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地震?

緣沉阿妹


這都得怪一個人,他叫阿爾弗雷德·魏格納!

他發揚光大了亞伯拉罕·奧特柳斯的大陸分裂學說,將之改造為大陸漂移學說,但這個實在驚人的假設,不被同時代的地質學家們接受,只要想想腳下的大陸在地球上漂移,就會有讓人做噩夢的感受,如果您真的能想象這樣的場景。魏格納為了讓地質學界接受他的觀念,四處尋找地質證據,1930年,他第四次動身前往格陵蘭島探險,不幸途中遇難享年50歲。


直到,冷戰時期,美蘇為了進行對抗,開始全面考察海底的構造,給自己的戰略核潛艇尋找安全的航道時,無意間發現了海底擴張的證據,地質學界才回過頭來追認魏格納的貢獻。

今天,我們知道大陸漂移正是導致火山、地震和海嘯的重要原因。

我們腳下看似堅實的大地,對整個地球來說,只是一個漂浮在岩漿之海上的一個薄殼,岩漿在大地下流動,推擠拉拽著大地,讓大地和大地之間發生著碰撞、擠壓、撕裂,在發生這些事情的時候,地震、火山和海嘯的發生就成為必然。

板塊運動與地震的關係

當兩個相鄰的板塊以不同的方向或速度進行相對運動時,就會發生地震。

圖示:兩個相鄰板塊之間的突然發生的相對運動,導致地震、海嘯,甚至可能引起火山爆發。通常有火山的地方一定有地震,但有地震的地方未必有火山。


板塊發生運動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地幔中的對流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力,推拉著板塊,當這個力大於把兩個板塊固定在一起的摩擦力時,於是板塊就會瞬間發生相對移動,這種運動表現到地面上就是地震。

而由於板塊間的摩擦難以預測並且可以隨時因為某些因素的影響發生變化,導致板塊間相對運動的發生即不規律又不平穩,讓地震(主震)變得難以預測,通常一次大地震後常伴隨著很多次餘震,這是當兩個板塊發生較大的相互錯動後,要讓摩擦力和地幔推力再次達到平衡,需要一段時間,否則板塊將會持續運動,於是地面上就震個不停了。最近發生在宜賓地區的地震正是如此,自一次六級的主震後,餘震不斷,不知什麼時候才會完全平息。

什麼時候地球上不在有地震?

當岩漿之海凝固,當地質活動停止之後,大地將不會再有地震,這意味著地球內部的熱源被全部耗竭,地球徹底冷卻之後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但如果岩漿海凝固,也就意味著地球將失去自己的磁場,那麼太陽的危害將變得更加強烈,到那時地球是否還適合生命居住,將會是個巨大的問題。

圖示:地球的磁場保護地球免遭強烈太陽風的影響,據認為這是保護地球大氣層存在的關鍵原因之一,否則太陽風將把地球的大氣都給吹走了,而地磁場又來源於流動的岩漿海。


火星上的地質活動已經近乎消失,因此地質學家們預測火星上很可能不會再發生地震,現在洞察號正在檢測火星是否還存在地震現象。



裸猿的故事


地震是熱核反應形成的爆炸。



金童希瑞


一. 何謂地震?

它無非只是具有相對運動趨勢的靜止岩石,突然運動到了早就該在的位置罷了。這就像,當你雙手合十,雙臂用力懟住後,摩擦力會讓手掌相對運動變得困難,但只要稍微發力,該發生的運動還是會來。在腳下的大地裡,彼此咬合的岩石比比皆是,當促使岩石運動的地球內力超過了“咬合力”以後,岩石地層就會像手掌一樣突然移動起來。

地震的本質,是一些靜止的岩石在內部積累了大量趨於相對運動的能量,這個能量超過岩石的破碎極限後,岩石就會順其自然的完成破碎和運動,將積累的能量釋放出來。於是,地動山搖,天崩地裂,是為地震。

對於構造地震,這種能量來源於地殼的運動;對於火山地震,能量則來源於地下岩漿的上湧活動;對於塌陷地震,地心引力和糟糕的支撐結構要維持負責;至於隕擊地震,只能怪時運不濟。


二. 為什麼會有地震?

這裡主要介紹常見的構造地震。

很多人的思維裡,常常把地震和板塊運動聯繫在一起,但這其實是一個思維誤區。板塊構造運動確實可以解釋絕大多數的地震,但並不能解釋全部的地震。

歸根結底,是岩石相互運動的趨勢造成了地震,板塊漂移只是岩石運動的一種方式。但凡發生岩石互懟的地方,都有可能積累能量,並且在未來的某一天轉變為地震。

所以,中國境內許多遠離現代板塊邊界的地方,同樣會發生地震。例如最近在吉林松原發生的5.7級地震。松嫩平原是一個地殼沉降區域,從侏羅紀開始就通過斷層發生緩慢沉降,存在大規模的岩石相互運動,因此存在明顯的地震風險。


雲舞空城


一般來說,我們把地球的岩石圈劃分為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而板塊則處在不斷的運動之中。六大板塊的內部相對穩定,地殼運動相對較少,而板塊的交界處,由於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或相互張裂,地殼運動活躍,也多地質災害。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分佈圖

我們把板塊相互碰撞擠壓的邊界,稱為板塊的“消亡邊界”,全球主要的消亡邊界包括地中海—喜馬拉雅消亡邊界和環太平洋消亡邊界,在這兩個區域由於板塊之間的相互擠壓碰撞,岩層發生彎曲形變,並積累能量,最終發生岩層的斷裂,能量釋放,從而發生了地震。所以我們也把這兩個區域稱為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這裡集中了地球每年絕大多數的地震。


地理沙龍


為什麼會有地震?

其實地震是由很多種的,不同的地震誘發因素是完全不一樣,因此要說清楚為什麼會有地震,必須從地震的種類開始說起!

一、地震的類型

1、構造型地震 2、火山地震

3、誘發地震 4、塌陷型地震

5、人工地震

從這些地震名字的命名中即可瞭解造成這些地震的原因,比如:

  • 人工地震一般由核爆或者地球物理勘探的工業炸藥引發
  • 塌陷型地震則是岩層塌陷引起,一般發生在喀斯特地形或者採空區!
  • 誘發地震則是人為因素比如水庫蓄水或者石油注水(特別是頁岩油高壓注水行為)引發的地震
  • 火山地震則是火山活動引發的地震,火山熔岩衝破圍巖而導致的局部地層斷裂等,一般在火山爆發前夕出現。
  • 最後是構造型地震,這是地殼變動超過岩層的承受極限導致斷裂錯位而引發的地震,一般引發構造地震的地層斷裂帶很長,影響面積很大,破壞性則隨斷裂帶斷裂或錯位嚴重程度直接相關,全球90%的地震都是構造型地震!

二、是什麼引發了構造地震?

1、大陸漂移說

板塊的運動是誘發構造地震的主要因素的!提到板塊運動,我們得首先了解下以為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他將亞伯拉罕·奧特柳斯的大陸分裂學說升級改造成了大陸漂移學說!當然在提出早期完全是不被接受的,畢竟大家都沒法接受腳底下堅實的地面居然在漂移!儘管魏格納當時並沒有找到足夠的證據,但上世紀六十年代隨著在各大洋底發現了海底擴張的證據後才真正確立的魏格納在大陸漂移學說上的貢獻!

全球六大板塊分佈

2、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大陸漂移?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來了解下地球物理結構!

我們腳下的堅實的地面只是地球那層薄薄的地殼而已,而在更深的地下,則是由於地球內部的反射性物質衰變以及引力坍縮能等產生的熱量,將數百千米深地下的岩層都加熱到了熔融狀態,也就是俗稱的岩漿,而岩漿則在地球自轉作用下在內部緩緩的流動而導致複雜的岩漿動力學,而液體的粘滯作用下內外層轉動速度並不一,這就板塊運動的基礎!而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地殼厚度並不均勻,而這是美蘇冷戰時期發現海底擴張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大洋底部不斷新生的地殼是擠壓板塊運動的第一原動力,將會導致眾多的地質運動,比如板塊滑動、板塊錯位、板塊重新進入熔岩圈循環等!

這些運動最直觀上的表現就是大陸漂移!從整塊泛大陸或聯合古陸分裂成現在的七大洲,其實也就用了十幾億年而已!

看起來似乎人畜無害是嗎?其實完全不是這樣,因為板塊之間的運動會互相擠壓,剪切,拉伸等,眾多的山脈很多都是因此早就!

而這遠未結束,由此引發的板塊邊緣以及內部與的各種地質缺陷導致的各種岩層斷裂,地層變形與應力累積等才剛剛開始!

三、構造型地震

構造地震分為如下幾種:

1、板塊邊緣型

2、板塊內部斷裂型

3、板塊內部地塹-裂谷型

其實這三種類型都比較容易理解,邊緣時直接受到衝擊的,全球地震與火山帶的分佈與板塊邊緣連接部位是直接相關的!

全球地震帶分佈

比如整個日本都處在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邊緣,因此火山與地震頻發是很正常的事件!而後兩種則是板塊內部的斷裂帶所致,比如汶川大地震和長寧地震等!

1、汶川大地震斷裂帶

汶川地震由龍門山斷裂帶引起,龍門山斷裂帶是成都平原相青藏高原過度區域,地殼平均厚度從35千米向65千米過度,屬於地質轉變形變應力集中的區域!

龍門山斷裂帶示意圖,這條斷裂帶自動被向西南一路沿四川盆地邊緣分佈!整體結構是青藏高原有一種推覆在四川盆地上之勢,長約500千米,寬達70千米!在它東部月100千米之外就是成都平原上的人口密集區!

從上圖板塊內部的應力方向可知,主要方向集中在四川盆地的邊緣龍門山方向!所以在此處的板塊變形與應力釋放是遲早會發生的!而它的東北邊緣則是中原地區!

2、長寧地震的斷裂帶

而在6月17日發生的長寧地震斷裂帶則是華鎣山斷裂帶,這是一個南北走向的小型斷裂帶,東北起萬源男至宜賓西南,全長約600千米,歷史上地震有:

  • 公元前26年宜賓5.2級地震;

  • 1610年2月3日高縣賈村5.2 級地震;

  • 1892年2月10日南溪5級地震;

  • 1959年11月13日富順5級地震;

震級和烈度均不高,但也是具有相當破壞力的地震!

長寧西北部的華鎣山斷裂帶示意圖,其實這個南北走向的地震帶都是由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俯衝所致,而華鎣山斷裂帶則屬於前鋒,因此未來在這個區域地震仍然會有可能繼續發生!

四、地球什麼時候才沒有地震?

其實這是一種奢望,我們剛剛瞭解了構造型地震,主要由板塊漂移引起,而太陽系其他天體比如月球和火星內核已經冷卻,也就是說不再有板塊漂移,但它依然有地震!

火星懸崖上坡度滾落的巨石,這是火星存在地震的一個證據!科學家通過2009年意大利中部拉奎拉附近地震後出現的巨石滾動對比,他們認為火星此次地震超過7級!而月震的存在也同樣表示即使沒有熔岩活動的天體依然存在地震,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假如沒有板塊漂移,地震頻度會大大降低倒是一個事實!但除了火山地震以外,其他比如塌陷型的地震依然會發生!即使等地球在23億年後內核漸漸冷卻也同樣如此!

除非未來建立巨大的空間站模式的城市,將會徹底杜絕地震的影響!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地球發生地震主要是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天然的,另一種則是人為所造成的地震。當然最為主要的因素則是天然所導致的地震,所受到的影響也是最大的。

天然的地震主要有構造地震(最主要的)、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誘發地震。

首先來說說天然地震中的構造地震,其主要原因是地球處於不斷地自轉和公轉中,同時地球內部不斷地進行著核反應,使得其能量不斷積累當達到一定程度並進行釋放出來,而我們部分地殼難以承受該作用力便發生破裂錯動從而產生地震,同時目前我們認為地殼是六大板塊所組成的,在板塊交界處地殼承受力更為脆弱,受到能量釋放的影響更大,因此在板塊交界處更容易發生地震,同時大陸進行著不斷地漂移之中,板塊與板塊之間的碰撞擠壓加劇了這種地殼運動,我們全球地震多發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


火山地震同樣是地球釋放能量作用於軟流層中的岩漿,然後噴出地表使得地殼發生振動或破壞從而造成地震。

陷落地震則是岩石層不穩定造成塌陷從而引發地震。

誘發地震則是受到隕石墜落、水庫蓄水、深井注水等而引起的地震,後兩者主要偏向於人為因素的地震。

人為地震是指人工爆破,礦山開採,軍事施工及地下核試驗等由於人為因素所導致的地震,比如之前日本在海底進行的核試驗,導致強烈地震併產生海嘯,對日本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和損失。




小八小八



類似的問題回答過很多次了,其實想說清楚又非常不容易。

我們常說,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意思就是說地震不可避免也無法阻止,較大的地震往往又會造成災難,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與地震相處。

相對很多行星,地球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這裡也是人類唯一的家園。通過地震波研究,我們知道地球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地球內部高溫高壓,其中地核的溫度高達幾千度,這是地球內部的動力來源,也使得溶岩狀態的地幔也一直處於運動之中,最堅硬的地殼也被分割成了幾大板塊,呈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全球三大地震帶。

也就是說,板塊一直處於運動之中,板塊內部受到的岩石應力不斷積累,它最容易在板塊的交匯處突然集中釋放,這就是地震,強烈大地震也會產生新的斷層,斷層附近更容易發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內部動力的表現特徵之一,這也說明地球不是冷淡的星球,這裡充滿生機與活力。


震長


6月17日,四川宜賓發生的6.0級地震讓人們意識到自然災害的不可抗性,不過好在地震預警系統的電磁波靠著速度優勢跑在了地震波前頭,為其他地區的人們提供了若干秒的地震預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更大傷亡。

但地震預警畢竟不是地震預報,它只能給震中一定距離以外的人們提供若干秒的逃命時間,而不能像預報天氣一樣告訴人們什麼地方什麼時間會發生地震,而目前的技術水平之所以不能預報地震,是因為我們地震以及地球內部板塊運動都還知之甚少。

小學課本上曾經有一個德國科學家魏格納的故事,大致意思就是說天性好動的他在病房裡躺不住,便開始用手指沿著世界地圖上各大陸的海岸線劃來劃去,結果一來二去就發現非洲和美洲大陸上海岸線上的凹凸似乎是一一對應的,並且從各大陸海岸線的相似情況來看它們都能很好的契合在一起。

魏格納這一發現讓他設想出了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地球各大陸在遙遠的過去其實是合在一起的,只不過被漫長的歲月分開成了今天的樣子。

大陸漂移學說下的地球各大陸就好像漂浮在雞蛋上的蛋殼一樣,這種在當時看來十分“驚悚”的理論並不被人們所接受,於是魏格納開始了漫長的尋找地質證據之路,最後於1930年死在了前往格陵蘭島考察的途中,享年50歲。

魏格納死後大陸漂移學說沉寂了好一段時間,主要是因為該學說無法給出大陸漂移背後的機制,主流科學界無法接受。

20世紀60年代,深海探測器發現了板塊運動漂移和海底擴張的證據,已故魏格納的理論得到了有力證明,地震和火山活動的發生原因得以和板塊漂移運動聯繫在一起。

從地質結構上來看,最上層的地殼厚度和地球半徑比起來就好似一張紙,所以我們的大陸其實是漂浮在地層深處的岩漿海之上的,這些流動的岩漿讓大陸得以漂移運動並互相碰撞,在地球早期地質運動最活躍的那段時間,巍峨的山脈甚至可以在“一瞬間”被板塊運動擠壓出來。

地震就是由於地層深處板塊運動產生的摩擦產生的,這種摩擦的相對運動到達地面時就發生了地震,而由於探測這種摩擦的難度太大且影響摩擦的不可知因素太多,地震預報變得困難重重。


不過在科學家看來地震並不是永遠無法預測的,理論上只要人類對地球內部情能夠況完全瞭解且建立遍佈全球的地下監控網絡,那麼就能清楚的看見地震發生時相應的地層深處活動,進而實現今後對地震的預報。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地球之所以會地震,有以下原因:

首先,地球的內部是由地殼、地幔、外地核和內地核組成。其中地殼和上地幔頂部是由相對較硬的岩石組成因此被稱為岩石圈。而上地幔的中下部則是由熾熱的液態岩漿組成。當地球自轉的時候,這些熾熱的岩漿就會不斷的對岩石圈衝擊,從而使得岩石圈不斷的受力,最終就會使其變形,日積月累,就有可能使地球的岩石圈發生破裂,這就是地震。

而岩石圈破裂的地方就是斷裂帶、斷層。這些斷裂帶和斷層就成為了地球永久的傷口。只要地球的自轉一直持續,它們就隨時可能散發出能量,形成地震。可見地震的發生是一種地球必然的地質活動。當然對人類有巨大破壞作用的7級及以上的地震的數量還是比較少的。這主要是由於這樣的地震的孕育需要很長的時間,同時也需要在大的斷裂帶和斷層上!


地震博士


地震是地球板塊運動產生的,自然現象,人類不可抗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