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疫情拐點已到?生活有望恢復正常?扯淡!專家預測,感染峰值即將到了,20天內感染將破萬!

【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

華輿訊 據澳洲鏡報報道 今天早上,澳媒出現了一篇文章與疫情拐點有關,大體意見是:因為近幾日澳洲新政病例呈現減緩趨勢,有人預測疫情的拐點可能到來。

澳洲疫情拐點已到?生活有望恢復正常?扯淡!專家預測,感染峰值即將到了,20天內感染將破萬!

副首席醫療官Paul Kelly表示,週二病例日增幅降至僅7.3%,遠低於一週前的約25%。增長數據減緩意味著澳洲執行的封城令正在奏效,如果未來兩週內依然保持同樣的趨勢,代表著境內疫情將會得到控制。

甚至有專家分析但是如果情況達到預期,未來一個月內,澳洲人的生活有望恢復正常。

UNSW副教授James Wood等傳染病專家認為,持續這種趨勢,這可能會導致政府在幾周內放鬆限制。比如丹麥,由於感染率和住院率下降速度快於預期,該國已計劃在本月取消限制。

目前的封城令之下,大量場所關門,經濟陷入停擺,人們被迫在家隔離,這種情況越早結束,對澳洲的影響越小。

同時,他也認同:接下來的兩週至關重要,如果增長曲線在這兩週內出現變化或許會讓情況更加複雜。

澳洲疫情拐點已到?生活有望恢復正常?扯淡!專家預測,感染峰值即將到了,20天內感染將破萬!

他警告說:如果莫里森在這個時候放鬆警惕,澳洲民眾看到疫情增長放緩的跡象繼續外出,或許疫情會進一步爆發。

但總體方向,他認為澳洲可能已經迎來了疫情的拐點。4月份感染率將下降!

但是,4832累計確診,20人死亡的數據,讓形勢顯得並沒有那麼樂觀!

綜合分析有幾點原因:境內傳播仍在擴散;醫療條件受限;

境內擴散這一點不用多說,澳洲目前新增的確診案例中,絕大多數都是境內傳播造成的。

第二點,澳洲目前的醫療體系並不足以承載過多的確診病人,尤其是重症患者。

ICU全澳只有2200個,絕大多數都集中在新州地區,其他人口稠密的地方比如維州,ICU數量有限。

澳洲疫情拐點已到?生活有望恢復正常?扯淡!專家預測,感染峰值即將到了,20天內感染將破萬!

其次就是醫護人員人數不足的問題,而醫護人員也是最容易被感染的人群,維州80多名醫護人員被感染,佔總比例的近10%。

除了被感染者外,維州還有96名急救人員暫停了工作。

看似人數並不多,但足以影響維州整體的醫療體系。

事實證明,疫情對一線工作者的影響更大,維州政府雖然已經宣佈撥款一個億澳元用以購買防護用具,也制定了更嚴格的防護規定,但是否能夠對這種影響進行遏制還是未知數。

有專家對於目前的情況表示樂觀,但更多人認為情況已經在不可控的邊緣,而且20天內,澳洲就會迎來大爆發。

澳洲疫情拐點已到?生活有望恢復正常?扯淡!專家預測,感染峰值即將到了,20天內感染將破萬!

這份數據來自於投資銀行巨頭J.P.Morgan的預測,4月20日,澳洲境內累計確診患者將達到了1.05萬人。

澳洲總人口才2500萬,感染破萬意味著疫情完全失控,政府如果不出臺更嚴格的隔離措施,澳洲會慢慢淪陷。

而且澳洲即將進入秋冬季,溫度降低以後,情況更加危險,目前澳洲陽性確診比例偏低還是存在部分溫度因素。

等到溫度降至10攝氏度以下,情況或許完全不同。

澳洲疫情拐點已到?生活有望恢復正常?扯淡!專家預測,感染峰值即將到了,20天內感染將破萬!

就如同新州州長擔憂的那樣,現在情況仍然嚴峻,新州州長Gladys Berejiklian表示:一些無症狀患者四處走動,導致感染人數增加,這才是急需改變的情況。

ABC指出,在過去一週,本地感染率激增350%,這些人均與確診病例無關聯,Kelly稱,“這才是目前我們最關心的數字。”雖然新州新增病例有所緩解,但維州和昆州病例卻在急劇增加。

Berejiklian表示,現在談曲線是否趨於平坦還為時過早,而且澳洲境內傳播的問題至今無法控制,很多地區的傳染都與揹包客有關,來自於境外輸入後轉變為本地擴散。

專家希望澳人還是要保持警惕,不要對最近的“放緩趨勢”過於樂觀,UNSW的Raina Macintyre教授說道:“希望大家不要太過興奮和樂觀,至於新冠疫情何時達到頂峰,目前有不同的模型預測,但至少還有幾個月,而且不排除有第二波感染的可能性,在中國就有這種情況,第一波顯示小部分人群感染,不到全國人口的1%,第二波就開始‘爆發’。”

Macintyre稱,“我們希望看到的不是放緩,而是降低,然後再決定何時鬆綁政策。”

這也是所有澳洲人應該明白的問題,現在分析曲線為時過早,還是好好在家自我隔離來的更靠譜!

(原標題:澳洲疫情拐點已到?生活有望恢復正常?扯淡!專家預測,感染峰值即將到了,20天內感染將破萬!)


安卓用戶,可在各應用商店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