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回家怕見親戚?這本書能讓你變淡定

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年是在家待的最久的一個年。不過,好在因為疫情不能串門,不用面對那些煩人的親戚了。

確實,回家團聚是好的,我們期待家鄉的溫暖,撫慰一年都市拼搏的辛酸,但不知何時,曾經充滿疼愛給我們塞糖果的大姨大嬸們,變成了事事過問的審訊員。

家鄉的物和人變化不大,保留著昨日的生活方式,卻不再是記憶中那般親切和舒服,缺乏邊界感、催婚催生娃讓人不堪其擾,更無法理解。


過年回家怕見親戚?這本書能讓你變淡定


《鄉土中國》寫於1946年,篇幅不長,但即使現在看也不過時。它深入淺出,分析了中國社會的基層——鄉土社會。而這一基層一直到現在仍然對我們的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與故土鄉人之間的羈絆與疏離。

疫情期間,在家太無聊,不如翻翻這本小書,你會發現作者將我們的感受變成了鞭辟入裡的剖析,然後,看故鄉的眼光中,那種矛盾掙扎的無奈,也許會變成一份理解之後的豁然。


求穩定、邊界感和人情社會

說起親戚的招牌問候,一是缺乏邊界感,比如“現在拿多錢一個月啊”,二是總把穩定看得最重要,“趕緊考個編吧”,或者活在人情關係裡,“回來老叔給你安排個單位”。

這三者其實都是由鄉土社會的特質決定的。鄉土社會最重要的是“土”,農耕離不開土地,莊稼長在地裡不能移動,合適的土壤養合適的莊稼,於是人也就跟著定居了下來,向土地討生活。

這樣的社會也就有了一個顯著的特點——穩定。不論是環境,還是族群,可能千百年來延續下來都沒有變化。而反過來,“不穩定”是這個社會所不允許的,一旦環境變了,原有的經驗就會毫無用處,既有的教化內容也會失效。

過年回家怕見親戚?這本書能讓你變淡定

再來說邊界感。穩定的社會里,人際關係也是相當固定的。一個村莊就是一個氏族,一個人在出生之前,他的關係網就已經確定了。

孩子從小到大,都是被鄉里鄰里的關照和目視下長大,熟悉到可能就像父母兄弟一般,這種熟悉程度是不同於現代社會的,因此,在鄉土社會里所謂的“邊界感”是很微弱的。

也正是由於人與人之間的熟悉,對每個人都有基本的判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知根知底”。

這種知根知底,其實是熟人文化和人情社會的前提,在聘用或者合作的時候,依靠長久以往積累的判斷來做決定。這也意味著,大多數人自帶“徵信系統”,一般人不敢冒大的風險矇騙,這套機制是可以運作的。

過年回家怕見親戚?這本書能讓你變淡定

在現代社會,一切是流動的,我們甚至喜歡變動,因為變動意味著機遇,過去那種穩定的社會近乎瓦解,年輕人很早就離開家,來到一二線城市,與親戚們自然不再熟悉。這個快速變革、充滿陌生人的世界裡,穩定帶不來安全感,信任則必須要通過法律和規定。

然而,留在家鄉的親戚卻仍然生活在,或者部分生活在過去的環境中,所以,這條鴻溝是歷史留給他們的,曾經我們的祖輩正是靠著這樣的認知活下來,只不過這一切已經成為過去。

催婚與相親

過年回家的恨與怕裡,排在前位的必定有一條叫催婚,而且父母們總會把一些年輕人覺得根本不可能的對象往一塊撮合。為什麼我們想等一個愛的人,父母們卻覺得結婚最重要,差不多就可以了?

我想,不少父母可能是擔心孩子一直孤單。但是,從《鄉土社會》一書中,我也看出了另一個潛在原因。

過年回家怕見親戚?這本書能讓你變淡定

一個穩定的社會需要怎樣的感情,會是你儂我儂、轟轟烈烈的感情嗎?不是的。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從社會關係上說感情是具有破壞和創造作用的。如果要維持著固定的社會關係,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動。穩定社會關係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瞭解。”

既然是瞭解,只要通過相處達到友誼的程度,就可以完成了。不僅如此,書中還進一步指出:

“依現代文化來看,男女間感情激動的發達已使生育的事業搖搖欲墜。……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確在破壞這社會的基本事業。”

這裡的浮士德式精神是代指那種變動、激越的情緒和情感。而現代文化恰恰是浮士德式的。

這樣解釋並非是劃定父母一定在代表過去的社會來對子女進行控制,只能說有些東西還是潛留在了意識裡。

過年回家怕見親戚?這本書能讓你變淡定

有人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我想,我們看懂了對方,看到了差異的原因,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也因為理解了對方,我們才能放下,沒有負擔、心安理得地飛向心之所向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