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發明1個漢字,被女性罵的不敢出門,如今這個字人人都離不開它

人類歷史上文明的進步,總是 伴隨著各種爭議,而在百年前,就有一位學者,因為發明了一個漢字,而被中國女性罵了三年,如今這個字卻人人都離不開它。

此人便是劉半農,1891年,劉半農出生在江蘇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中,自幼聰慧過人,六歲便能夠對聯寫詩,隨即考入常州府學堂,成績優異,在民國誕生以後,劉半農便開始接觸西方先進的思想、技術和文化,自學洋文的他,在1913年於中華書局擔任編譯員,劉半農勤奮工作,先後在《時事新報》《小說界》等多本刊物上發表40多篇他翻譯的小說。

他發明1個漢字,被女性罵的不敢出門,如今這個字人人都離不開它

其中不乏有安徒生、小仲馬托爾斯泰等著名作家的作品。劉半農也成為了翻譯界十分有名的學者,等到1918年,劉半農被破格聘請為北大的國文教授,他對於改良新文學,發表了自己十分有個性的見解,從而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

劉半農在翻譯西方文學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十分麻煩的問題,原來英文當中,“他”作為第三人稱代詞,有著男女之分,女性讀作“she”,但是中國的古文當中,卻只有“他”一個稱呼,如果將其套用,文章的內容很容易發生混淆或者模糊不清。

他發明1個漢字,被女性罵的不敢出門,如今這個字人人都離不開它

對此文學界翻譯解決的辦法是,碰到英文“she”,就將其翻譯成為“他女”、“那女的”、但是“she”在英文中是常見詞,因此一篇翻譯的外國文章,總會長篇累牘地出現“他女”或者是“那女的”等字眼,使得文章讀起來一點也不流暢通順,為此魯迅等人就打算用“伊”來代指女生。

他發明1個漢字,被女性罵的不敢出門,如今這個字人人都離不開它

因此,劉半農便想,能否在他字的單人旁換為女字旁,而專門代指女性呢?就這樣,劉半農在1917年率先提出了“她”字的構造,雖然在社會上並未曾普及,但是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比如作家周作人就在1918年8月5日出版的《新青年》上撰文,提及了這個建議:“中國第三人稱代名詞沒有性的分別,很覺不便。半農創造‘她’ 字和 ‘他’ 字並用。”不過周作人也認為,改造文字畢竟是一件大事情,還需要從長計議,因此暫時擱置。

他發明1個漢字,被女性罵的不敢出門,如今這個字人人都離不開它

然而隨著時間往前,劉半農在北大的課堂上和報社上,都開始推廣“她”字的使用起來,很多人紛紛贊成劉半農的建議,還要將其錄入字典,然而一石激起千層浪,劉半農遭遇的反對聲音,也是異常的猛烈。

原來在當時,伴隨著新文化運動開展的,則是轟轟烈烈的婦女解放運動,過去生產力落後的年代裡,婦女地位比較低下,很多女性纏足,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但是她們積極為自己爭取權益。劉半農的做法引來不少女性的抗議。

他發明1個漢字,被女性罵的不敢出門,如今這個字人人都離不開它

其中反對者認為,男女平等。“他”字用了這麼久,憑什麼女性要單獨用“女”字區分開來,為何男性不加個男字旁來劃分呢?1920年初,上海《新人》雜誌刊登了一篇署名寒冰的《這是劉半農的錯》的文章,認為新創“她”字毫無必要,文字本無陰陽之分,劉半農此舉畫蛇添足。而很多保守派頑固派同樣也不贊同“她”字的誕生,因此當時的局面是,劉半農兩面都不討好,成為了口誅筆伐的對象,一段時間內,劉半農被罵的甚至不敢出門,不然就成為報社採訪和學生抨擊的焦點。

他發明1個漢字,被女性罵的不敢出門,如今這個字人人都離不開它

一直到後來,大家發現,“她”的誕生,確實能夠讓文意更加敘述清楚,然後也無任何貶低之意,這才慢慢地接受了用“她”來代指女性的含義,如今的生活中,基本人人都離不開這個常見字了,而這也多虧了揹負數年罵名的大師劉半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