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情片中學愛情道理,還原親密情感的現實模樣

愛情在大多數時候是沒有道理的。不僅生活中如此,很多電影其實也常常描畫出情感的複雜與得失無常。從浪漫的愛情片裡學愛情道理,聽上去就有點不切實際。

但實際上,也有一些愛情電影,它們如一把刀子般剖開親密情感之間那些真實的東西,還原出最現實的模樣,讓觀眾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同身受的同時反觀自己的情感經歷。

之前看"春嬌與志明"三部曲,就感慨彭浩翔在兩性情感拿捏上的精準。

從愛情片中學愛情道理,還原親密情感的現實模樣

春嬌與志明在香港點菸點出的情愫,幾天之內的悲歡離合,其實都建立在一系列的巧合與急需填補情感空白的空虛之上。在故事的開篇,志明遭遇情侶背叛,春嬌則與多年男友已無火花可言。二人最終走在一起,看似美滿的收尾裡,果然隱藏著重重的危機。

三部曲的第二部《春嬌與志明》,就著重圈出了男女戀情在熱戀期退潮後,那種漸行漸遠的狀態。柴米油鹽會吞噬最初的甜蜜,來自事業的壓力會榨乾激情,矛盾與裂痕只能隨著日子的前進一點點爆發。

幾番齟齬過後,兩人和平分手,志明選擇北上工作,有了新戀情。而一年後,春嬌也被調到北京,與志明再次相遇。曾經滄海難為水,但春嬌還是選擇試探著給此時的志明發去傳情的簡訊。其實早在重逢時,兩個人就有了舊情復燃的可能,但雙方此時又有了看上去更主流穩重也更"合適"的選擇,需要一樣東西來捅破那層窗戶紙。

從愛情片中學愛情道理,還原親密情感的現實模樣

愛過一個人,往往在不知不覺之間沾染上他的習慣。志明還在用著春嬌的鈴聲,春嬌也會不經意間說出只有志明會說的話,在馬桶裡放乾冰看煙霧繚繞的惡趣味,聽一樣的歌,日復一日。

分手、複合、再分手,很多人說想不到第二部會比第一部狗血那麼多,情侶間能經歷的那些狗血,志明和春嬌都給演了一遍。但某種意義上,這樣的情節反而顯露出了真實的一面。比起不會長大的志明,成熟的春嬌在這段感情裡其實受到的傷害更多。

但當她想要及時止損、拒絕重蹈覆轍般地受到傷害時,卻意識到自己已經變成了對方的樣子,連自己都不知道已經被他影響了。這種習慣,讓這段感情終究藕斷絲連。

從愛情片中學愛情道理,還原親密情感的現實模樣

相比《春嬌與志明》裡那個最終有所成長的張志明,《原諒他77次》裡的Adam顯然就是那個永遠在兩性關係里長不大的人。

Eva與Adam拍拖十年多,卻因一件小事突然分手。莫名其妙被分手的Adam酒後與Mandy發生關係,可隨後Mandy卻在Adam家中意外發現了一本Eva所寫的77次心碎記錄。影片就是通過一次次閃回,把兩人之間那些產生矛盾的小事挨個拎出來,告訴我們即便一段感情裡,誰都沒有犯下罪無可赦的大錯,但溫水也能煮死青蛙。

從愛情片中學愛情道理,還原親密情感的現實模樣

第一次原諒,Adam看電影遲到,Eva在雨裡的等待換來的是沒好聲的幾句下雨賽車、看別的電影就好的搪塞。第二次原諒,Adam沒計劃地買了超大的沙發,出入都非常不便。第三次原諒,花錢超多又糟糕至極的直男向生日禮物。

不過,這些也都是並不算嚴重的小事。揹著她和別人看電影,吃飯時和自己的父親爭論不休,在自己父親出事當晚喝得爛醉靠不住,甚至於自己父親去世那天也沒個人影。

事情一樁樁一件件歷歷在目,很清楚地將這段戀情放上解剖臺。這本從Eva視角里出發的記事簿,也暗含了她的立場。當事件的原貌在眾人遊離的視點中再次被呈現,我們能看到的也許就是感情關係裡底線的重要。

從愛情片中學愛情道理,還原親密情感的現實模樣

不夠果敢的Eva遇上不適合自己、完全無法給自己安全感的"大男孩"Adam,付出的一切在對方眼裡都是那麼理所當然,而對方對待自己則是截然相反。實際上,沒有高的底線,那麼無論對方做了多少有殺傷力的事,還是隻能一次又一次地和好,假裝之前發生的錯誤都沒有發生過。這與其說是原諒到第77次,不如說是縱容到第77次。

愛情裡沒小事,兩個互不合拍的人在一起,難免給彼此帶來不間斷的傷害。總有一次,會成為壓死親密情感的最後一根稻草。

也許,還原親密情感的現實模樣,就是一部好的愛情片應該做到的。大多數不夠好的愛情電影,也是在這個方面有所缺失,所以它們不能幫你在一段親密關係裡找到答案。每個人身上的例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而那些好的愛情片裡有的,就是一個幫著認識自己的窗口,從這個窗口裡看到自己在這段親密關係裡需要什麼、想要什麼、該付出什麼,而這些道理遠遠不止適用於愛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