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血栓在什麼情況下容易脫落?

用戶4739972255975


哪些深靜脈血栓容易脫落?

靜脈血栓形成後有脫落的風險,脫落風險與血栓形成的時間、部位以及是否有外力作用都有關。


  1. 新鮮血栓最容易脫落

深靜脈血栓形成後,從血管壁向血栓“長入”內皮細胞和纖維母細胞,隨即形成“肉芽組織”,血小板(血液中的一種成分)產生的“血小板生長因子"可能起著促使肉芽組織生長的作用。

肉芽組織伸入後,逐漸取代血栓而發生“機化"。機化過程早在血栓形成後1~2天就已開始,較大的血栓在2周左右已經可以完成機化。機化的血栓會更牢固地"粘“在血管壁上,脫落的危險大大降低。超聲檢查時,如果報告提示“血栓機化",通常意味著血栓脫落的風險大大降低,基本可以警報解除


2. 離心臟越近的深靜脈血栓越容易脫落

離心臟越近的深靜脈血栓,越容易脫落;而目血栓大,容易造成大面積肺動脈栓塞,後果更為嚴重。


靜脈血栓一旦形成,即處於不斷的演變過程中。由於靜脈血栓使靜脈管腔狹窄或閉塞,血栓表面不斷形成新的血栓,分別向近心端和遠心端行生,近心端血栓在早期與靜脈管壁之間無粘連,血栓飄浮於管腔中,容易脫落,造成肺栓塞。近心端血栓大,一旦脫落導致大面積肺動脈栓塞,嚴重者引起患者突然死亡。


小腿深靜脈血栓屬於遠心端血栓,脫落風險要小於大腿深靜脈血栓,而且血栓較小,不易造成大面積肺動脈栓塞,因此,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一般不用臥床,可以適當

活動。超聲檢查一旦發現大腿深靜脈血栓漂浮於管腔中,這類患者要臥床,並立即給予相應的治療。


另外,深靜脈血栓形成後,患肢在外力作用下也容易血栓脫落,患肢活動、按摩患肢擠壓患肢都可能增加血栓脫落的風險。當然,不是所有的深靜脈血栓都會脫落,而且,隨著病程的延長,血栓脫落的風險逐漸下降。


3. 不當的活動容易讓血栓脫落

①轉脖子

有的人覺得肩頸僵硬,就會轉脖子放鬆,殊不知,血管中的斑塊就像河溝裡的流沙,易被血流沖走、改變位置,危險係數較高。


當斑塊深入血管,直擊頸動脈,導致人體血管出現“大堵車”時,一旦劇烈活動,斑塊脫落,就會堵塞血管,誘發腦梗。


當頸部有不適時,正確的活動方法是:

將頭部緩慢地分別向前、後、左、右四個方向傾仰,然後再慢慢地轉頭,先順時針後逆時針。

提醒:三高人群千萬不要猛烈甩頭轉脖子,以防發生嚴重意外。


②久坐猛起身

“久坐是種病,不注意真要命”的說法一點也不誇張,但是幾乎99%的人都中招了:

大多數上班族一坐就是一整天,退休的中老年朋友玩微信、下棋都是坐著,一玩就是大半天……屁股長在椅子上,對40歲以上的朋友來說尤其要命,因為年齡越大血管垃圾就越多,出現血栓的概率也就越高,久坐對心腦血管的損傷也尤為明顯。久坐時猛起身,就是一個危險的“殺手”。



起身後,出現胸悶憋氣、呼吸急促、劇烈胸痛等症狀時,要立即就醫。


小柏家護官方號


連續4個小時不運動就會增加患靜脈血栓風險。所以,普通人要遠離靜脈血栓,“動”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下面就回答以下什麼情況下容易脫落。

1、乘坐長途汽車、飛機的乘客;

2、久坐不動;

3、長期臥床/癱瘓的老人;

4、骨折臥床的患者;

5、慢性心衰、腫瘤的病人;

6、剛生完小孩的產婦;

7、口服避孕藥的年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