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臂弓和弩箭有什麼區別?

江湖浪紙


很榮幸來回答這個問題。

  

宋神宗時期,党項羌人李定歸順大宋,並製作了“神臂弓”。 雖然名字叫弓,但其實是弩。它的最大特點是在弩的弓臂上增加了一個鐙(鐵製的圓形踏腳環)。在開弓的時候,可以用腳踏住鐙,用手提弦。這樣一來,不但省力,而且開弓的力量增加了。

它與傳統的弓和弩有什麼區別呢?我整理了四點,希望對您有幫助:

一、威力與射程

神臂弓之所以名聲大振是因為其威力巨大。

普通的弩出現在戰國時期,射擊距離短,普通弩只有50米~100米的有效射程。

但隋唐之後鎧甲技術突飛猛進,普通的弓弩對鎧甲的殺傷力越發薄弱,弓弩的用途一度被邊緣化。到了兩宋時代,朝廷缺乏馬匹,為了對抗遼、金、夏的騎兵,弓弩則再一次成為重要武器。

神臂弓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其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在遠距離洞穿敵兵鎧甲,是壓制騎兵的有效利器。射程根據不同時期測試的鎧甲不同,提供以下數據:

依據《宋史》的記載 神臂弓最大射程的最高記錄是340步(約510米)

《夢溪筆談》的記載 北宋時期的神臂弓最大射程高達300步(約450米)

《宋會要輯稿》《文獻通考》記載 南宋時期的神臂弓最大射程高達240步(約360米)

二、準確度高,訓練時間短,容易標準化

1、相對於弓,弩由於有瞄準用的望山,射擊的準確度更高

2、弩手相對弓手更容易在短時間內上手,培養一個合格的弓箭手的時間太長,培養一個弩箭手的時間短的多。

三、缺點:

神臂弓雖然威力巨大,但也有缺點,

1、生產工藝比傳統弓弩更復雜,只要一個零件壞了,整張弓作廢。

2、造價成本高,可以說是用錢砸出來的利器。

3、射擊速度較慢(《武經總要》中採用後隊張弓 中隊搭箭 前隊發射的三段式來克服這

個問題),弩的射速本身就比弓慢很多,神臂弓由於力量大,開弓更慢

4、射擊持續時間較短,由於當時動滑輪技術還沒發明,開弓相當耗損體力比傳統弓弩大得多。

5、體積較大,重量高,不如普通弓弩容易攜帶

6、由於在馬上無法張弓,不適合騎兵使用。(宋兵騎兵很少,幾乎都是步兵,所以不受影響)

四、經典戰例

和尚原之戰,金將為金兀朮(完顏宗弼)親自率領重兵,並派出了其王牌部隊--鐵浮圖(重甲騎兵,連人帶馬全部披甲,金軍王牌部隊),這個時候金軍已經掌握了生冷鍛技術打造鎧甲,鐵浮圖的鎧甲普通弓弩無法射穿,幾乎刀槍不入。

金軍將戰場拉到了和尚原,企圖利用的地理優勢,用重甲騎兵衝擊宋軍步兵。這也是每每金軍打敗宋軍的有效方式。宋軍主將為吳玠早有準備,拿出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神臂弓。宋軍箭如飛蝗,鐵浮圖雖然身披重鎧,以鐵鉤相連,魚貫而上。但無法抵擋神臂弓的威力,金軍雖然人數佔優,但一直無法壓制宋軍,陣地上屍體聚積如山,宋軍人數雖少,卻眾志成城,取得了最終勝利。

這場神臂弓於鐵浮圖的對決中,神臂弓完勝。


趙宋春秋


西夏出產一種威力無比的弓,美其名叫“神臂弓”。“神臂弓” 雖然叫弓,其實是一種輕型弩機,便於攜帶,可一人發射。它用堅韌的山桑木為弩身,堅實的檀木作弩梢,銅製的扳機,麻繩做的弦,輕巧堅勁。在300步(約合465米)的射程內,可以穿透兩層鎧甲,被公認為是最犀利的武器,可以說達到了冷兵器時代單兵武器的巔峰。

党項人的“神臂弓”傳入中原以後,得到進一步的改造和發展,後來成為宋朝兵器中很重要的一種,抗金名將韓世忠曾經仿照“神臂弓”,製造出了威力更大的“克敵弓”,大敗金朝軍隊。蒙元時代,西夏的弓箭製造技術仍很出名。有一個叫小丑的党項人,十分擅長制弓,常把所造的弓獻給成吉思汗。可見党項人的制弓傳統經久不衰,他們為我國的弓弩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弩箭,是怒族自制的男子防身和獲取獵物的工具。弩箭做工精細,弓擔光滑,對稱均勻;弓弦嚴密,粗細一致;扳機靈便,一觸即發;箭桿筆直,篾羽輕薄。它為怒族男子必備之物,怒族男子每當外出,需佩戴弩箭,以顯英武,成為怒族男子特有的飾物。




鹹魚說歷史


神臂弓和弩箭差別是很大的。弩箭和現代槍一樣,一摳板機箭就射出去了,而且便於操作,命中率也高。它發明較早,在東漢末期就大量裝備軍隊了。而神臂弓是北宋時期才發明的,它的形狀至今無人精確知道,因為造型複雜,威力巨大,北宋規定,如戰場形勢惡劣,撤退時必須砸壞神臂弓,決不能留給異族,這也是千百年來,只有漢人有神臂弓而外族仿造不出來。文載一古墓出土一張神臂弓圖,專家按圖製造組裝但還是失敗了。

雖無知神臂弓詳細形狀,但知它威力巨大,是宋軍的獨門武器,搭箭時憑手臂力量拉不開弓,必須用腳踩手拉來上箭,射程能到500米,還能入樹寸餘,比現在的五四式手槍射程50米遠了10倍。你看厲害吧!


用戶清風細雨


弩是對於弓的改進,通過扳機系統做到提前上弦和搭箭,使用過程可以避免弓需要開弓搭箭的過程。同時弩的弩機對射擊精度的保證稍微強於複合弓、明顯強於反曲弓。


香洲謝霆鋒


首先你可以這樣想,神臂弓可以理解為狙擊步槍,而弩箭可以理解為小射程的突擊步槍。

神臂弓是北宋時期發明的,它是介於弩箭和床弩之間的產物,它比弩箭的射程遠,據史料記記載,它最大射程可達四百步左右,而且它拉力非常大可大九十斤甚至更大,可洞穿鎧甲,威力極大,而且由於用的箭比其他的小,所以命中率也極高,同時它還可以連發,但是缺點是弩機本身有點笨重。

而弩箭據推測是在商周時期出現的,它的用途是解放了弓兵,雖然射程比弓長,精準度比弓高,但和神臂弓還有些差距。它的優點就是可單手操作,而且在秦時期就有連射的弩箭,它也可以改良藉助外力,比如:足弩等等,尤其到明時期,箭身塗毒,可以連發,殺傷力增強,更加像突擊步槍。





江湖雨大風急


弩與弓沈括有一日在軍器監的弓弩造箭院中巡察制弩的作坊,隱約聽到兩個小學徒正在爭辯。沈括一時好奇,就走近聽他們談話的內容,原來是一位制弩的和一位制弓的小學徒:制弓的小學徒說:「你的弩有什麼厲害的?拿起來又重,上箭的時候又慢,一點都不好使!」制弩的小學徒也不服氣的說:「你的弓射程這麼短,那能跟我這個党項弩相比!」原來,熙寧六年(1068)十二月,入內府都知張若水進呈「神臂弓」,這種「弓」其實是「弩」。由於党項酋長李宏歸順朝廷,就把他所設計的偏架弩(現已不知為何叫此名。)送給了朝廷。由於這種弩在天津園試射的時候射程遠達五百多公尺,所以皇上特別重視,交代軍器監仿製後還要將仿製品送到延和殿驗收。在驗收時,由於禁軍衛士不習慣這種威力強大的弩,一時無人能擊中百公尺外的鐵甲,但張若水親自試射以後,發現連連擊穿鐵甲,化解了大家的疑慮,並於進一步的試射中,證明可以擊穿雙層的鐵甲。因此皇上十分激賞,下令配屬於部隊。由於試射時產生的疑慮,許多人不明就裡,議論紛紛,兩個小學徒所談的就是這種弩。沈括想了一想,正好利用機會說明一下,消除大家的疑慮。於是,他就打斷了兩個人的爭執。兩人一見沈括來了,連忙退到一邊,向他行禮,不敢再多言。沈括略帶嚴肅的說:「工作的時候還有時間吵架?來,考考你們一些基本知識。」他指了指放在一旁的神臂弓半成品,問道:「神臂弓是用什麼材質啊?」制弓的小學徒連忙搶答:「弩身用堅硬的山桑木,弩梢用檀木,『馬面牙發』用銅製,弦是用麻繩。」「那弩前端的圓環是什麼作用呢?」制弩的小學徒說:「圓環的正式名稱是幹鐙,因為戰士們射擊後在裝填往往必須彎下身子,射擊數發之後就會疲勞,因此只要用腳踏住幹鐙,站姿也可以進行再裝填。」「那莫大小尺寸要怎樣才合格啊?」沈括又問。「弩身長三尺二寸(約一公尺),弩弓長四尺五寸八分(1.43公尺),兩弭各長九寸二分(0.29公尺),弝(ㄅㄚˋ)長四寸,兩閃(弝和弭之間)各長一尺一寸一分,弦長二尺五寸(0.78公尺)。」制弩的小學徒一口氣說出來。沈括笑著說:「很好!很好!可是你們知道弩所使用的箭和一般弓所使用的有什麼不同嗎?」你們分別說說看。制弓的小學徒搶先回答道:「朝廷於熙寧七年曾下令製造『入陣弓箭』,將箭分為三等,長度都在二尺九寸至六寸之間(0.8-9公尺)。」制弩的小學徒則羞赧的說:「這我還沒學到,不過聽作坊的前輩師傅說過神臂弓的箭大約只有數寸長而已。」說完不好意思的搔了搔頭。沈括接著說:「你們說的很好,弩箭較短的原因是因為弩箭的飛行速度較快,不需要像弓一樣的長箭身來穩定飛行。而且張弓和張弩的拉距也不同,所以會有兩種箭長度不同的情形。另外,你們知道為什麼弓和弩這兩種兵器都需要生產嗎?」這麼一問,兩位小朋友反倒不似之前的針鋒相對,開始對沈括的問題納悶起來。想了一會,兩個小學徒只好說:「大人明示,小人等確實不知。」沈括見兩位小朋友答不上話來,心裡也想近日朝廷推行新法,對於武備極為重視,軍器監的工作也比平時多出許多,無怪乎兩個小朋友容易起衝突,利用這個機會化解化解也不錯。他清了清嗓子,緩緩的說道:「弓和弩是互為表裡的兩種兵器,他們各有各的優點。先說弓吧!在製造上,弓的構造簡單,容易就地取材大量製造,重量又輕,射程雖不如弩,但也有八百尺(250公尺)之遙。射速上可以比弩快六到十二倍。這就是弓歷久彌新的原因。」「如果就大人所說,那我們又何必造弩呢?」造弩的小學徒不滿意的說。沈括笑著說:「別急,別急,我還沒說完呢!弩的存在當然很重要,否則何必花如此多的錢來造弩呢?軍隊打仗時靠的是戰術,有時考慮的因素比較多,這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弩的價值在於它的射程、貫穿力以及準確度,它的射程比弓要遠出一倍,它可以貫穿兩層鐵甲,由於弩只要將弦固定之後就可以專心瞄準,不像弓還要同時拉弓和瞄準,準確率也較弓為高。」「朝廷現在和外族作戰,遭遇的多半是騎兵,而我朝多是步兵,野戰遇到敵軍騎兵衝鋒時,往往支持不住,無法在敵軍接近時給予重創。因之弓弩這類的射遠武器很重要,在敵軍在一千七百尺外時,可以用床弩這種大型武器來攻擊,等到敵軍接近至一千七百尺以內就可以用神臂弩(532公尺,神臂弩的最大射程)來進行攻擊,敵軍接近至八百尺(250公尺)左右就可以開弓射擊。當然並不是敵軍一到這個距離就射擊,還必須瞭解敵軍的動向,等進入有效射程進行齊射效果最好。這就是互為表裡。懂了沒?」兩個小朋友這下恍然大悟,明白了弓和弩的作用後,也就知道沒有什麼好爭的。告別了大人,回到各自的作坊去了。沈括望著兩個人的背影,想著朝廷的軍事上還有許多改革措施不為人所知,想想自己尚未完稿的《九軍陣法》和《修城法式條約》,也急急忙忙的回到自己的官署去了。相關資料:《夢溪筆談‧器用門》327條324熙寧中,李定(宏)獻偏架弩,似弓而施幹鐙。以鐙距地而張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札,謂之「神臂弓」,最為利器。李定本黨項羌首,自投歸朝廷,官至防團而死,諸子皆以驍勇雄於西邊。《宋史‧兵志》《玉海‧兵制》弩是戰國時期開始出現的新式兵器,源於弓箭,故常把弓弩連稱。但弩優於弓箭,是一種先進的冷兵器。弩是主要機件叫“弩機”,以青銅製作,裝於木弩臂的後部。弩機的構件“郭”,“郭”中有勾住弓弦的“牙”,“郭”上有“望山”做為瞄準器,“牙”的下面連接著扳機,稱為“懸刀”。發射時,射手扳動“懸刀”,“牙”就縮下,把勾住的弦釋放開,弦把矢有力地彈射出。弩的優點在於:弩機勾住弦後,射手不必一直使勁張弦,有延時的功效;張開的弩弦把力量儲存起來,有儲存力量的作用;望山用於瞄準,提高射擊的準確性,相當於現代步槍的瞄準和擊發可以同時進行,因此在冷兵器時代,弩的威力是非常強大的。弩機的使用有較長的歷史時間。秦漢以後,不斷地有所改進,還出現了巨型的弩,可以把長矛發射到幾百米開外。弩在實戰中作為一種遠距離殺傷武器,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都可以給敵人以第一輪的打擊。《六韜.林戰》述雲:“弓弩為表,戟楯為裡”,以形成多層次的戰鬥力量,試想古戰場上,兩軍對壘,柝聲一記,萬弩齊發 矢如飛蝗,該是何等壯觀的場景。弩自問世之後,歷代常用不衷,除去軍中,民間也的收藏和好射手,如今則列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成語“強弩之末,矢不能穿魯縞”,是用辯證的觀點作比喻,並不是對弩的懷疑和否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