的廚藝得到了極大提高,但一直沒有機會當廚。有一天,酒店的廚師已經下班,可是突然來了一桌客人。怎麼辦?老闆把姜丙東叫了過來,問他敢不敢下廚炒菜給客人吃。姜丙東簡短猶豫之後,決定放手一試。客人對姜丙東炒的菜居然十分認可,尤其是對那一盤血鴨大大稱讚。客人走後,老闆夾了一口剩下的血鴨吃,味道確實很好。就這樣,姜丙東下廚的機會越來越多。

姜丙東:“血性”炒“血鴨”

酒樓奇遇入廚門

有一次,一位客人吃完他炒的血鴨以後,和他聊了聊。這位客人很健談,也很有學識,是一位真正的美食家。他說,姜師傅,你可否知道,你炒的血鴨為什麼好吃嗎?姜丙東說,不知道。

“炎帝居於姜水,得其姓姜。姜姓,是中國的一個大姓,也是非常古老的姓氏,從齊國第一代國君姜太公起到現在,共有102個姓氏由姜姓繁衍而來,包括呂、許、謝、紀、丘、盧等64個單姓和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公牛等38個複姓。姜太公子牙年輕的時候很窮,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其後裔姜小白就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齊桓公是一個非常出名的美食家,他的寵臣兼廚師叫易牙,是廚師行業的祖師爺。有一個典故叫‘易牙烹子’,就發生在齊桓公和易牙之間。現在有一個詞叫‘饕餮’,形容山珍美味,也源自你們姜姓。你的菜炒得好,可能與你姓姜有關啊。”

這位客人不經意的調侃,讓姜丙東大開眼界,原來自己的姓這麼有來歷,而且還和餐飲美食息息相關。這也堅定了自己要在餐飲行業發展的志向。時隔多年,姜丙東在冷水灘某餐廳再次邂逅這位客人。酒足飯飽之後,趁著酒意正酣,姜丙東向他表露了希望改名明志的願望。客人沉吟良久,將他原來的名字“姜敬”改為“姜丙東”。

“姜,是一味藥材,更是一種食材。丙,本意為魚尾,五行中丙是火的代稱。東,古字日木為東,五行中是木的代稱;本意為東方,可引申為東家,請客吃飯就叫做東。姜、丙、東,皆廚房必備之材,三字組合,乃大廚之名也。”

姜丙東:“血性”炒“血鴨”

寧遠血鴨天下名

貴人賜名,以此立志。自此,姜丙東學習餐飲的勁頭更足、熱情更高,廚藝也進步更大。長於辨味,精於烹調,講究火候、配料及製作細節。十餘年來他不斷向名廚學習餐飲烹飪之道,從零陵的名泉酒店,到冷水灘的長城酒店、肖記廚房、歐利豪廷大酒店……都留下了他孜孜以求的學藝身影,血鴨、水魚、蛇都是他的拿手好菜,還有道縣扎肉、祁陽曲米魚等永州各縣區的特色菜也是無師自通、手到擒來,做得比本地人還要地道、美味、可口。姜丙東,雖不是出於餐飲科班,但他以自己近20年來對永州民間菜餚的鑽研和探索,在永州餐飲界已然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畢竟,色香味俱全,好吃才是硬道理。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餐飲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在此背景下,血鴨作為永州本地最為知名的傳統菜餚大IP,街頭巷尾出現了數不勝數的、以血鴨為招牌的餐館。不過,從製作工藝到口味口碑,真正令人滿意的卻少之又少。而永州另一道名菜東安雞,卻在市場上形成了很好的品牌效應。

一定要把血鴨的品牌做起來!一股潛藏的血性,在姜丙東的胸中翻騰。他花了更多的時間,研究血鴨的標準化製作流程,出品要快、味道要正、品相要好,這是他給自己定下的目標。聽說有一位七十多歲的石奶奶,血鴨做得好,在偏僻處開了一家小店,每天生意好得不得了,排隊都不一定能買到。姜丙東二話沒說,背起50斤米酒,拜在石奶奶的門下要當學徒。石奶奶見姜丙東心誠,將自己畢生的經驗和九十歲老母親傳授的血鴨“秘方”,傾囊相授。

現在,姜丙東炒血鴨早已爐火純青,掌握了凍血鴨、散血鴨、醋血鴨、醬血鴨等多種血鴨的傳統技藝,並且在口味穩定的前提下,多有改良提升。吃過他炒的血鴨的人,無不伸出大拇指,稱其“最解鄉愁”。值得一提的是,吃薑丙東炒的血鴨,也不妨吃吃其中的仔薑片,細薄的仔薑片,滑脆清爽,細細嚼來,另有一番滋味。

姜丙東:“血性”炒“血鴨”

姜師傅血鴨情更濃

“進入餐飲行業的十幾年裡,嚐盡了天下百味,所幸的是,我血液裡的血性和激情仍在。我在各種大小餐館都工作過,其中有星級酒店,也有定製私廚,但我希望把血鴨做成品牌,弘揚永州的美食文化,這是一份使命和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