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真的是高曉鬆口中的“三無”國家,黑暗時代嗎?

文丨曹鏡明

大明王朝真的是高曉鬆口中的“三無”國家,黑暗時代嗎?


明朝(1368年―1644年)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

通常來講:明朝是繼漢唐之後黃金時期。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可那又為何現代史學家對於明朝的評價如此褒貶不一呢?

大明王朝真的是高曉鬆口中的“三無”國家,黑暗時代嗎?


著名媒體人高曉松稱明朝為“三無”國家,即無明君、無名臣、無名士;其實不然,高曉松終究不是正統的史學家,最多算作家學淵源,而他的這一觀點也只是延自一些近現代的歷史學者片面的斷言而已。只是,這群史學家加在一起都沒有高曉松在媒體上的影響力,故而以訛傳訛,傳做他的觀點。

現今,隨著相關資料的挖掘、論證,學界對明朝的評價已經愈發的趨向客觀。就以同樣是媒體人的竇文濤而言,他就曾在《鏘鏘三人行》中明確提到:如若有可能,自己十分願意重生到明朝走一圈。同樣持此觀點還有梁文道:明朝,是我們歷任朝代中最有機會實現社會轉型的朝代,比西方早幾百年。

歷史學界也有島田虔次、溝口雄三等學者的理論探究。

大明王朝真的是高曉鬆口中的“三無”國家,黑暗時代嗎?


其實任何一個朝代有人吹,有人黑,都很正常。即便是最為專業、權威的歷史學家也不敢稱自己能窺之全貌,不過是由落葉“揣測”秋意罷了!

當然,這也正是歷史的迷人之所在!

《中華文明史·第八卷明代》記載:“明帝國建立後,社會經濟因有了穩定的發展環境而呈現生機勃勃,總體發展水平遠超宋代。”《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介紹:“晚明時中國民間私營經濟力量遠比同期西方強大,當英國商人手工場業主擁有幾萬英鎊已算鉅富時,明朝民間商人和資本家動用幾百萬兩的銀子進行貿易和生產已經是很尋常,鄭芝龍海上貿易集團的經濟實力達到每年收入數千萬兩白銀,當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根本無法與之相抗衡。”

大明王朝真的是高曉鬆口中的“三無”國家,黑暗時代嗎?


明朝“三無問題”分析

首先是:無明君。就以“朱元璋”為例,作為我國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一統天下的開國皇帝,不能不稱之“奇蹟”,從一個小沙彌到洪武大帝,用網絡上比較流行的話來說:開局,連條狗都沒有!此外還有明太祖朱棣:平定天下、遷都北京、永樂大典、打通南洋等等,成就“永樂盛世”;明孝宗朱佑樘:道德君子、任賢用能、勵精圖治、寬厚待人,造就“弘治中興”;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蕭規曹隨、勤政愛民,迎來最為繁華的“仁宣之治”,為此谷應泰在《明史記事本末丶卷28》中稱: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庶幾三代之風焉。

如若想知道一個人怎麼樣,就完全可以看看他的對手和被時常拿來對比的人有哪些。

大明王朝真的是高曉鬆口中的“三無”國家,黑暗時代嗎?


其次是:無名臣。就以“張居正”為例,作為我國曆史上最為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之一,也是極為早慧的天才:7歲通六經大義,12歲中秀才,13歲參與鄉試,16歲中舉人……隆慶六年,萬曆皇帝登基,張居正任首輔,幾乎掌握整個大明朝的權勢,可他並沒有濫用職權,反而一改大明朝的頹勢。“

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第一次讓績效考核成為官員的衡量標準,讓停滯多年的政府機器又一次高效運轉開來。

此外還有:徐達,常遇春,湯和,李善長,劉基,宋廉,胡惟慵,解縉,方孝儒,姚廣孝等諸多名臣相輔,也不失為“大國氣象”!

大明王朝真的是高曉鬆口中的“三無”國家,黑暗時代嗎?


最後是:無名士。就以“王陽明”為例,被譽為最後一位“聖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尤其是在哲學方面,心學集大成者,學術思想遠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等地區,集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此外還有: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明代三才子徐渭、解縉、楊慎,《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等等,可謂人才輩出;


大明王朝真的是高曉鬆口中的“三無”國家,黑暗時代嗎?


如何淪為“三無”國家

首先是明遺民的錯誤認知

明朝是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所統治的君主專制王朝,故而在清朝的時候,有很多持“狹隘民族主義”的漢人,認為其“不作為,葬送了漢文化、漢王朝、漢傳承”;就“狹隘民族主義”而言就是錯誤的,我們中華文明是由多民族文化共同構建而成的,期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有的只是各民族人員數量的多少,僅此而已;如若放在現今社會,全國五十六個民族,五十五個加分,只有漢族不給加分,豈不是更沒道理可講;對待中華大地上的王朝更替,要報之以更加“寬容、開放”的心態對待;想來正是這部分偏激文人的部分觀點,片面引導了絕大多數常人的見解;

大明王朝真的是高曉鬆口中的“三無”國家,黑暗時代嗎?


其次是人云亦云的跟風見解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裡談到:“文化的悲劇就在於,高雅的易失傳,流俗的易流傳”,這就跟自媒體時代駭人聽聞的“標題黨”一個道理,眾多女人湊在一起是家長裡短,男人們聚在一起也是空談誤國,此現象正應了韓寒筆下的“屁民”形象;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拿不出“丁是丁,卯是卯”的論據的,那麼如何在小民之中引起“廣泛的認同感”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將自己和大眾拉到同一水平面,尤其是劣勢地位,對彼岸階層人士給予激烈的批判,也就是常言道的“仇富”心態;

大明王朝真的是高曉鬆口中的“三無”國家,黑暗時代嗎?


最後是對孔儒文化的一面倒批判

我們中華文明就是孔儒文化,此言雖然有所偏頗,但仍可以站住立場;追本溯源,孔儒文化是發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歷經千年的演變發展,在沒有外界“文化屬性”的劇烈刺激下,必然會走向僵局,尤其是在面對新生問題時,用“祖宗法,守祖宗地,治祖宗民”的固有理念根深蒂固,如在明朝期間的“開海”問題上,就曾經過若干次朝議,都沒能解決,這就是走向死衚衕的表示;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建國初期,曾興起過數起大規模的“打倒孔家店”浪潮,這個“孔家店”打的是什麼呢?盲從的人,認為是“一切沾孔帶孔”的東西,具有一定理智、獨立見解的人,認為是“孔家學說的僵化部分”(這部分尤其是在,明清兩朝表現的最為強烈),這些人將自己的這些見解表達出來,一方面是淹沒在動盪的時事之中,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對盲從的人產生錯誤的引導;

最後一部分是聰明的、有理智的人,多半會選擇“捨身取義”,保衛“中華文化的傳承”,最終落得“殉道”的下場,可歌可泣;


大明王朝真的是高曉鬆口中的“三無”國家,黑暗時代嗎?


當然此外的原因很有很多,筆者就不在此一一展開,僅做簡要探討;綜上所述,正是因為這些“時代的”“人為的”因素,很大程度上的誤解和扭曲了“大明王朝”的真實形象,讓在“演義話本”中的形象取代了“歷史”之中的真實形象,不得不說感慨,命運使然啊!不過好在,隨著歷史學家的專業研究和普及,逐漸的還“大明王朝”一個真正的面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