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當年反清復明的勝算有多大呢?

用戶5629941450084


勝算很大。


因為人心所向


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在清初的時候,吳三桂的口碑並不像現在那麼差。

當時的士人和百姓普遍對他引清兵入關的行為報以理解和同情,畢竟李自成逼死了他的君主崇禎皇帝,殺掉他的父親和親人,所謂“君父之仇”、“殺父之仇”不報的話,何以為人?

他口碑的第一次反轉是他在昆明逼死了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皇帝。

人們震驚了。

你不是口口聲聲說要報殺君、殺父之仇,所以才無奈地借清朝之力嗎?可是你為什麼還要殺掉你曾經效忠的大明皇帝呢?

於是他的口碑和形象急轉直下。

然而有趣的是,當吳三桂在昆明舉起反清復明大旗的時候,他的口碑又一次產生了反轉。


仍是人心所向。


不管清廷怎麼說自己繼承明朝有著多麼合理、合法的理由,在當時的人們心中,都屬於強詞奪理,都只是他們自圓其說罷了,這使得人們對清廷存在天然的不信任。

因為人們不會忘記清廷入關後肆意屠殺百姓,野蠻地推行剃髮易服,毀掉了已經傳承三千多年的衣冠文物制度的行為。

這是當時百姓心中永遠的痛!

這也讓當時的人們第一次體會到了亡國和亡天下的不同。

現在有一個人起來反抗,儘管他的人品和操守實在不敢恭維,但總好過當別人的奴才吧?

所以你看見了高舉“共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大旗的吳三桂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內席捲了整個東南半壁江山:

超過五百多名的清廷官員投降了他,無數前明的將領和官員開城迎接他;

無數縉紳、士人和普通百姓紛紛摩拳擦掌;

就連蒙古的察哈爾汗、青海的墨爾根臺吉都起兵響應。


此滿清已非彼滿清

而此時的滿清,也早已不是萬曆、天啟、崇禎時那個“滿萬不可敵”的強悍政權了。

隨著多年的征戰和疫病流行的原因,當時滿清的男丁人口既“真女真”銳減,已經不滿五萬人。這使得清廷只能通過不斷地給其他民族的人“抬旗”來補充人口,這也是滿八旗和漢八旗的由來;

而很多成年的滿族男丁都在優渥、安逸、富庶的環境長大,根本沒見過什麼陣仗,打仗的時候甚至都不敢上戰場,只能待在漢軍綠營身後充當督戰隊而已;

如果再往前追溯些年份,李定國的衡陽之戰、鄭成功的南京、廈門之戰都曾給滿洲八旗以重創,打破了滿洲八旗不可戰勝的神話,讓很多人認為滿八旗也不過如此。

當年李鴻章在評價北洋水師說,“就像一個紙糊的房子,你必須不斷填紙,才能維持一個威懾的規模”,這話同樣適合當時的清廷。

當時的滿八旗都是託庇在祖先的餘威之下,實際上早已外強中乾,如果再來幾場勝仗,各地督撫、將領都將不得不重新評估清廷的實力,是否會生出別樣的心思也是未可知的事。

可惜,由於吳三桂本人大局觀和戰略意識太差,格局太小,只想著和滿清劃江而治;

東南耿、尚兩藩、鄭經又都各懷鬼胎、勾心鬥角而不能通力協作;

再加上吳三桂本人年事已高,後代中也沒有具有威望和能力的繼承人;

生生使得讓本來已經做好了劃江而治,甚至攜著掠奪而積累的巨大財富退出關外的康熙撿了這麼大個的便宜,

也生生破了“胡人無百年之運”的魔咒,

實在是可悲可嘆!


強哥說文史


吳三桂反清復明最後機會是抓獲永曆皇帝后,此時多爾袞、多鐸、豪格已死,吳三桂此時以桂王名義反清復明,勝算最大。

等到殺死桂王,吳三桂又在雲南無所事事二十年, 此時起兵當然毫無勝算。


一梭煙雨江湖行


很感謝您的提問~下面是我的觀點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不大,因為清王朝政令統一,是一較為完整鞏固的中央政權,而吳三桂、李定國等,實力弱小且沒有相應足夠完善的政權組織形式,與清廷對壘,稍一持久必敗。

吳三桂起兵造反的時候,全國形勢一片大好。王輔臣在甘肅起兵,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尚之信在廣州起兵,孫延齡在廣西起兵,吳之茂在四川叛變,蔡祿在河北叛變,鄭經在臺灣響應。另外,還有四川的少數民族土司造反,察哈爾蒙古布爾尼造反,青海墨爾根臺吉造反,包括清朝的屬國朝鮮也開始造反。可以說,大半個中國都造反了,清朝只剩下關外及中原地區。造反的各方,對清朝形成了一種包圍的態勢。

然而,在如此大好形勢下,為什麼吳三桂最終還是敗了呢?他究竟是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吳三桂反清的理由不充分。

吳三桂是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反叛清朝的。但是,天下人都明白,其一,清兵是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把他們放進來的。其二,南明的永曆帝,是吳三桂追到緬甸去把他殺死的。吳三桂這“反清復明”的口號,能有多少人相信?

第二,響應吳三桂的藩鎮雖多,但是與吳三桂同心的少,沒有形成合力

所謂與吳三桂不同心,沒有形成合力,又體現在三點:

一是藩鎮各自為政,並不聽吳三桂的號令。每一個造反的藩鎮,所考慮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且是眼前的利益,一時的利益,並沒有從通盤上進行考慮,更不會服從吳三桂的指揮。比如甘肅的王輔臣,雖然他是從吳三桂身邊走出去的,吳三桂也在極力拉攏他,請他出任總管大將軍,但他其實並不聽吳三桂節制

二是藩鎮們在吳三桂和清朝之間搖擺不定,首鼠兩端。其中,曾經多次反覆的包括耿精忠、尚之信、王輔臣、孫延齡等等。可以說,除了吳三桂,以及老牌抗清將領鄭經(鄭成功的兒子),基本上都是投降了清朝,又反叛,又投降清朝。總之是搖擺不定。由此可見,藩鎮雖多,真正與清朝硬碰的,卻非常少。

三是吳三桂和其他造反藩鎮之間為了自身利益,矛盾太多,大大消耗了自身力量。比如鎮守廣西的孫延齡,先受吳三桂的拉攏,舉起反清大旗。但是在清朝的招撫下,又投降清朝,後來,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琮擊殺孫延齡。孫延齡的部眾有和吳世琮發生矛盾,攻擊吳三桂軍隊,後來還成為吳三桂後方的心腹大患。可以說,內部的牴牾,嚴重消耗了反清軍隊自身的力量。

第三,吳三桂在戰略上出現巨大的失誤。

吳三桂在領兵北上的時候,他並不敢跨過長江,而是把兵力部署在長江以南,想依靠長江天險,與清軍對抗。最後實現就算打不敗清軍,也劃江而治的目的。但是,我們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政權,可以依靠長江,守住南方防線的。必須要深入中原腹地,才可以取得勝利。但是年邁的吳三桂失去進取心,不敢深入中原,因而失去進攻的好機會。

第四,清軍對反叛的藩鎮實施各個擊破的方式。

清軍的策略是,對各地反叛藩鎮,以招撫為主。只要他們投降,就既往不咎,而且加官進爵,但是對吳三桂則堅決打擊。再加上吳三桂與個藩鎮關係沒處理好,所以最終他成為孤家寡人。

第五,吳三桂最後階段稱帝,讓他徹底失去民心。

吳三桂是打個“反清復明”的旗號造反的,表面上尊奉所謂明朝皇室後裔(朱三太子),實際上並沒有尊奉任何一個明朝皇室後裔。這也罷了,畢竟有一點點說服力。但是最後階段,他想過一把皇帝癮,匆匆稱帝(或者說“周王”)。這樣一來,他便失去了兩方面的支持。一是普通老百姓的支持,二是各反叛藩鎮的支持。沒有支持,誰還替他打仗?

可以說,在清朝分化瓦解及吳三桂自己作死的雙重作用下,吳三桂走向了滅亡的邊沿。

第五,吳三桂病死。

吳三桂在世,還可以利用自己多年來與各藩王之間的交情,取得一些支持,有一定的號召力。吳三桂一死,他的孫子吳世璠完全沒有威望,最終眾人如鳥獸散,被清軍很快就擊敗剷除乾淨了。


米米爸


李闖王雖然滅掉了明朝,可是勝利的果實卻最終被關外的滿清摘取,以至於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居然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不過就算清軍入關以後,漢人也並非沒有翻盤的機會,南明就不提了,單是吳三桂掀起的三藩之亂,就差一點要了滿清政權的老命。

局勢最盛之時,吳三桂幾乎攻佔了整個南部中國,手頭握有兵力三十餘萬,無論佔據的地盤還是兵馬數量,都不輸於當時的滿清朝廷。然而可惜的是,這場叛亂只持續了八年即被平定,吳三桂及其家人,也都沒能活下來,興復漢人天下的願望,也終究破滅了。

相信不少人在看到這段歷史的時候,都會一陣嘆息,甚至拿它來和明初的靖難之役相比。確實是的,這兩場叛亂有著太多的相似點,皇帝都是年輕而又衝動(朱允炆和青年康熙),造反的都是藩王(朱棣和吳三桂)。然而結果卻是大相徑庭,朱棣成功了,還當了皇帝,吳三桂卻失敗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吳三桂究竟是因何而敗?

吳三桂的造反,實屬被逼,事先沒有半點籌劃,倉促應戰,失敗乃大概率之事

與朱棣早有反心不同的是,吳三桂早就已經徹底對滿清政權效忠了,他只想安安穩穩地當一個平西王而已。如果不是康熙突然心血來潮要撤藩,他也不至於起來造反。正因撤藩是康熙突然間做出的舉動,才會讓吳三桂事先沒有半點準備,以至於倉促間造反。

一場沒有準備的戰役,可以說從一開始就是註定要失敗的。倘若吳三桂也同當年朱棣那樣,早就對皇帝不抱僥倖心理,提前謀劃造反事宜,相信後面的局勢就會對他有利很多,或許不用八年,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經可以基本恢復漢人江山了。

吳三桂造反時年紀已老,鬥志本就不足,關鍵時候又撒手人寰

被逼造反的時候,吳三桂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頭了,此時距離他生命結束不過五年時間。一個進入暮年的人,就算再有鬥志,又怎可比之當年?別說吳三桂了,就是曹操,看他晚年的戰績,也是很堪憂的。

所以可以說,吳三桂的失敗,與他的年紀有很大關係,倘若早個十年八年造反,情況或許就不一樣了。更可悲的是,造反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他就突然去世了。在他去世之前,周軍與清軍還算勢均力敵,互有勝敗,等到他一去世,局勢就迅速偏向清軍。顯而易見,吳三桂的死,就是這場反叛失敗的直接原因,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

吳三桂雖然手握重兵,卻胸無大志,一心只想裂土為王,而非奪取整個江山

前面說過,吳三桂的造反是被逼的,如果康熙不撤藩,讓他繼續安安穩穩地做個平西王,他是一定不會反的。

事實上,就算他造反了,目的也不在於奪取整個江山,而是隻想裂土為王。一個胸無大志,只想著擁有自己“一畝三分地”的諸侯王,怎麼可能在與康熙這種雄主的爭鬥中獲勝呢?所以單從這一點來看,吳三桂的最終失敗,就毫不為奇。

雖然號稱三藩,吳三桂的另外兩個隊友卻如豬頭一般

吳三桂造反之初,看起來氣勢極盛,然而這其實只是虛幻的表象,當時另外兩個隨他一同而反的藩王,都可以說是豬一樣的隊友。

耿精忠只是被清軍稍微打擊一下,就立刻投降,至於尚之信,雖然一開始響應吳三桂,卻旋即後悔,後來更是一直持觀望態度。有這樣的豬隊友,吳三桂想不敗都難了。當然了,這兩人也沒落得好下場,最終都被康熙處死了。

對手雖是“小兒”,卻非小兒科,青年康熙不是等閒之輩

吳三桂的失敗,其實並不可恥,因為他的對手可是康熙帝。康熙是什麼人?8歲就當皇帝,14歲就開始親政,兩年後就成功地擒住權臣鰲拜。儘管三藩之亂時,康熙也才二十來歲,可是一個十六歲就可以搬到顧命大臣的皇帝,又豈是等閒之輩?

總之,吳三桂的反叛,儘管從形勢上說,有很大的成功機會。可實際上,卻有著太多的不利因素。要說最根本的,恐怕就是局勢發展到關鍵時刻,老天突然干涉,奪走了他的生命。如果他能多活幾年,或許還有些許的翻盤機會,當然了,也只是些許,最終的失敗者,仍然7成概率是他而不是康熙。


電源技術123


認為吳三桂“反清復明”理論上是有勝算的。大約是三七開的樣子。下面,我分析一下。

1、從兵源上來說,吳三桂的兵源主要來自雲貴。這一點不如清朝。清朝+5分。

2、從戰鬥力上來說,吳三桂的兵戰力強悍。這一點吳三桂+5分。

3、從將領上來說,吳三桂的大將總體來說是比清朝的大將更強的。這一點吳三桂+2分。

4、從人心上來說,清朝大部分未被佔領地區都是其心合力滅三藩,這一點清朝+5分。

5、從盟友上來說,吳三桂在外有耿精忠、尚之信給他牽制清朝兵力(吳三桂從來沒指望過耿尚二藩能給他幫上多大的忙)。這一點吳三桂+3分。

6、吳三桂先反明後反清再自立,讓地主對他失去信任,這一點清朝+5分。

7、康熙比吳三桂年輕,吳三桂是核心,他一死人心就散了。所以這一點清朝再+5分。

經過對比,當時吳三桂有30%的可能性打敗清朝。有勝算,但是不大。


愛家的人520


你好,我是“古今之變”,為您解答!

我認為吳三桂“反清復明”理論上是有勝算的。大約是三七開的樣子。下面,我分析一下。

▲ 吳三桂

1、從兵源上來說,吳三桂的兵源主要來自雲貴。這一點不如清朝。清朝+5分。

2、從戰鬥力上來說,吳三桂的兵戰力強悍。這一點吳三桂+5分。

3、從將領上來說,吳三桂的大將總體來說是比清朝的大將更強的。這一點吳三桂+2分。

▲ 三藩領土

4、從人心上來說,清朝大部分未被佔領地區都是其心合力滅三藩,這一點清朝+5分。

5、從盟友上來說,吳三桂在外有耿精忠、尚之信給他牽制清朝兵力(吳三桂從來沒指望過耿尚二藩能給他幫上多大的忙)。這一點吳三桂+3分。

6、吳三桂先反明後反清再自立,讓地主對他失去信任,這一點清朝+5分。

▲ 康熙帝

7、康熙比吳三桂年輕,吳三桂是核心,他一死人心就散了。所以這一點清朝再+5分。

經過對比,當時吳三桂有33%的可能性打敗清朝。有勝算,但是不大。

(參考史料:《清實錄》、《清史稿》)


本文作者/古今之變:感謝大家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的看法!


古今之變


勝算非常大。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遂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而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慰留他。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於是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雷厲風行地經理撤藩事宜。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由於吳三桂專制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叛軍乘銳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二藩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孫延齡,陝西之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稱為“周王”元年。其將吳應麒陷嶽州,嶽州之戰爆發。 康熙十五年(1676年),是雙方軍事形勢發生重要轉折的一年。由於兵興三年,吳三桂深感兵力、財力嚴重不足,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也紛紛離心離德,各有圖謀。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初,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市)親點大將馬寶,並授計率5萬大軍南下,攻擊兵家必爭之地永興,兩戰兩勝,大創清軍,一戰擊斃都統宜里布、護軍統領哈克三,奪據清軍河外營地(永興依耒水而立,此水上接衡州,下通廣東);一戰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託岱、宜思孝所率援軍,營壘被沖垮,河南岸失陷,清軍被迫退回廣東,給清軍和康熙以嚴重的軍事打擊。六月中旬,張皇后駕崩,吳三桂精神受挫。七月,吳三桂親自部署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在衡州派出大將胡國柱、夏國相率十萬大軍,突入兩廣,幾度得手,尤其在廣西取得了更大的進展,除了梧州,全部都被吳軍收回。北部嶽州戰事由吳三桂侄兒吳應期主持,御清軍於湖湘門外,清軍幾次渡江,均未成功。


勢窮病死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酷熱,吳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慮過重,肝火過盛,便突然得了“中風噎嗝”的病症,隨後又添了“下痢”病症,太醫百般調治,終不見效。吳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孫吳世璠來衡州繼位,託付後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皇宮駕崩,時年六十七歲,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

二十二日,吳三桂的侄、婿與心腹將領馬寶、胡國柱、夏國相齊聚衡州,公推吳國貴總理軍務,派胡國柱回雲南,迎吳世璠前來衡州奔喪。胡國柱到達雲南,向留守的郭壯圖傳達眾將的意見,準備護送吳世璠去衡州(今衡陽)繼位。郭壯圖有一女兒嫁給吳世璠,為保勢力,力阻吳世璠離開雲南,去衡州繼位。九月,吳國貴召集並主持諸將會議,討論今後的方針大計。”吳國貴雖頗有眼光、有膽有識,但諸將欲保雲南家小財物,此議沒經慎重討論,便被否決了。十一月,胡國柱等用棉裹吳三桂遺體,秘密載經寶慶入貴州,大將軍馬寶留守衡州(今衡陽)。吳世璠迎至貴陽,並即帝位。


新青年必讀


李闖王雖然滅掉了明朝,可是勝利的果實卻最終被關外的滿清摘取,以至於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居然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不過就算清軍入關以後,漢人也並非沒有翻盤的機會,南明就不提了,單是吳三桂掀起的三藩之亂,就差一點要了滿清政權的老命。

局勢最盛之時,吳三桂幾乎攻佔了整個南部中國,手頭握有兵力三十餘萬,無論佔據的地盤還是兵馬數量,都不輸於當時的滿清朝廷。然而可惜的是,這場叛亂只持續了八年即被平定,吳三桂及其家人,也都沒能活下來,興復漢人天下的願望,也終究破滅了。

相信不少人在看到這段歷史的時候,都會一陣嘆息,甚至拿它來和明初的靖難之役相比。確實是的,這兩場叛亂有著太多的相似點,皇帝都是年輕而又衝動(朱允炆和青年康熙),造反的都是藩王(朱棣和吳三桂)。然而結果卻是大相徑庭,朱棣成功了,還當了皇帝,吳三桂卻失敗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吳三桂究竟是因何而敗?

吳三桂的造反,實屬被逼,事先沒有半點籌劃,倉促應戰,失敗乃大概率之事

與朱棣早有反心不同的是,吳三桂早就已經徹底對滿清政權效忠了,他只想安安穩穩地當一個平西王而已。如果不是康熙突然心血來潮要撤藩,他也不至於起來造反。正因撤藩是康熙突然間做出的舉動,才會讓吳三桂事先沒有半點準備,以至於倉促間造反。

一場沒有準備的戰役,可以說從一開始就是註定要失敗的。倘若吳三桂也同當年朱棣那樣,早就對皇帝不抱僥倖心理,提前謀劃造反事宜,相信後面的局勢就會對他有利很多,或許不用八年,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經可以基本恢復漢人江山了。

吳三桂造反時年紀已老,鬥志本就不足,關鍵時候又撒手人寰

被逼造反的時候,吳三桂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頭了,此時距離他生命結束不過五年時間。一個進入暮年的人,就算再有鬥志,又怎可比之當年?別說吳三桂了,就是曹操,看他晚年的戰績,也是很堪憂的。

所以可以說,吳三桂的失敗,與他的年紀有很大關係,倘若早個十年八年造反,情況或許就不一樣了。更可悲的是,造反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他就突然去世了。在他去世之前,周軍與清軍還算勢均力敵,互有勝敗,等到他一去世,局勢就迅速偏向清軍。顯而易見,吳三桂的死,就是這場反叛失敗的直接原因,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

吳三桂雖然手握重兵,卻胸無大志,一心只想裂土為王,而非奪取整個江山

前面說過,吳三桂的造反是被逼的,如果康熙不撤藩,讓他繼續安安穩穩地做個平西王,他是一定不會反的。

事實上,就算他造反了,目的也不在於奪取整個江山,而是隻想裂土為王。一個胸無大志,只想著擁有自己“一畝三分地”的諸侯王,怎麼可能在與康熙這種雄主的爭鬥中獲勝呢?所以單從這一點來看,吳三桂的最終失敗,就毫不為奇。

雖然號稱三藩,吳三桂的另外兩個隊友卻如豬頭一般

吳三桂造反之初,看起來氣勢極盛,然而這其實只是虛幻的表象,當時另外兩個隨他一同而反的藩王,都可以說是豬一樣的隊友。

耿精忠只是被清軍稍微打擊一下,就立刻投降,至於尚之信,雖然一開始響應吳三桂,卻旋即後悔,後來更是一直持觀望態度。有這樣的豬隊友,吳三桂想不敗都難了。當然了,這兩人也沒落得好下場,最終都被康熙處死了。

對手雖是“小兒”,卻非小兒科,青年康熙不是等閒之輩

吳三桂的失敗,其實並不可恥,因為他的對手可是康熙帝。康熙是什麼人?8歲就當皇帝,14歲就開始親政,兩年後就成功地擒住權臣鰲拜。儘管三藩之亂時,康熙也才二十來歲,可是一個十六歲就可以搬到顧命大臣的皇帝,又豈是等閒之輩?

總之,吳三桂的反叛,儘管從形勢上說,有很大的成功機會。可實際上,卻有著太多的不利因素。要說最根本的,恐怕就是局勢發展到關鍵時刻,老天突然干涉,奪走了他的生命。如果他能多活幾年,或許還有些許的翻盤機會,當然了,也只是些許,最終的失敗者,仍然大概率是他而不是康熙。


奇趣傳奇故事


李闖王雖然滅掉了明朝,可是勝利的果實卻最終被關外的滿清摘取,以至於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居然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不過就算清軍入關以後,漢人也並非沒有翻盤的機會,南明就不提了,單是吳三桂掀起的三藩之亂,就差一點要了滿清政權的老命。

局勢最盛之時,吳三桂幾乎攻佔了整個南部中國,手頭握有兵力三十餘萬,無論佔據的地盤還是兵馬數量,都不輸於當時的滿清朝廷。然而可惜的是,這場叛亂只持續了八年即被平定,吳三桂及其家人,也都沒能活下來,興復漢人天下的願望,也終究破滅了。

相信不少人在看到這段歷史的時候,都會一陣嘆息,甚至拿它來和明初的靖難之役相比。確實是的,這兩場叛亂有著太多的相似點,皇帝都是年輕而又衝動(朱允炆和青年康熙),造反的都是藩王(朱棣和吳三桂)。然而結果卻是大相徑庭,朱棣成功了,還當了皇帝,吳三桂卻失敗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吳三桂究竟是因何而敗?

吳三桂的造反,實屬被逼,事先沒有半點籌劃,倉促應戰,失敗乃大概率之事

與朱棣早有反心不同的是,吳三桂早就已經徹底對滿清政權效忠了,他只想安安穩穩地當一個平西王而已。如果不是康熙突然心血來潮要撤藩,他也不至於起來造反。正因撤藩是康熙突然間做出的舉動,才會讓吳三桂事先沒有半點準備,以至於倉促間造反。

一場沒有準備的戰役,可以說從一開始就是註定要失敗的。倘若吳三桂也同當年朱棣那樣,早就對皇帝不抱僥倖心理,提前謀劃造反事宜,相信後面的局勢就會對他有利很多,或許不用八年,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經可以基本恢復漢人江山了。

吳三桂造反時年紀已老,鬥志本就不足,關鍵時候又撒手人寰

被逼造反的時候,吳三桂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頭了,此時距離他生命結束不過五年時間。一個進入暮年的人,就算再有鬥志,又怎可比之當年?別說吳三桂了,就是曹操,看他晚年的戰績,也是很堪憂的。

所以可以說,吳三桂的失敗,與他的年紀有很大關係,倘若早個十年八年造反,情況或許就不一樣了。更可悲的是,造反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他就突然去世了。在他去世之前,周軍與清軍還算勢均力敵,互有勝敗,等到他一去世,局勢就迅速偏向清軍。顯而易見,吳三桂的死,就是這場反叛失敗的直接原因,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

吳三桂雖然手握重兵,卻胸無大志,一心只想裂土為王,而非奪取整個江山

前面說過,吳三桂的造反是被逼的,如果康熙不撤藩,讓他繼續安安穩穩地做個平西王,他是一定不會反的。

事實上,就算他造反了,目的也不在於奪取整個江山,而是隻想裂土為王。一個胸無大志,只想著擁有自己“一畝三分地”的諸侯王,怎麼可能在與康熙這種雄主的爭鬥中獲勝呢?所以單從這一點來看,吳三桂的最終失敗,就毫不為奇。

雖然號稱三藩,吳三桂的另外兩個隊友卻如豬頭一般

吳三桂造反之初,看起來氣勢極盛,然而這其實只是虛幻的表象,當時另外兩個隨他一同而反的藩王,都可以說是豬一樣的隊友。

耿精忠只是被清軍稍微打擊一下,就立刻投降,至於尚之信,雖然一開始響應吳三桂,卻旋即後悔,後來更是一直持觀望態度。有這樣的豬隊友,吳三桂想不敗都難了。當然了,這兩人也沒落得好下場,最終都被康熙處死了。

對手雖是“小兒”,卻非小兒科,青年康熙不是等閒之輩

吳三桂的失敗,其實並不可恥,因為他的對手可是康熙帝。康熙是什麼人?8歲就當皇帝,14歲就開始親政,兩年後就成功地擒住權臣鰲拜。儘管三藩之亂時,康熙也才二十來歲,可是一個十六歲就可以搬到顧命大臣的皇帝,又豈是等閒之輩?

總之,吳三桂的反叛,儘管從形勢上說,有很大的成功機會。可實際上,卻有著太多的不利因素。要說最根本的,恐怕就是局勢發展到關鍵時刻,老天突然干涉,奪走了他的生命。如果他能多活幾年,或許還有些許的翻盤機會,當然了,也只是些許,最終的失敗者,仍然大概率是他而不是康熙。








富士康一哥


吳三桂看似以三十多萬悍勇精銳之兵坐擁雲貴數省,在起兵之挾雷霆之勢連攻連克盛及一時…然而這一切的背後暴露出他更多的致命弱點! 1毫無戰略眼光,雖然在短時間內連下長江以南六省大部,但是很多都是戰略價值不高的地區,沒有揮師向北去撼動清庭的根基,究其根源是雖然表面上看吳三桂在兵力方面佔有一定的優勢,又有尚、耿二蕃和陝西王輔臣遙相呼應,其實他更多的是想割據長江和清庭分據罷了!若其直取荊州襄陽,然後順江而下阻斷漕運,抄略江南財賦重地,則最終的勝負猶未可知!2他的對手康熙當時雖然還是個少年,但是年少有為,有極強的政治才能,在面對最初的亂局以後迅速採取措施,他首先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在政治上孤立吳三桂,而後,又在京師處死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及其同黨,以打擊吳三桂氣焰,鞏固後方。又大膽的任用周培公、張勇、王進寶、蔡毓榮、董衛國、李芳述等漢族將領,先遏制住吳三桂的進攻勢頭又採取分化瓦解的手段,令王輔臣左右搖擺首鼠兩端,導致王屏蕃部北上失敗平涼異手,其後又有臺灣鄭經這樣的豬隊友為地盤強攻漳,泉!耿精忠腹背受敵而降清,引得尚之信也跟著請降……~其時吳三桂大勢已去,後來雖然在韶關、岳陽和清軍拉鋸兩年之久,力保西南的雲貴川湘桂五省,但敗亡也就是時間問題了…3三藩禍亂之時滿清入主中原已經三十多年了,根基漸穩,康熙雖然只有19歲卻是政治清明令百姓安居。吳三桂身為大名舊將卻叛明降清,剃髮易服,屠戮漢族同胞又下令勒死了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把自己放在了大漢奸的位置上,雖有數十萬精兵強將但都不過是為了金錢利益追隨他的鷹犬而已,能有多少真正為他用命……所以說到吳三桂和清庭對抗的勝算,看似拿了一手點好牌,其實他的失敗早已註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