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縣可發行“防返貧專項債”鞏固扶貧成果

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全國工作的重心迅速轉向恢復經濟。3月27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可見,儘管有疫情的嚴重衝擊,完成全面小康、脫貧攻堅的目標仍然不變。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已“摘帽”的貧困縣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脫貧不返貧,成為扶貧工作的一個關鍵點。在現實的扶貧工作中,如何保障扶貧資金來源、如何引導金融資源投入,一直是一個難題。

近年來深度參與金融扶貧的安邦諮詢(ANBOUND)高級合作學者許維鴻注意到,過去幾年來,來自各種渠道的扶貧資金、資產分別被縣鄉各級政府、不同部門所接收,部分資源在縣域經濟“沉澱”。客觀地說,無論因歷史原因造成貧困縣產業發展不均衡,還是因投資主體在貧困縣的投資經驗不足,有一部分產業扶貧項目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但恰恰是這一部分經營不理想的資產容易被各級政府遺漏。這不僅造成了資金與資源的浪費,也讓貧困縣未來針對性尋求相關產業支持、政策性貸款失去了基礎,個別有金融槓桿的投資還存在財務風險隱患。

要保證貧困縣不返貧、奔小康,必須將沉澱的各類扶貧資產進行盤點、整合,去掉經營不善的資產包袱,提升資產運營效率。許維鴻建議,在尊重市場和產業力量的基礎上,貧困縣可以通過發行“防返貧專項債”,引導資金投向縣域投融資平臺公司,以撬動過去幾年積累的產業和金融資源,從而梳理沉澱資產、提升產業效率、繁榮縣域經濟。

具體來說,沉澱資產需要通過縣域投融資平臺統一統計和協調管理。在產業方面的精準幫扶,可以將縣域投融資平臺作為抓手,將有限的財力用於對龍頭企業和支柱產業的引進和培育,推動“摘帽”貧困縣以市場化方式發展產業。如果理清好存量資產,還能創造出產業增量。以旅遊、農業為例,貧困地區的產業底子薄,過去的投資重點往往集中在旅遊、農業等領域。但現代旅遊業已經從“打卡式”旅遊需求向休閒式、度假式等多樣化需求發展。現代農業也是如此,只有技術含量高的農業項目才有持續的市場和利潤。如果未來旅遊、農業朝著重資產產業特徵發展,那麼,縣級財政對此的長期承擔能力必然不足。

因此,為了更好地對接像旅遊、農業等產業升級項目,縣級政府需要轉變縣域國資平臺經營思路,把單純的財政補貼轉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股權投資,把原來國資平臺的財政補貼工具轉為縣域經濟的國有資產管理功能,用混合所有制提升國資經營效率,這樣才能持續為繁榮縣域經濟“造血”。

縣域產業升級的背後離不開金融支持。其中,債券是一股重要力量。客觀來看,絕大部分貧困縣財政收入這一“硬指標”不足,難以達到債券市場專項扶貧債的發行標準。因此,從國家戰略佈局考慮,不妨鼓勵支持“摘帽”貧困縣發行項目專項債券,並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設立專門板塊。這種做法,一方面可以置換現有政策性銀行的存量貸款;另一方面,可支持新的產業升級項目,推動脫貧地區的存量政策性貸款證券化和新項目債權關係證券化。

這個思路的實質就是,對縣域層面的各種資產進行重組和整合,以此作為發債的基礎。從債券等級來看,這些債券實際上就是垃圾債券(即高風險債券),不過,中國的債券市場上,最缺乏的就是垃圾債市場。近年不少市場人士都認為,中國發展垃圾債券市場的環境和時機都逐漸成熟。一些對沖基金等機構對中國的違約或者高風險債券非常有興趣,認為中國境內有非常豐富的投資標的,而且還在不斷增加。境內外價差的存在也讓海外投資者對在岸的垃圾債市場的興趣很大。

為了承接範圍更廣的金融支持,“摘帽”貧困縣的國資經營管理平臺公司要及時將財務管理規範化,將存量資產、潛在債務的“家底”盤點清楚,個別條件好的平臺公司甚至可以嘗試以新三板掛牌、主板上市為目標,逐步披露年度財務報表。通過市場化的債權、股權融資,有助於鼓勵先進的縣域經濟儘快、儘早地規範財務管理制度,防止更廣泛的國有資產“跑冒滴漏”。通過強化國資平臺財務規範、實現投資管理專業化,雖然短期內讓縣域政府少了一些“靈活”行事的空間,卻為以規範的方式來防止返貧增強了底氣。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鞏固扶貧成果需要善用金融資源。貧困縣可以在重組和整合已有資產的基礎上,通過發行“防返貧專項債”,引導資金投向縣域投融資平臺公司,撬動過去幾年積累的產業和金融資源,繁榮縣域經濟,築牢扶貧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