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以“穩勞動關係”助力穩就業

當前,面對我國勞動關係的新特點新變化,必須從兩方面入手,妥善處理勞動關係,以達到“穩就業”的目的。

一方面,應圍繞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減負、穩崗、擴員“三管齊下”,通過財政貼息與減稅降費、返還減免企業社保繳納、加大貨幣信貸支持力度等措施,形成財政、貨幣、社保政策同就業政策協調聯動的格局,以穩企減負增強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同時,探索適應當前就業環境和勞動關係的人力資源新機制,為企業穩崗擴員創造條件。另一方面,應圍繞勞動者權益保障,出臺便民、利民、惠民的就業服務舉措,在勞動關係協調治理方面給予地方和企業更多靈活性與自主權,確保勞動關係協調治理的精準性。

為此,須重點做好四項工作。

抓牢壓實重點群體的就業服務和勞動權益保障。其一,完善農民工復工返崗的各項服務工作,暢通農民工就近上崗、返鄉就業創業的各條渠道。各地人社部門應加快建設農民工復工返崗信息服務平臺,動態更新企業復產與招聘信息,有條件的復工企業可為返崗農民工開通“平安返崗直通車”,對返崗農民工提供疫情防控知識培訓,保障農民工復工返崗期間的勞動安全。同時,充分發揮城市和農村兩個勞動力市場的作用,積極探索建立農民工和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的常態化機制,通過因人找崗、因人設崗,有針對性地開發一批扶貧特崗,優先安排貧困勞動力就業,針對鄉村生態環境治理、道路交通與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優先吸納具有在城市地區從事相關工作經驗的農民工群體就業;對有意向和能力回鄉就業創業的農民工發放返鄉創業基金和就業安置費。其二,綜合利用網上招聘、遠程面試等形式,開通高校就業招聘專門網絡渠道,發揮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優勢,做好高校畢業生求職招聘對接服務工作。同時,基於高校畢業生的興趣愛好、知識技能與就業偏好,充分挖掘新行業、新業態、新工種吸納就業的潛力,圍繞數字經濟與線上產業加快搭建高校畢業生就業支持平臺,拓寬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渠道。

推進勞動用工與勞動管理制度改革創新。一方面,借鑑疫情期間餐飲服務、物流配送行業中部分企業的勞動用工實踐,積極探索適應當前靈活就業需要的“共享用工”“雲用工”等新型用工模式,綜合利用“互聯網+”和平臺經濟等線上渠道,合理整合勞動力資源,克服勞動力密集型行業中部分企業的招工用工困難;另一方面,圍繞摸清底數、查明形勢,研判動向,全面做好復工企業的用工動態監測,及時掌握企業復工復產後的用工狀況。應在深入摸排管轄區域內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就業人數、工資薪酬水平、經常性爭議事項等重要信息的基礎上,建立包括企業員工健康狀況、用工缺工情況、外地務工人員返崗狀況等在內的日常情況通報制度;建立復工復產企業勞動關係應急預警機制,對疫情可能導致的企業裁員減員、薪資削減、工傷賠償,以及潛在的群體性爭議衝突進行研判預防。此外,還應在用工與薪酬等方面保證復工返崗的新冠肺炎康復員工同其他員工享受平等待遇,並在一定時期內根據康復員工的身體恢復狀況在工時工種、勞動強度與職業健康等方面予以特殊照顧,盡力消除對新冠肺炎康復員工的就業歧視。

轉變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提升勞動者對就業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鑑於疫情影響下產業結構、就業環境、企業生產經營方式等產生的新變化,一方面,應在線上工作場景加速替代線下工作場景的形勢下,有序有度地將疫情期間採取的輪崗輪休、彈性工時、遠程工作等穩崗穩員“權宜之計”加以規範化、制度化,使其成為部分行業企業的工作常態。對此,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科技創新成果,將自動化生產和智能化管理推廣應用於企業日常行政管理及生產經營活動,積極探索人機協同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新模式,完善員工主動參與企業決策、積極同企業溝通協商的機制設計。另一方面,加強職業培訓與技能培訓體系建設,加大對企業開展員工職業技能培訓的政府支持力度,圍繞養老、托育、家政等就業潛力相對較大的行業領域,重點為受疫情影響失業轉崗的員工提供再就業和創業培訓,以向各類勞動者提供更專業化的技能培訓和更便捷的學習機會,促進企業用工需求同勞動力供給在數量、結構和質量層面更好匹配。

強化工會作用,更加有效地穩定勞動關係。應突出工會在勞動關係協調治理、穩定就業中的重要作用,暢通勞動關係各方的溝通渠道,充分發揮勞動關係三方協商機制效能,強化對穩就業、促進和諧勞動關係的各項法規與政策文件的宣傳解讀工作;發揮好職工代表作用,關注復工返崗人員的一線生產工作,關注員工身心健康狀態,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此外,工會還應為促進企業與員工互信合作、共渡難關採取實際舉措,號召用人單位穩崗穩員,勉勵勞動者發揚奉獻精神、愛崗敬業、依法表達訴求,為做好穩就業工作與促進勞動關係和諧穩定履行應有職能,凝心聚力,推動發展。

(作者:系吉林大學勞動關係研究中心副教授;本文系“新經濟形態下我國勞動關係變化發展問題研究”〔2018LD005〕階段性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