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教育應該從家教開始,拒絕寵愛對嗎?

外星尊者


我是藤籌勁草,感謝有機會回答您的問題,如果喜歡我的答案請點擊關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父母的身教大於言傳,因為孩子就是家長的鏡子,父母有教養、家風好,那孩子一般就能彬彬有禮,就有良好的言行舉止。因此,家教對孩子很重要。這也是為何我們現在如此強調家風、家訓和家教。

每個家庭都有傳承的家風,那就是對孩子最好的薰陶,因此父母首先要堅持好良好的家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施於人。

而且陪伴也是最好的教育,多陪孩子,多與孩子嬉戲,在遊戲中慢慢培養習慣和道德,孩子也更能夠記住。


藤籌勁草


這個觀點很正確。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家庭是最好的學校。

但是,前提是父母得有知識,有文化,有教養,有素質才行。不能想當然,盲目指導,瞎指導,甚至錯誤指導。“溺愛”則更不可取。你以為是愛,其實是害。

我見過這樣一個家長,一直陪孩子讀到高中,現在高三了,更是像待老爹一樣,什麼都替兒子幹,早飯做好後,看著表想讓孩子多睡一會兒,離上學只有10分鐘了,才把他喊醒,起床一看錶,來不及了,起來就向學校跑。母親早早涼好的早飯,沒吃就走了。

他是在睡嗎?沒有,他是在遊戲打通宵,你說這能叫愛嗎?

寵子如殺子,不懂感恩的孩子比狼都可怕。

期末成績出來了,成績能好嗎?父母埋怨幾句,就要去跳樓。

這樣的寵愛多失敗。

因此,應該這樣說才對,有父母是老師的家庭,才是最好的學校。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制定出適合孩子的方法,自已說了算,不受其他教師管控。

父母是老師的教育才是好教育。這樣的父母懂得教育方法,知道教育的規律,能夠科學合理的制定出學習計劃和目標,因材施教,量體裁衣。





文如泉湧


作為一名在高中任教十年並擔任過班主任的老師,我非常認同上面的說法。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是因為:一、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接近於一張白紙,在少年時期其成長髮育也未定型,其思想性格、氣質、習慣等可塑性強,容易因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而改變,教育效果比較明顯,而這段時期,孩子在家時間比較長,生活上對家長依賴也比較多,所以家庭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決定性作用。十幾歲以後,孩子的性格、行為習慣等逐漸定型,相對來說更容易受環境、社會因素影響,在這一時期學校教育主要是發揮傳授知識的作用,孩子行為習慣方面就不太容易受教育而產生大的改變,只能是"小修小補"了。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孩子在十幾歲以前,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情智上還不成熟,對父母依賴性強,更需要父母的愛和教育,所以學校教育無法取代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產生的效果十分明顯。父母與孩子之間天生的血緣關係以及養育、監護的關係,使得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這是家庭教育的特殊之處。十幾歲之前孩子就像一株幼苗,苗不好,就無法成才。這一時期的家庭教育就是在培養苗,所以教育要從家庭開始,育好苗。

其次,愛孩子要講原則,不能寵愛溺愛。溺愛孩子的壞處是完成孩子孩子懶惰、缺乏毅力恆心、貪圖享受、自由散漫不受約束、自私自利、獨立性差依賴性強、以自我為中心不尊重他人、不懂感恩、眼高手低等。所以愛孩子,就要為孩子的健康成長、長遠發展考慮,不能只讓孩子享受生活的甜,也要讓孩子嚐嚐生活的艱難困苦,讓孩子有危機感和憂患意識讓孩子知道,是他需要適應社會和人生,不是社會、人生需要適應它。這正應了《觸龍說趙太后》中的一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最後,孩子上學以後,學校教育也需要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學校教育有學校教育的優勢和獨特魅力,但學校教育並不能照顧到方方面面,比如寒暑假孩子在家時的教育,比如家庭作業的督促,比如孩子因衝動在校不服管教,比如孩子沉迷網遊或談戀愛等。而老師畢竟與孩子沒有親緣關係,也沒有撫養監護關係,所以有些方面老師無法觸及也不方便管,這就需要家長的配合、家庭教育的補充。




語文老師我愛你


教育是由三方面構成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缺一不可。但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起點和基點。孩子最初形成的看法、觀點,首先離不開家庭,父母的言傳身教起著重要的作用。孩子的一言一行與家庭有著重要的關係,孩子的以下這些方面都需要家長從小培養的。

第一,良好習慣的養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養成良好的習慣,孩子受益終身。從小不能寵愛孩子,應培養良好的個人習慣,學習習慣,讀書習慣,堅強的意志,優秀的品質等。凡是優秀的孩子與她的好習慣離不開。大家都知道中國詩詞大賽中的武亦姝如此出色都是從小就開始培養的。

第二,要有責任感。一個人有責任感他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那麼他做事的時候就不會偏激。小孩子從小就讓他明白做事情的後果,會受到相應的獎罰,有的孩子被寵壞了,小時不管,大了管不了。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大了到社會就成了害群之馬。

第三,要有愛心。關愛小動物,幫助老人過馬路等。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要伸出手去幫助。讓孩子懂得“送人玫瑰,手有餘香”這個道理。

第四,要有感恩之心。從小的時候就要教育孩子別人給與幫助就要感謝。只要得到了幫助就要說聲謝謝,感謝父母的辛苦付出,哪怕幫媽媽刷刷碗,洗洗腳。雖然都是小事平常事,什麼都是以小引大。平常總能聽到說,李家的孩子多孝順,張家的孩子打父母,這些都跟家庭小時的教育離不開的,怨不得別人,家長需要反思的。老話說得好,慣子如殺子。

如果孩子做到了以上幾點,我不能說這個孩子多優秀,但是他絕對是一個受人尊敬和喜歡的人,他一定是對社會有用的人。





回眸132


家長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在品德、性格養成方面。在3歲之前,孩子語言、思維尚未很好發展,基本上基於觀察、模仿學習。當他看到父母撓頭,他也跟著。父母洗衣服,他也拿個空盆子,像模像樣的洗。孩子的很多習慣都是在copy父母或者親近的人。當然了情緒管理也是學著父母的,你發脾氣是怎樣的?他也照學,讓人哭笑不得。當然孩子也是自我反思的一面鏡子。所以說教育應該從家教開始。家教應該從提升自我開始。那要不要寵愛呢?有的人說要有求必應,給足孩子安全感。我想1歲以內是這樣的,孩子基本上就是吃、睡、玩。基本的生理、心理需求是要滿足的。不過到了2歲孩子的自主性、脾氣也會發展和改變。如果還是有求必應,那麼可能影響孩子的發展。有一個原則就是情感需求要盡力滿足,物質需求要看情況滿足。


doureimi


孩子生下來第一個接觸就是他的家庭,所以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 那麼我們要知道寵愛不等於溺愛,適當的寵愛可以讓孩子獲得尊重和理解,那麼他會越來越自信,而過度的溺愛孩子會讓孩子性格變得自私且不負責任

  • 舉個例子,我有一個5歲的表妹,過年期間有接觸過她一段時間,性格極其自私叛逆,比如說我們在正經的下棋或者打麻將,她覺得她也要參與進來,但是會搞的一團糟,把棋子扔掉什麼的,怎麼說她都不會聽,看電視的時候完全不顧別人的想法,哭著鬧著要看動畫片,全家人都必須陪她看,在她面前不能玩手機,因為她會直接過來搶,力氣很大的那種,總之,就是到了那種不是很想見到她的感覺,因為我自己也是做教育行業的,在想5歲的孩子不應該這麼不講道理啊,後來我慢慢的才發現這跟她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 因為疫情期間我借宿在阿姨家,也就是上面提到的表妹家,那麼我阿姨她們之前是做生意的,工作比較忙,這個表妹一直是由他爺爺奶奶帶大的,疫情期間呢,他們也是早出晚歸的,那段時間剛好我在,所以自然承擔起照顧她的責任,我心想沒問題,我可以慢慢引導她,比如早上起床的時候,之前都是跟著他爸媽一起起床,然後送到一樓的奶奶家,由奶奶照看,但是這段時間阿姨她們起的比較早所以就沒叫她起來,然後我們睡的晚一點再起床,每次都是聽到她的哭聲然後我會過去她房間安慰她,並且問她今天想穿什麼衣服,然後都讓她自己穿,即使她的動作很慢,一點也不熟練,我還是慢慢的耐心的等她自己穿好,然後再下去吃早餐,然後我發現她是很樂意去做這些的,並且會問我好不好看,


  • 到了第二天,她奶奶就坐不住了,說你們太晚下來了,起初還以為是我想睡懶覺,我說不是的,我想讓她學會自己穿衣服穿襪子什麼的所以比較慢,然後她奶奶直接上來幫她穿衣服,整理房間等等,我說你可以嘗試著讓她自己做,培養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她奶奶說動作太慢了,得弄到什麼時候,然後就迅速麻利的整理好一切,吃早餐的時候也是,一個勁的往她嘴裡塞,我心裡在想,怪不得,孩子會變成這樣的性格。

我想告訴她奶奶“你可以代替她做事,但是卻無法代替她成長,一個能照顧好自己生活的孩子呢,才能照顧好自己的人生”。但我還是沒說,因為她奶奶無法理解這句話!溺愛對於孩子的人生和性格毫無益處,如果不想把孩子培養成“白眼狼”就要懂的愛的分寸,不能無底線的滿足孩子的要求,而是教導孩子懂得感恩。


祁陽小蔣


家長要用怎樣的方法開展家庭教育,拒絕寵愛對嗎?綜合專家的意見,總結了家庭教育的十大黃金規則:

規則一:寵愛有度 愛孩子是人的天性,溺愛是家教的誤區

規則二:美德必備 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難得

規則三:挫折教育 有壓力才有動力,樹不育不直

規則四:三商教育

規則五:根除自私自利

規則六:杜絕說謊

規則七:社交能力不可少

規則八:性教育是熱點

規則九:消除不良行為

規則十:家長的修煉 教子必先教己,身正不怕影子斜


一杯清茶xue


hello!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朵朵。首先很高興回答樓主的問題。

關於教育,從家庭開始拒絕寵愛這個觀點,我還是比較贊同的。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我們家長。不只是陪伴,更多的是怎樣引導孩子成為一個善良、勇敢、堅強、有責任心的人。如果家庭教育中因為寵愛出現了問題。這不僅是傷害一個孩子,對她以後的人生道路也會有嚴重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點,就是我們孩子,他不會換位思考。學會分享。關心他人。

第二點,就是我們的孩子在家庭當中處於一個。比較高的位置。我們的爸爸媽媽,以孩子為中心。長期以往,我們的孩子看著就會產生。暴躁易怒的性格。

第三點,就是我們的家庭裡,面對孩子特別寵愛,就會出現包辦的現象,孩子他的獨立性就特別差。不會珍惜。會產生浪費的心理,不會獨立。而且他也不會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

第四點,太過寵溺孩子,我們的家長就會不知不覺中產生一些錯誤的價值觀。我們的孩子啊,就會他的性格就會產生扭曲。所以為了孩子健康的人格發展,我們做父母的,要學會放手。愛而不寵。

我是朵朵,以上是我的個人建議。

再見。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4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398927db6a374f359c5e40b4233a9d93\

平凡的朵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始於家庭父母,是客觀事實的存在。孩子出生,除去身上遺傳存在的父母的基因,更多的是模仿和接受父母的主觀和非主觀、有意和無意的教育。父母的言談舉止,無時無刻都是對孩子潛移默化的教育。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簡潔而生動地闡述這個問題。貓生的貓疼,狗生的狗疼,誰生的誰疼。世上,沒有父母不疼愛自己孩子的。寵愛可以,但是,一定要掌握《度》,有原則,有底線。不可以讓寵愛發展成喪失原則,突破底線的溺愛。溺愛最終的結果,是害了父母,毀了孩子。


三清山居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